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学生实习权保障机制研究

2021-11-28 14:25韩玮
魅力中国 2021年18期
关键词:实习生工科高校学生

韩玮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新工科是一个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的动态概念。既包括新兴工科专业设立与发展,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新工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工程教育的创新改革。与传统的工科人才相比,未来新产业和新经济所需的“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与更好的工程背景。注重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习是培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具实效的途径。因此,本文着重分析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实习权,探讨其在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新工科学生实习权实现中的障碍

与传统工科相比,适应未来新产业和新经济需求的“新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更好的工程背景。因此,实习实践环节在新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但由于现阶段尚存以下不利因素,使新工科各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的开展受到了影响。

(一)国家层面立法缺失,实习生法律身份认定不明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出现国家层面的立法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环节进行专项规定。2010 年出台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大学生实习关系的法律文件。但是其地方性法规的性质使该法律文件不具有全国效力,地域辐射面狭窄。2016 年,教育部等五部门研究制定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但其法律层级低,适用对象局限于职业学校学生,未将普通高校的学生置于其范围之内。

由于国家层面立法缺失,很多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实习生法律身份的认定问题。我国立法上将劳动者作为《劳动法》规范和保护的对象,却未对劳动者这一法律概念进行明确界定。仅从“用人单位”入手,强调与适格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方能成为劳动者。根据这一标准,对于实习期间的高校学生是否属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者,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不休,使得实习中的学生无法真正纳入劳动法调整和保护范畴。相比于其他专业,工科学生实习中遇到的不确定因素更多,风险性更大。新经济背景下的新工科人才要求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快速学习能力。这四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在实习实践中得以提升。但是目前立法上对实习生的法律身份认定尚不明确,使其一直无法正式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也不能投保相应的社会保险。即便在实习过程中发生人身伤害,实习生也不能享受工伤待遇,仅能作为一般的民事侵权案件处理。这个问题的长期存在既不利于新工科专业实习实践环节开展,同时也伤害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二)政府管理流于形式,制度保障不健全

实习作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必经途径,还未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其管理流于形式,保障未真正落实。首先,政府对工科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流程以及社会各主体权责划分未作出实质性规定,工科应用人才未做到规范化和制度化培养。第二,未建立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将学生的实习实践作为日常工作和管理的一部分。政府缺乏与高校、用人单位之间的协调沟通。第三,未建立工程实习实践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补偿制度,未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与功用,实习实践缺少政策性保障和补偿。

(三)高校监管体系不完善,安全教育不到位

高校对学生的实习实践担负着管理监护的职责。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管理措施不健全,监管体系不完善,形成了高校管理缺位的现象。如前所述,工科学生实习危险性和不确定因素远高于其他专业学生,但是部分高校对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及实习期间的安全提醒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未与用人单位及学生签订三方协议,也未投保相应的责任保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各主体互相推卸责任,实习生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成为了实习过程中最受伤害的一方。

(四)用人单位顾虑重重,实习生接收热情不高

工科学生的实习实践一般需要到企业完成,但是目前企业接受学生参加实习的热情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工科类项目对实习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较高,实习期间的学生往往仅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弱。尤其新工科专业涉及的均为高科技产业,企业担心实习生能力不足影响其工程进度和产品质量。第二,对学生人身安全心存忧患。工科专业风险性大,企业担心学生不遵守安全操作规范而造成人身伤害。特别在没有投保商业人身保险的情况下,往往需要企业承担赔偿责任。基于安全因素考虑也是企业拒绝实习生较为重要的一方面原因。第三,政府未创建激励机制。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以说是风险与责任并存。但是目前,各级政府基本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激励企业接受实习生,也未给予适当的补贴。企业是营利性组织,利益最大化是其经营的目的,在弊大于利的情况下很难要求企业主动接受学生参加实习。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学生实习权保障途径

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要立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拓展,更需在实践中使其能力得以升华。因此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高校学生实习权的保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针对前文提到的新工科学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制定完善的实习法律法规,明确实习生法律身份

法律的制定是一个严格复杂的程序,为了弥补现阶段高校学生实习管理法律法规缺失的问题,可以先行制定全国范围内适用于所有高校的《高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对实习全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对实习的组织,实习的管理、实习的考核、安全职责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规定。鉴于目前新工科发展的特殊性,笔者建议相关部门可对新工科学生的实习环节给予特别规定。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新工科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确切的法律依据,从国家法律层面保障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针对实习中的大学生法律身份认定不明问题,笔者认为应赋予这部分实习生“劳动者”的身份,将其纳入劳动法的调整与保护范畴。首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确实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动,这就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其次,将实习生纳入劳动法的保护范畴对平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权责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强政府监督管理与政策支持

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决策者、管理者与资源提供者,集多种角色于一体。鉴于新经济背景下新工科发展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在新工科实践人才的培养上,政府应当履行如下职责: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保障新工科学生实习权的落实。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高校、学生、政府等多方参与、责任清晰的大学生实习机制。尤其要设置科学合理的责任承担机制。明确实习过程中意外伤害事故的承担主体和承担标准,在保障学生权利的基础上,同样不能打击高校与企业的积极性。第二,政府部门加强对实习管理的监督力度。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将其纳入劳动监督管理范围之内,对三方协议的签订、工资报酬给付、休息休假的落实、意外伤害的赔偿等进行监察,维护实习期间的学生权利。第三,建立工程实习实践考核评价制度和激励补偿制度。政府部门要发挥管理职能,建立工程实习实践评价制度并对其成果进行考核。为了进一步促进新工科教育的建设,政府应出台奖励机制,对于高校的新工科实习实践平台的建设应给予特殊的经费支持,对于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并取得良好成果的企业进行经济奖励及政策上的倾斜。

(三)深入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形成共生演进的协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在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转换理念,在课程设置时逐步加强实践课程比例,设置科学的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量化考核。对于实践平台落后问题,各协作主体要做到经费专款专用,以协同育人为主旨,共建共管集实践教学、科研创新、产业培育于一体的集成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建设一支适合于“产教融合”的教师队伍也是改革的关键。高校可以将本校教师送去企业学习也可引进企业高端人才,将实践教学与企业紧密对接。高校学生通过实习实训,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可以不断提高动手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使自身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企业亦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开拓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四)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追求营利是其创办与经营的目的。对于接受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仅有道德义务而无法律义务。如若通过立法将该义务强加于企业之上,在主观上必定会引起企业的不满,在客观上也未必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正所谓“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只有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法律才能被各方所遵从,否则既是恶法。笔者认为,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荣誉感会比设置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更有实效。社会责任感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在人的价值观念系统中的集中反映。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主体的单纯性集合,而是通过一种理念和力量集聚而成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种理念和精神力量就是社会责任感。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密不可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对其所处的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只有将社会理想置于个人理想之上,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社会价值置于个人价值之上,我们的民族工业才会发展,经济才会腾飞,国家才会富强。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工业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工业强国。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及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新经济对工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工科建设正是针对这一挑战作出的积极回应。虽然实习期间的工科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弱。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往往不但不能给企业创造新的价值,还会影响其生产进程和产品质量。但是工科学生的能力必须通过实习实践才能提高。国家的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工业的发展又与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主体之一的企业,必须要为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实现工业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国家的繁荣,自身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保障。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培养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企业才会积极主动地接纳更多学生进行实习。

三、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为了主动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而提出的。新工科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实践能力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升华。因此,政府、高校、学生、企业必须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保障实习环节的顺利开展。为新工科的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实习生工科高校学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最牛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