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林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教育和体育局教研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6250)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其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每个教师都要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正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有的创造和发明都是源于发现问题和质疑问题。初中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的,并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和根本。第一,教师需要让学生充分体现这种天性,使学生增强质疑的意识,且要启发学生怎样更好地质疑。第二,教师应当合理和积极评价学生的质疑。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质疑,激励学生争辩,允许出错和改正,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这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活动当中,教师需要把握住最住时机,渲染氛围,再现情境,通过实施有关的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质疑。只有如此,学生的质疑才能够跟教材的知识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能够变得更加持久和稳定。
发散性思维是指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而得到多样性的解决问题方案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从不同方面进行辐射性的发散思考,而获得对问题的全面、丰富的认识,把握问题本质。不管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或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展开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围绕“路”展开发散思维:家乡之路的变迁;人生之路贵在探索;成才之路要由智慧和汗水铺就;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训练思维的流畅性。让学生迅速地抛出一些观点来,不用迟疑,也不用考虑质量的好坏,旨在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质量的评价可放在结束后进行。
聚合思维是相对于发散思维而言的,是指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搜集所有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进行重组和推理,以获得唯一正确答案的收敛式思维方式。只有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有机结合,才能切实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硬性地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结论,而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资料,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和可能性,再从中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找出最佳方案,提高聚合思维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敢于对有权威的名人名家提出不同的观点,所以,要打破一定的思维定势,在混乱无序的思维过程中理出一个明晰的思路。因此,课堂设计要给学生一个培养创新思维意识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应该经常这样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总而言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感悟能力以及观察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