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奇,温华军,李鹏飞,杨 涛,蔡 干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湖北 石首 434407)
自然教育体系建设与保护区资源优势存在必然联系,在推进体系建设方面要注重资源的分析和整理归类,要从志愿者方面考虑合力的形成,要从活动形式上进行谋划,关注教育受众的后期反馈意见,研究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从宣传、规划等方面安排好配套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各界对自然科学普及教育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自然教育显示出了时代紧迫感。近几年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从搭建自然教育体系方面入手助推自然教育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入手,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分类组织;加强与各级科协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实际工作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其组织网络资源优势,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形成了保护区独到的教育推广模式,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保护区自然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形成首先考虑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资源优势的整理、教育模式的拟定、周边辐射的程度、长效规范的制度、评估机制的形成等内容,积极按照自然教育的基本方向宣传、组织、推介,并谋求反馈意见,将保护区自然教育体系建设规范在常态化的层面上。近几年来保护区充分利用保护区资源优势,广泛联系周边社区和学校,坚持科学普及宗旨,倡导务实和创新,结合自然教育基地的建设要求,把握体系创建、模式构造、团队组建、寻协作求、组活动织、宣传推介、效果评估等环节开展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搭建自然教育载体,有效地延伸了保护区的公众教育职能,达到了帮助受众了解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湿地,提高受众自然保护素养的预期效果。
自然资源是一个保护区的基本优势,是做好自然教育的前提保障。面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的丰富与多样性,选择性的做好资源的整合工作是一个重要而而居首位的工作。
(1)为了做好自然方面的工作,保护区采取整合、发掘、提炼、拓展、升级改造等措施,将保护资源与自然工作的紧密结合,使自然资源转为较好的教育资源,成为相对实用的自然配套设施;与此同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发展方面注重了自然元素的策划和实施,形成了自然项目设施与生态旅游景点的建设相得益彰的理念,为开展自然活动创建了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2)加快了自然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多年以来,保护区已建的麋鹿博物馆、心结广场、包括联合外界力量建成的湿地气象观测站、新能源利用实验站和湿地植物监测站,均成为开展自然的主要设施。近几年,保护区继续加快自然设施的建设步伐,投资600余万元新建了占地600亩的湿地展示中心,形成了具有保护区特色的招鸟区、水生生物展示区;投资500万元对已经建成的麋鹿博物馆进行升级改造。根据规划,保护区在今后2年将开辟以麋鹿为主题的“麋鹿文化园”和“麋鹿生态园”的建设,立项对麋鹿博物馆进行展陈设施的升级改造,将从不同领域展示麋鹿文化和生态知识,项目实施将为建成自然设施新体系,更好地开展自然奠定基础条件。
(3)保护区加强了对现有资源的研究,对鸟类的观测和湿地植物的调查都有所突破,配套整理完成的本土资源知识结构图谱,出版了《常见鸟类与植物图谱》,为系统培植自然和湿地自然教育知识体系奠定了基础,拓展了保护区自然教育新领域。
志愿者团队建设是开展自然教育的重要因素。为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在自然力量的培植方面采取了3个方面的措施。
(1)组织发协商函至周边各县市教育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在教师队伍中招聘自然志愿者;此项工作得到了保护区周边5个县市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近几年,保护区组织了280名学校教师到保护区参观,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事后建议他们每人写一篇环境自然教育活动教案,上一堂环保自然知识课,填一份自然志愿者申请表,最后由聘请的专家进行审核,结合个人志愿,签订志愿者协议,形成了保护区比较固定的自然志愿者队伍。随后保护区根据志愿者的实际,优选了10名志愿者组建了保护区宣讲团队,以“走出去”的形式,在保护区周边社区学校开展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受到了社区群众和学校师生的欢迎。
(2)组织自然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分两种模式,一种是“走出去”培训,2012年以来,受各级自然协会和NGO组织的邀请,保护区力推近20名志愿者参加相关内容的培训,让志愿者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另一种就是采取”请进来“的模式,保护区分三个批次在保护区组织了多场培训,受训志愿者和周边学校教师共70多人,每个批次的培训保护区都聘请自然专家对开展志愿服务理论知识进行指导,并要求在保护区的具体活动中组织实践。
(3)组织编写自然乡土教材和活动手册。为了编好活动手册,保护区先是将所有签订协议的志愿者以及武汉“自然之友”的老师集中在保护区进行培训,指导了解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再分头撰写活动方案,最后通过集中评议甄选优秀活动方案20篇;其次,保护区还向社会征集活动方案,遴选方案17篇;为保证活动手册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保护区在选取的37篇方案中进行再次评选,最后确定20篇合集编印成册;《保护区自然教育活动手册》为开展自然提供了保障,其中由湖北电视台段晓燕老师编写《麋鹿还乡》儿童短剧受到参讲志愿者和学生的好评。2013年1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与保护区签订协议,合作出版发行乡土教材。为了将此项工作做好,保护区与石首市教育局取得了联系,共同编写出版的地方教材《麋鹿回家》如期召开首发式,石首市所有小学五年级学生每人领到了一本地方教材,实现了“麋鹿自然教材”进课堂的愿望。因为各级领导的重视,高质量的教材版本,贴近学生的教材内容及宣传推介的过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开展自然活动,保护区在与各级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接触时,就自然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世界自然基金会就湿地保护和自然工作给予了很多方面的指导;保护区2011~2026年规划编制专家组在编制规划时也就环境自然教育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为了规范自然活动程序,保护区与湖北省武汉“自然之友”团队进行了接触,并聘请他们对保护区实施自然进行了策划,利用他们的团队资源进行了活动指导。在此基础上,保护区在周边县市组织进行了自然方面的宣传,发放自然宣传资料3000余份;组织5个县市教育系统教师撰写自然活动方案,武汉市、湖北电视台、石首市、公安县等单位的6名志愿者编写的活动方案得到推广,被评为保护区自然优秀教案。
(1)组织节庆活动。2013年11月,保护区与湖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联合组织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区宣传月启动仪式”;2014年5月20日与湖北省环保厅生态处联合组织开展“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2014年7月与世界自然基金会武汉办事处等联合组织了开展湿地保护区宣传活动。活动邀请了学生、教师、社会团体、社区群众进行观摩。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组织严密的活动过程受到了参与者广泛的好评。2106年,在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农业厅的安排下,首次联合洪湖湿地、白鱀豚保护区举办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
(2)面向社会承接各类专题教育活动。随着保护区的旅游氛围的增加,保护区自然的受众面也在逐渐的扩大。近几年到保护区组织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亲子游、科考营、夏令营、户外拓展、自然体验等团体活动;还有如观鸟、生态摄影、“四生”教育、笔记大自然、自然使者行等主题活动,每次活动除了有完整的方案以外,保护区还注重了模式的探讨与更新,体现了生态和自然,情趣和娱乐,感知和启发,教育和收获的教学要求。
(3)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组织开展学校自然教育活动。首先,保护区与周边5个县市30余所学校进行了联系,通过沟通与21个学校签订了自然合作协议,并与10个学校确立了常态化自然活动方案。经统计,每年保护区与学校共同组织自然活动20场次,参与学生和教师人数每年达到了5000余人。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保护区注重了活动的前期准备与策划,统筹安排了活动的各项细节;为了确保活动的安全,在活动之前保护区对学生活动的交通路线和饮食环境都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指导学校与交通管理部门和饮食采购店签订了安全协议。与此同时保护区也加强了组织管理,除了增派职工协助学校老师管理以外,保护区还与观摩老师和现场带队老师签订了管理协议,强化了现场老师的责任意识。其次,在保护区内部进行了管理责任的分工和细化,将保护区的每一个科室的管理责任都进行了规定,形成了一个团结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
(1)认真配合媒体完成专题拍摄及报道任务。2013年,2018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摄制组到保护区进行拍摄,麋鹿保护和湿地自然景观依托央视频道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展示;央视少儿频道《绿野寻踪》栏目组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推荐下进驻保护区,拍摄《寻找麋鹿》专题片,也让保护区麋鹿寻找过程的童趣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展示在全国孩子们的视野里。随后中央广播电台国际频道、中国绿色时报、《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组也对保护区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1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湖北、荆州电视专题片摄制组对保护区进行了大批次的专题报道,拍摄了多部专题片。湖北卫视用将近三年时间完成了专题片《麋鹿回家》拍摄任务,并请著名主持人赵忠祥为此片作解说。由于内容萃取和主题把握的成功,此片获得专题片评比六项国际大奖。
(2)积极参与专题征文活动。2013年以来,在保护区自然职能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保护区自然工作引起了各类媒体的关注。保护区宣教科在《中国环境报》的邀请下,参与了该报自然模式、志愿者队伍建设、农村自然理论等三类征文活动,刊发了理论文章和访谈内容。
(3)借助活动推介自然工作。2014年10月初,保护区组织了一次地方教材《麋鹿回家》的首发式,邀请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省环保厅宣教中心、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及石首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共同参与首发活动。其次就是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把自然讲座活动办在学校,办在社区,并配套制作宣传展板30多块,定期在周边学校和社区巡回展出。
自然活动之后,保护区都安排了一次活动信息反馈过程。信息反馈表和调查问卷由保护区宣教科设计,学生和教师在填写时自由空间所占比例较大,内容涉及了自然活动过程评价、知识理解、活动准备、操作行为、意见建议等,为此保护区收集和整理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2012年以来,保护区分18次向学生和教师发放信息反馈表5800份,回收5582份,回收整理意见和建议132大项327小项,综合项目31项。从总结的情况来看,大多数意见和建议主要针对保护区的环教设施,可持续开展的自然活动及适宜的自然活动方案拓展等问题。
为了确保自然工作的可持续开展,保护区拟通过全面规划和逐步建设来完善保护区的自然配套设施,力争把保护区建设成为江汉平原地区和洞庭湖流域农村学生开展自然教育的最佳场所。
(1)总体设想:向受众介绍保护区及其栖息地,说明保护区对麋鹿的重要性;庆祝麋鹿重引入工作取得成功,介绍麋鹿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提高对湿地价值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湿地的认识;提供教育和提高公众意识的机会,包括怎样通过日常小事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受众与大自然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2)规划讲解内容:在提供的信息背景资料帮助下,突出保护区、麋鹿、栖息地和物种、湿地的价值、威胁与未来等五个方面。
(3)宣传方案:保护区与周边居民的关系,教育受众认识保护区是当地人民获取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认识保留保护区生态服务意义重大;认识人类健康与麋鹿及其环境的健康发展之间存在联系。
(4)教育方案:保护区将发挥优势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自然和环境保护知识,鼓励更多的人学习并理解他们的生活的环境,以及影响环境的因素。
(5)建设设想:为营造独特、有趣的教育氛围,保护区将采用统一的图示类型,建设具有现代感的檐壁,提升空间亮度,并与博物馆的内容相联,室外将采用路标,方位标志,指导参观;同时将进一步建设和完善自然设施,如生物链变化图示牌、动物灭绝多米诺牌、麋鹿文化园、麋鹿生态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