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在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

2021-11-28 10:24
绿色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名胜区民俗文化

张 丹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2)

1 引言

景观是一个综合构成的整体,景观设计要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要遵循艺术美的规律,要考虑经济因素,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设计必须要有精神上的升华和历史文化内涵的凝结,才能具有生命力,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1]。

2 黄河文化的相关概况

2.1 黄河文化的特征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导论》中指出:中国文化发生,精密言之,并不赖藉黄河本身,他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之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相交的那一个角里,却是古代中国文化之摇篮地[2]。黄河就像一棵大树,播撒在这树形一样大大小小的支流上的地域性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通过冲突、融合,汇聚成浩瀚博大的黄河文化[3]。作为一种复合的文化体系,黄河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稳定性。比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是河南裴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和甘肃大地湾文化融合的结果;龙山文化的发展也是融汇了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而且黄河流域是封闭的大河大陆型的地理环境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其流域形成了稳定的农业文化,它不同于流动性极强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农业的定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厚重、务实、安定的正统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要与自然和谐统一[4]。

2.2 黄河文化的内涵

黄河文化凝聚了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空间与人文空间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审美情怀,对于浩瀚博大的黄河文化,可以理解为以黄河流域为限度的区域文化,是黄河流域的人们在与黄河之间的实践关系中,改造自然和自身的过程中所不断积累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的总和[5]。

2.3 黄河文化的内容

黄河文化是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重要的主导性文化,属于国家文化。它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文化(易学、诸子、道教、佛教)、社会文化(商业、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天文、农耕、冶铸、陶瓷、医药)、文学艺术(汉字、书画、诗文、戏剧)、民俗文化(武术、节令、传说、饮食)等。

3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况

3.1 风景名胜区概念

风景名胜区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按行政等级可划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市县级风景名胜区。

3.2 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

在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中,相对来说更多考虑的是区内固有资源和优势,并最大程度上保持其原有状态。在设计时要考虑安全问题以及人流分布和满足游客的需求为首要原则,但是也不能忽略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6]。每一个风景名胜区都应该把保持和发扬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作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并将其通过转化后应用到景观设计中,这是一个风景名胜区成为经典,可以吸引源源不断来自四面八方游客前来欣赏的制胜法宝。比如四川峨眉山、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等风景名胜区都是靠当地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甚至民间传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4 黄河文化在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4.1 文化传承

将文化内涵到设计中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早有体现,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随着物质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已经从最初追求优美的自然风光转变成对景观中精神文化的迫切渴望,文化的传承将在无形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此,文化传承是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4.2 协调自然

中国古代的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风景名胜区本就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保护好原有的自然环境是理所应当,缺少优美自然环境的风景名胜区必然不是一个完整的风景名胜区。因此,协调自然也是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4.3 以人为本

景观是为人服务的,任何不是以人的需求为根本的设计都将会被淘汰。在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时只有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将人、景观和文化结合起来。比如各个设施的布局、设计都要从人的活动角度出发,座椅的设计必须符合人体工程学,路灯的设计要符合照明的需求,植物的选择要做到无毒无害等等。

4.4 持续发展

从生态学意义上讲,可持续性是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生产和更新的能力。如果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中只考虑一时的效益,大肆破坏现有的自然环境,损毁景区中可传承的文化元素,都是目光短浅的表现,都会随着时间慢慢的衰落甚至消亡。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中必须自始至终贯穿的原则。

5 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概况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部13 km的龙门山下,大小不一的石窟密布于伊河两岸的峭壁上,南北绵延了1 km。景区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经历了西魏、东魏、北齐、隋、唐、北宋等1400多年的大规模营造,以其无数精美的佛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有著名的卢舍那大佛、古阳洞、万佛洞、宾阳南洞等,有碑刻题记2860余品,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杰作。因地处河南洛阳,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当中四季分明,冷暖适中[8]。

6 黄河文化在龙门石窟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建议

6.1 挖掘洛阳代表性的黄河文化

华夏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内[7]。黄河文化在洛阳的主要代表是河洛文化,这里有二里头城址、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都城遗址;有“河图”“洛书”和易经等古老传统文化的源头;丝绸之路在东汉至隋唐时起点在洛阳;佛教在东汉时首次传入洛阳;汉赋、唐诗、宋词以及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在洛阳发展到了巅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璀璨的黄河文化在进行龙门石窟景观提升时,都可以通过建筑、雕塑、景墙、照明设施、地面铺装等景观元素来体现。也可以在景区内做文化街区,每一条街道、每一个分区都设置一个主题,一种特色,重点打造盛唐文化主题街区、佛教文化主题街区、石窟艺术主题街区、名人文化主题街区等,对洛阳的河洛文化进行展示,从而更好地宣传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使人们更加坚定本土的文化自信。

6.2 注重发掘和保护石窟艺术

龙门石窟是河南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旅游名片,也是河南的核心文化基地,集中反映了北魏、唐时期佛教文化以及皇家祈愿造像的精神追求,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哲学,是普世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的典范。目前龙门石窟的石刻艺术风化和破坏问题比较严峻,洞窟毁损严重,如果不加以保护,将可能被世界文化遗产除名,因此在石窟洞穴的附近设计一些景观护栏,在醒目的位置设置宣传栏。

6.3 规划和统一景观设施

在风景名胜区中,景观设施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景观造景元素,因此要对景区内的景观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例如路灯、座椅等设计,应该与景区整体风格相协调,龙门石窟中的路灯、座椅可以设计成唐代风格或展示佛教文化艺术的式样,比如唐代灯笼样式等,只要与其所在区域文化氛围协调即可。例如导向标识设计,外观可采用黄河文化为主的设计元素,材料的选择上可采用龙门本土的青石或者木材,对标识设施进行统一的设计建造,确保经久耐用,美观新颖,又突出主题,成为展现黄河文化的良好载体。

6.4 地面铺装设计体现黄河文化

地面铺装的设计可以从视觉上给人以文化展示的惊喜。地面铺装中黄河文化内涵展示和表现可以通过铺装图案设计、颜色和材质的选择等方面来体现。在龙门石窟景区中的地面铺装图案可选择能展示盛唐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元素,材质的方面可选择青石、砖瓦、鹅卵石等本土常见的材质。

6.5 重视和发展传统民俗艺术

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一种,具有独特的优势。民俗文化活动也是人民群众十分乐意参加的群体性活动,可以传承民俗文化,增加民族凝聚力。因此在景区中可以建设民俗文化街区,依托洛阳九朝古都、北魏少数民族风情、盛唐佛教文化,开发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举办一些展示民俗文化的庙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还传承了民俗艺术,可谓一举多得[9]。

7 结语

通过对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设计考察发现,目前在景观设计方面缺乏文化内涵的表现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黄河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根,更是需要继承和发扬,今后在提升龙门石窟景观规划设计方面应该注重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内涵的运用,不能只是纸上谈兵[10]。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名胜区民俗文化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基于民俗文化视角下的潮汕旅游资源开发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初探中国四大石窟艺术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探讨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分析洛阳龙门石窟旅游的问题及对策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