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芳,康 荣
山西医科大学,山西030001
麻醉护理的发展与麻醉医学的进步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新型麻醉药品的使用和麻醉监测技术的提升,麻醉医学逐渐走向微创化和智能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诞生了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如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快速康复外科是指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遵循现有的最佳医学证据,以优化围术期的各个环节,达到减少病人并发症、改善手术预后和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目的[1-3]。在该理论的指导下,2016年麻醉学年会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作为主题,2017年和2018年继续沿用该主题。2019年麻醉学年会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会议主题“不忘初心,走我国特色围术期医学之路”。麻醉主题的确定标志着围术期麻醉管理将成为我国现阶段麻醉医学发展的主要方向[4-5]。新方向的提出,必然要求麻醉护理也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现代麻醉医学的发展,既为我国麻醉护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使临床麻醉护理面对巨大的挑战。现就我国麻醉护理在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发展现况进行综述,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我国麻醉护理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在美国,麻醉护理的发展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6],属于最古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护理专业[7]。其在麻醉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上更是形成了完整而全面的教育体系,包括专科培养形式、课程内容设置、资格认证与考核、工作范围与临床权限等[8]。完善的教育资源培养体系和责权对等的法律规范为其麻醉护理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从国际上麻醉护理的整体发展程度来看,因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护理专业的发展水平和麻醉护士的角色定位等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协调和促进全球麻醉护理事业的发展,提高全球临床麻醉护理质量,瑞士、丹麦等11个国家于1989年成立了代表全球麻醉护士事业的组织——国际麻醉护士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Nurse Anesthetists,IFNA)[9]。IFNA将麻醉护士定义为:在完成基础护理教育和基础麻醉教育的前提下,经过国家认证,可从事麻醉护理工作的护士[10]。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麻醉护理工作者在积极参加与麻醉护理相关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学习国外先进麻醉护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也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麻醉护理发展方针。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颁发的《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将麻醉专科护士定义为已注册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在临床工作满2年及以上,经麻醉专科培训,通过相关考核,从事麻醉护理工作的高级专科护士[11]。虽然国际、国内对麻醉护士的定义稍有差异,但都包括一些共同要素。首先需要在医学院校进行系统化的基础护理学和基础医学教育;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麻醉学、麻醉药理学和麻醉监测学知识的学习;最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临床实践,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经过考核取得国家认可后,方可从事与麻醉护理有关的工作。
19世纪中叶,由于外科手术的发展和麻醉技术的进步,美国开始有了从事麻醉护理护士[12]。目前,美国麻醉护理的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对取得麻醉硕士学位,且通过美国麻醉护士国家委员会(National Board of Certification Recertification for Nurse Anesthetists,NBCRNA)认证的注册麻醉护士(certification recertification for nurse anesthetists,CRNA)资格考试的学生,即可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13-14]。这些高级麻醉护士的出现,不但缓解了美国麻醉医生长期缺乏的现况,也极大地促进了麻醉学科的经济化和微创化。在学习国外先进理论的基础上,为促进我国麻醉护理的发展,也为促使我国麻醉护理与国外麻醉护理相接轨,我国护理人员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麻醉专科护理发展规划。该规划将我国麻醉护理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护理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15];2012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强调要大力发展高级专科护士[16];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7]中强调要不断拓展护理专业的服务领域,加强麻醉科护理服务质量、为围术期的病人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至此,我国麻醉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了从从属于临床麻醉医生到能独立从事临床麻醉护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2.1.1 提高麻醉护理门诊的服务水平
邓硕曾等[18]在解读和思考设置“麻醉科门诊”时强调麻醉门诊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麻醉护士的助力。麻醉护士可以通过帮助病人完善术前就诊流程,协助麻醉医生为病人做好麻醉前的准备工作等方式来减轻临床麻醉医生的工作负担,改善病人的术前焦虑程度。马正良等[19]在《麻醉科门诊建设专家指导意见》中提出,麻醉护士可通过发放术前评估单,并指导术前病人完善评估单,从而提高麻醉医生对术前病人病史的了解,提高评估效率。王古岩[20]在圆桌会议发表的《麻醉医生如何成为围术期医生——机遇与挑战》文章中指出,麻醉医生、手术医生与麻醉护士等相关专业人员合作是优化围术期医疗体系的基础,培训麻醉护士,提倡麻醉门诊护士在术前对病人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是融洽医患关系,缓解病人术前焦虑的重要保证。总而言之,麻醉门诊的麻醉护士在术前应协助麻醉医生完善手术评估、健康教育、麻醉预约等工作;术后应向病人提供麻醉随访、疼痛管理、麻醉恢复等知识,促进术后病人早日康复。
2.1.2 提高麻醉科的护理服务质量
目前,除麻醉科门诊外,大部分麻醉科护士的主要工作场所为手术间、麻醉诱导室和恢复室、麻醉物品管理库等。按工作职责麻醉护士又可分为总务护士、手术间护士、诱导室和恢复室护士。总务护士负责麻醉药品、麻醉耗材和麻醉仪器设备的管理;手术间护士主要配合麻醉医生进行术前核对检查、完成相关麻醉操作并提供术中生命体征监测;麻醉诱导室和恢复室护士主要提供麻醉监测和记录、配合心肺复苏等抢救工作,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孟富饶等[21]在研究麻醉护理是否可提高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中将住院的80例行择期剖宫产的孕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镇痛管理,试验组采用术后麻醉镇痛护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个体化麻醉护理的产妇在术后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镇痛的满意度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君等[22]通过回顾性分析230例心脏外科手术病人的病例,按事先拟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心脏外科常规的干预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上围术期麻醉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前、手术开始时、术后24 h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和体温; 术前、术后24 h时血清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功酶含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麻醉护理的开展可有效改善麻醉病人的术后不适,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2.1.3 提高麻醉护士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外科微创手术的发展、新型麻醉药品的使用和麻醉监护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麻醉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的麻醉知识和监测技术,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地配合外科医生和麻醉医生完成手术,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和麻醉的安全、可靠。这既是麻醉护理向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对临床护理人员的必然要求,也是护理人员为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和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必然经过。除此之外,相关文件中也要求麻醉护士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自身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相结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17]中强调护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要加大培养专科护理的力度,提升专科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其临床服务水平[23]。临床麻醉护理的深入发展,在提高麻醉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可提升麻醉护士对临床工作的满意度,使麻醉护士在工作过程中能更好地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提高麻醉护士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麻醉专科护士职责与工作细则(草案)》中规定,麻醉护士应在科主任的带领和护理部的指导下完成临床麻醉护理工作[24]。以此为依据,王静等[25]研究医护协同管理在临床麻醉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其中,护理部主要负责对麻醉护士进行传统的临床护理规范化管理和临床安全质量监督工作进行培训,麻醉科主要负责对麻醉护士进行麻醉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相关麻醉技能的培训,之后对接受过此次培训的麻醉护士进行统一考核。结果显示,医护合作共同对麻醉护理单元实施管理,可有效提高麻醉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善其工作效率,同时也能提升医生和护士之间的沟通能力,促使麻醉护士更加充分地了解病人病情,从而更好地胜任手术室、恢复室和预麻室的麻醉护理工作。沈祎蕾等[26]在进行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麻醉科护士的管理情况时指出,目前上海市二级及以上医院的麻醉科对其麻醉护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医院采取医护一体化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病人手术和麻醉的风险,而且可以有效缓解医患关系,降低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率。可见,医护合作共同对麻醉护理单元进行管理是目前比较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方式,也是各大医院对麻醉护理单元进行管理的主要管理方式。但是,由于我国麻醉护理存在起步较晚、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所以各医院根据其自身的发展现况在对其麻醉护理单元的管理方式上也稍有差别。但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对麻醉护理单元的管理仍以医护协同管理为主,随着麻醉医学的发展和麻醉护理的进步,有关麻醉护理单元的管理问题仍需不断探索。
麻醉护理学科的进步与麻醉护理科研的发展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协同、共同促进。但由于我国麻醉护理起步较晚,且大部分临床麻醉护理人员工作任务重,科研能力不强。罗小平等[8]提出应帮助临床上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麻醉护理工作者学习有关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统计数据处理知识和文献检索知识,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为临床麻醉护理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包括护理学年会、麻醉学年会、护理学术交流等,来提高麻醉护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此外,由于我国麻醉护理的管理方式多采用麻醉科与护理部协同管理的模式,故刘燕等[27]在研究医护一体化模式中强调,医护双方可以结合其各自的专业特点成立科研学习小组,医生负责讲解有关科研方法和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护士负责发现临床问题,收集资料。医护合作既能提升麻醉护士对科研的兴趣、提升其科研能力,也能为临床麻醉医生提供全新的科研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两者在结合临床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共同学习,互相进步,是我国麻醉护理科研发展的重要方式。此外,从历年我国麻醉护理文献的发表数量和质量上也可以看出我国麻醉专科护理在科研上取得的重大进步。王树欣等[28]通过检索常用的中文文献数据库中与麻醉护理相关的文献,对检出的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得出,我国与麻醉护理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增多,文献质量也在逐步提升。由此可见,我国临床麻醉护理人员不但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其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2.4.1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麻醉护理研究生培养的国家,时至今日,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麻醉护理人才培养体系[13,29]。我国麻醉护理的发展起步较晚,2010年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设置方案,2011年我国开始设立麻醉护理硕士学位,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较强分析能力的高层次、综合型的麻醉护理人才[29-30]。但是,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麻醉护理研究生培养方案。杨巾夏等[31]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对上海市10名专业硕士进行访谈,以便了解其对各自工作的职业期望和就业体验,分析其在工作过程中的正、负性体验,他们表示研究生教育可为其带来较高的成就感和发展机会。但是,因学校培养与医院应用的脱节,也时常让其感到迷茫,加上目前我国护理研究生的角色定位和岗位要求不明确,也时常会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引起不必要的纠纷。故研究者认为应探讨设计更加适用于临床需求的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张文等[29]在立足我国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查阅国内外与麻醉护理研究生培养有关的文献,确立了以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强调对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来说,应重点培养其临床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配合麻醉医生完成麻醉工作。
2.4.2 在本科培养过程中的应用
李蕾等[32]在探讨我国本科麻醉护理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应在学习护理学专业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增加麻醉学知识和技能操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以满足临床麻醉护理的需要。陈文真[33]研究泰山医学院麻醉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分别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在培养模式上应将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组合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临床技能培养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麻醉护理专业人才。
2.4.3 在继续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因我国大部分麻醉护士都未受过系统的麻醉专业化培训,各省为缓解麻醉护理人才短缺问题,加强麻醉护理团队建设,纷纷出台了《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实施方案》,要求加大麻醉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施瑱等[34-35]强调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学员应根据职称和工作资历进行分级培训,由麻醉医生担任主要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以麻醉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为主。
麻醉护理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高级专科护理,在临床护理领域的开展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①缺乏系统的指导和规划:由于我国麻醉护理的发展呈地区不平衡性,所以全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培训模式,且麻醉护理的管理是由麻醉科和护理部共同完成,有时也存在院系间管理理念不一致的问题;②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相较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麻醉护理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上均无统一的配套教材和理论体系,在培养方式上也与临床工作相脱节,不利于麻醉护理学科的长久发展;③缺少专业的师资队伍:由于我国麻醉高级护理人才的缺乏,在医学院校培养或继续教育培养过程中都以麻醉医生为主要师资力量,因麻醉医生缺乏专业化的护理知识,对临床护理工作存在认识不足,导致在培训过程中学生不能将所学的麻醉知识与护理工作相衔接;④角色定位和工作范围不明确:导致麻醉护士的工作内容可能与麻醉医生的工作内容相重叠,长此以往,不利于麻醉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也易引起安全隐患和责权纠纷。虽然国内学者也已经认识到这些问题,且其中的很多问题都在不断的探讨和改进,但对于这些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在方案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阻挠均没有系统的阐述,不利于麻醉护理的深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麻醉护理自开展以来在临床实践、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中均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麻醉护士已经成为提高临床麻醉质量、保障病人安全和促进病人术后康复的中坚力量。李洪[4]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外科手术微创化、智能化时代。加速康复外科和围术期医学理念的提出,为我国麻醉学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我国麻醉护理必然也要跟随麻醉学和国际麻醉护理的大潮流不断发展。如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麻醉护理工作方案,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麻醉护士必将成为今后麻醉护理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