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兰,赵朝阳,丁亦非,邰书静,李建设,马军政
(陕西省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草地贪夜蛾是一种全变态昆虫,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 蛹、成虫4个虫态[1]。
草地贪夜蛾的卵是圆顶状半球型的,直径约为0.4 mm,高约0.3 mm,在环境适宜条件下卵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孵化。卵的颜色由初产时的绿灰色慢慢转为棕色,最后变为在孵化前接近黑色。卵块通常由100~200粒卵堆积而成并聚产在叶片上,它的表层覆有一层绒毛状的保护层[2]。
草地贪夜蛾的幼虫有6个龄期。低龄幼虫与其他夜蛾科的幼虫在形态上非常相似,因此在这个时期很难鉴别[3]。3龄期身体背面变成褐色并开始形成白色纵条纹,此期幼虫的背部开始慢慢形成4个附着有刚毛的黑色斑点,同时也可初步看到头部呈现的“V”形状条纹和前胸中央的一条条纹组合在一起显现微黄色呈倒 “Y”形状的纹路。4~6龄期该种的头部颜色一般呈深棕,该时期身体呈现出的倒“Y”形状的条纹也更加突出,腹部的最后一节显现出4个大黑斑,此期该种的体长通常为30~36 mm。
蛹为椭圆形或卵形,长度约为14~18 mm,宽约4.5 mm。蛹的颜色由起始的白色渐变为红棕色,蛹腹部末端有一对臀棘短而粗壮,两根棘的基部是分开的并且稍粗,黑褐色的气门显著外凸,其中蛹腹部背面的三节上面各有一圆形刻点,刻点中央凹陷。
该种的雌雄成虫在体型上有一定程度的不同,雌蛾比雄蛾个体稍长。雄蛾的典型特征是前翅有淡黄色、椭圆形的环形斑,环形斑下角有一白色楔形纹,翅膀的外部边缘处有一块像三角形的白斑;雌虫的前翅无特别突出的标识,颜色大多是灰褐色到灰棕色的杂色。雌蛾和雄蛾的后翅都为银白色,有闪光,边缘有窄褐色带[2]。
草地贪夜蛾主要有下面五个主要特点:一是寄主植物比较广泛。包括玉米、大麦、花生、高粱等76科353种植物[4]。根据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草地贪夜蛾可分为“玉米”单倍型和“水稻”单倍型[5],两者外部形态没有很大的差别,但在寄主植物范围、交配行为、抗药性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1],“玉米”单倍型主要偏好玉米、棉花、甘蔗等,“水稻”单倍型主要为害水稻、石矛等。该种不仅可以把植物当食物,它的幼虫还存在同类相食的现象,昆虫自相残杀行为会在种群竞争中获得直接优势,更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相关研究[6]表明,草地贪夜蛾同一龄期的幼虫自相残杀行为主要发生在高龄幼虫间,低龄和高龄幼虫同时存在时低龄幼虫被残杀的比例较高。
二是繁殖能力强。该种成虫寿命一般7~21 d,在这期间雌虫可以多次交配产卵,单头雌蛾平均一生产卵最高可达2 000粒[7],并且温度越高,其繁衍的速度越快,温度较高时一年可以繁衍4~6代,温度较低时一年可繁衍1~2代,而当温度低到一定值时可停止发育。
三是迁飞能力强。草地贪夜蛾的成虫每晚可以迁飞100 km以上,借助风力可定向迁飞到1 500 km以外的地区,因此该物种虽然不能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越冬,但是它可以在温度回暖时迁徙至其他适合生存的地方。有研究认为关于强迁飞能力的原因可能与其原产地和栖地之间气候的变异比较大有关,因为具有迁徙能力的个体会比其他个体寻找到较适合生存的环境而更具有优势。
四是为害重。草地贪夜蛾可对多种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其中以玉米居首。据统计,在非洲大多数地方该种为害玉米可造成玉米减产25%到67%[8],据CABI的报道显示,2017年仅仅在非洲已经被该虫侵入的12个玉米产量大国中,它的侵入会造成该作物一年减产830万~2 060万t,经济损失高达24.8亿~61.9亿美元。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该种对玉米造成的危害更严重。
五是防控难度大。草地贪夜蛾在11~30°C的温度范围内都可生存,传播和繁殖能力强,并且对多种化学药剂都有抗性,比如高龄期的幼虫对多种化学农药都有很强的抗药性[4],这些特征使得我们在田间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有很大的困难。
草地贪夜蛾是近两年才入侵我国的迁飞性重大害虫,对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和果树、烟草等经济作物可造成重大的威胁[9]。我国玉米种植的时间顺序随着温度的差异从南至北依次递推,时空上的互相补足为该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为该种群更有利的迁移和繁殖创造了优越的自然条件[4]。有关研究表明[10],该种的幼虫在玉米田间的分布呈聚集状态,聚集度和玉米种植密度呈正比增长,其中聚集分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环境。
草地贪夜蛾的幼虫期是为害作物的主要阶段,其中以6龄期最为严重。该虫对玉米的危害时期范围涉及广泛,主要是苗期至穗期,低龄幼虫(1 ~3龄)通常隐藏于玉米叶片背面取食叶片而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的“窗孔”,更为严重的可将玉米心叶全部吃光,甚至直接切断玉米的种苗和幼小植株的茎,使玉米急剧减产从而造成很大损失。高龄幼虫(4 ~6龄)为害更严重,它们可取食玉米叶片使其呈不规则长形孔洞,并在孔洞附近排泄大量虫粪,也可钻入心叶并取食未抽出的玉米雄穗和果穗,此类高龄幼虫较难被发现,所以防治困难也更大,对玉米授粉造成严重威胁,严重的会导致生长点死亡,并会成群迁移到周围植株继续为害,从而造成授粉不良、烂心等严重后果,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11]。
草地贪夜蛾是近两年才入侵我国的,因此短期内还缺乏强劲有效的天敌来进行预防,但草地贪夜蛾数量和扩散范围的急剧增长非常严重的影响着我国玉米的产量和安全,因此采用有效的防控治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该种的防控措施,总的来说主要包括监测技术、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4]。其中监测技术主要是指成虫的监测和田间的记录调查。监测技术是识别该种主要的发生区域、分析卵和幼虫的发生期及发生程度的主要根据,我们可以利用地面黑光灯、高空测报灯、性诱剂等方法对草地贪夜蛾成虫进行监测。农业防治主要是通过玉米田间布局和管理、调整种植期、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等方面提前预防,从而使该农田环境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种成虫的为害。理化诱控主要是指在成虫发生期应用食诱技术、性诱和灯诱等技术来有诱杀该种成虫,从而来控制成虫及产卵的数量。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自然天敌以及生物农药治理草地贪夜蛾的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防控措施是化学防治。其中氯虫苯甲酰胺的使用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好的防效,它可与昆虫鱼尼丁受体结合,使昆虫内部钙损失而无法进行正常肌肉收缩,从而导致昆虫无法正常进食而死亡[12],目前该药已登记在水稻、玉米、花椰菜等作物上,主要用来防治鳞翅目的部分昆虫。相关研究表明[13]在田间条件下使用 60.0 g. a. i·hm-20.4%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喇叭口点施防治对低龄幼虫(1~3龄)有较好的防效,通过全株喷雾和喇叭口喷雾22.5 g. a. i· hm-220%的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高龄幼虫(4~6龄)有较好的防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