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邦萍
(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云南 勐腊 666300)
人象冲突一直都是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矛盾问题,而亚洲象作为已知最大的陆上哺乳动物,属于我国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以及濒危物种,必须要落实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但是随着人类涉足区域及环境的逐步拓展,影响了亚洲象的栖息领地,经常会出现亚洲象采食农作物、毁坏农田等现象,对人的实际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人象冲突调解的过程中,对于亚洲象自身来讲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对亚洲象的实际肇事原因进行分析,能够为制定缓解策略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进一步维持人和亚洲象之间的平衡关系。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自20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便开始针对人象矛盾进行统计和分析,保护区管理部门以及西双版纳林业站、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纷纷加强了对人象冲突的重视,经过多年的案例调查以及数据整合结果来看,当前最为严重的人象冲突以经济作物损失和人员伤亡为主[1]。
结合西双版纳的自然气候以及农作物发展情况来看,粮食作物为玉米和稻谷,经济作物为橡胶以及甘蔗,其中玉米、稻谷以及甘蔗在亚洲象的食物范围中,橡胶虽然不在亚洲象的食谱中,但是被踩踏致死的橡胶树也直接导致农民的经济损失直线上升。
由于人象冲突造成的人员伤亡事件也时有发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1991~2010年间,遭受野生亚洲象攻击并死亡的人数近30人,有近170人受伤,而该数据仍然在逐年增长,虽然近几年人员伤亡率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依旧存在亚洲象侵入人类领地的事件,这也是潜在的安全隐患。针对人员伤亡的类型,大部分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具备一定的偶然性,往往是因为突然相遇,导致亚洲象遭受惊吓而人员躲闪不及造成的伤亡事件,其中有少部分的事件是亚洲象主动报复导致的。
根据相关研究表示,在亚洲象的食谱中涵盖了近130种植物,但是综合早些年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对象来看,监管重点大部分放置在亚洲象层面,对于亚洲象的食用植被保护力度不强,大量的次生演替植被在更替过程中逐步减少,导致亚洲象不得不扩大自己的领地,重新寻找觅食空间。因此亚洲象出现在保护区周边以及林区边界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也增加了人象之间的冲突。
随着人类农牧覆盖面积的逐步增大,也改变了亚洲象的饮食习惯,从自然角度来讲,大部分的亚洲象以禾本科植物以及少部分草本植物为主,需要长时间觅食来补充自身的食物需求,而大面积的农作物不仅减少了亚洲象觅食过程中的困难,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种类的食物来源,这导致亚洲象对于农作物有着一定的依赖性,热衷于取食农作物,甚至将其与自己的野生食物种类划分在一起,从而增大了对农作物的破坏力度。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西双版纳州的人口流动空间在逐步增大,农作物的覆盖区域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面积也在逐步提升,这些都对野生自然资源区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大部分的野生亚洲象往往分布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区,但是热带雨林的面积逐步缩减,导致野生亚洲象的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尤其是近些年,作为经济作物的橡胶种植面积逐步增大,最高海拔已经分布在了1100 m左右,而野生亚洲象的活动海拔在1000 m以下,这导致橡胶种植区域与野生亚洲象的活动区域产生了重叠,不仅会导致经济作物受损,也会进一步压缩亚洲象的活动空间,从而产生人象矛盾。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全长97.75 km的思小高速公路贯穿全程[2],虽然在公路建成之后,保留下了原有的近25个野生亚洲象迁徙通道,但是利用效率较低,大部分的亚洲象为了实现活动空间的拓展,往往会通过穿越高速公路的方式进行迁徙,这增大了人和亚洲象之间的偶遇几率,另外,车象相撞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同时,部分居民为了维护自身的农作物产量和经济作物安全,会利用鞭炮、鸣枪等方式驱赶亚洲象,这种方式虽然在前期有着一定的成效,但是时间一久,不仅无法起到驱赶的作用,受到惊吓和驱赶的亚洲象凭借着极强的记忆力和报复心理,极有可能展开具有针对性和攻击性的活动,这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率提升的主要因素。
由于亚洲象自身具备着一定规律的生活状态,因此在农作物以及经济作物受损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重新调整产业结构,主张利用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带动发展,例如落实观象活动,以旅游经济作为提升地方经济的主要发展策略,同时也可以调整经济作物的类型,例如利用山茶花、铁刀木等作物代替橡胶树,另外经过研究分析可知,亚洲象对于家禽和家畜的危害较小,因此可以大力开展养殖业,借助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生态养殖产业,可以有效提升经济价值,同时也能够避免亚洲象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影响。
结合当前亚洲象肇事的类型进行分析可发现,由于生存空间受到压缩,导致亚洲象与人之间的交互几率逐步增加,另外,亚洲象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自然变更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出现了损害,因此还需要结合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的多样性落实栖息地改造工作。例如可以结合低强度用火来实现森林改造,相关学者曾经针对该理论进行研究,针对某区域计划性烧除,在1个月之后,被烧除区域开始出现草本植物以及乔木植物,其生长状态更为良好,在45 d之后便出现了野生动物觅食的痕迹,因此,低度用火能够实现森林植被的良性更迭,对于拓展亚洲象的生存空间、改善食物来源、提升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野生动物资源归国家所有,又有明确的条款规定野生动物对人们所造成的一系列经济损害以及其他损害需要进行补偿[3],因此地方政府、省、市以及直辖市等需要结合贫穷地区落实针对性的生态管控,建立在国家条款的引导下,全面落实好野生动物的肇事补偿工作。同时也要将补偿经费与国家的财政预算结合起来,进一步降低地方补偿的压力,合理调节地方财力不足的情况。另外也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质量,落实野生动物商业保险,具有了完善的保护机制,民众不必再为了保护农作物与象群之间产生冲突,自然可以降低人象矛盾。
由于野生动物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因此单纯的从制度和策略角度进行亚洲象肇事防控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动态性监管的基础上落实基础防御和信息预警,例如针对亚洲象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可以在森林边缘以及村寨附近设置信息化监测设备,通过红外线以及遥感装置来实现数据监测,当发现亚洲象靠近或者破坏行动发生时可及时地发出警报信息,并且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互通,快速地上报有关部门,落实针对性管理,同时也要总结当前亚洲象的实际活动规律,针对可能出现且影响较大的肇事事件落实前期防控和针对性管理,进一步减少肇事行为的发生,同时也要降低肇事事件的影响。
针对当前西双版纳思小高速公路的人象碰撞事件来讲,可以结合公路系统落实全程监控,针对亚洲象横穿公路较为频繁的地点落实针对性管理,设置警示牌、利用车载系统联动区域内的互联网络[4],若存在亚洲象活动频繁的情况。及时地通知司机注意,同时也要针对既有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探究其中的规律,从而为前期预警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进一步强化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力度,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也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保发展的关键,作为保护区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强对人和动物之间矛盾的控制和分析,针对矛盾产生的因素,制定解决措施,为野生亚洲象提供更加完善的生存空间,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政策保障和经济保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区域内的全程监控以及数据分析,确保可以最大限度地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稳定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