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工程的技术哲学

2021-11-28 14:57王春丽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人类

王春丽

(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部,河南安阳456500)

1960年至1969年,在国家经济十分困难、科技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河南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为了彻底改变旱魃为虐的恶劣生存环境,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和极其简单的劳动生产工具,历时10年时间在山势险峻的太行山半山腰上劈山开石,硬生生地凿出了一条全长1 500 km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该工程将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引向河南林县并基本实现自流灌溉,一举改变了林县的长期缺水问题。因其设计构思之新颖、工程规模之宏大、技术应用之巧妙、实际效用之深远被世人称赞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在工程建设的10年间,削平山头1 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 408座,挖砌土石1 515.25万m3。20世纪70年代开始,红旗渠这一巨大造物工程的建成受到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关注,周恩来总理将它称为人间奇迹并向外国友人这样推介:“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工程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在实践过程中孕育而成了历久弥新、永不过时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笔巨大财富。

1 红旗渠工程的技术本质

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构造人和世界的环节,人的世界构造和人的自我构造是通过技术构造出来的[1]。技术结构是指技术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相互联系的众多技术个体构成了一个个的技术群体。从整体而言,红旗渠工程就是一个技术群体。作为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综合系统中的一个由多元化因素构成的大型工程,红旗渠工程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哲学思想。站在技术视角上来审视红旗渠的修建历程及其得以建成的原因,既归因于林县人民对注重实效、崇尚创造、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等方面技术精神的卓越追求,又落脚于林县人民对修渠技术设计本身的创造与探索,对技术实施的改良与发明,对朴素造物观的继承与创新。红旗渠工程肇始于国家最为困难的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成立不久的新中国面临外交上的重重压力,无论是资金上、政策上还是技术上,国家能够给予林县的支持都非常有限。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向国家伸手要,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没有石灰自己烧,10年修渠期间14.5万吨的石灰总用量全部由自己烧制;没有水泥自己制,水泥总用量6 705吨全部由自己烧制;没有炸药自己造,锯木屑、牛粪、煤、硝酸铵化肥等都是当时土炸药的原料;没有工具自己制,自编抬筐30 000多个,自修工具117万件,自做水桶18 900多副;没有技术自己边学习边运用,并结合实际创造创新,工地上的明窑堆石烧灰法、水鸭子测量法、土吊车空运线、简易拱架法等方法都是农民土专家们自己的发明创新。2013年,红旗渠工程荣获北京国际设计周“经典设计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颁奖评语是:“红旗渠的设计和建设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开天辟地、愚公移山的创造精神,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治水修渠的设计智慧。”[2]在技术哲学视域下对红旗渠工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工程是集引水、灌溉、发电、防洪、蓄水等功能于一体,是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一项巨大的造物行为。红旗渠工程建设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它一举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荒芜贫瘠的面貌,工程目的完美实现。技术要素是构成技术的基本成分,认真解析红旗渠工程中的技术要素,有利于深入认识其技术本质特征。技术哲学是对人类改造自然或对技术过程的总体性思考,是关于技术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普遍规律的学说[3]。对红旗渠工程中技术哲学意蕴的探析是在红旗渠工程竣工通水50余年后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其所涉及之人类与环境、技术与生态、经济与社会、工程与文化等在内的多方面交织关系的审视与思考。

2 红旗渠工程蕴含技术与人性之关系

技术创造人工自然,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技术以其“自我隐藏”的方式决定人的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人类先天本能的缺失,最终形成技术塑造人,人规范创造新技术的双向影响模式。技术与人性的关系首先体现在人是具有技术属性的人,技术是人类存在的“开山石”。马克思、恩格斯说过:“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4]为了生活,人类不得不夜以继日地劳动,生产创造出能够满足生存条件和更好生活需求的人造物,人的需求通过反复的物质实践活动而实现。红旗渠的修建初衷,只是为了人们能够“活下去”。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千百年来人们饱受干旱缺水的折磨,全县2 046 km2的区域内水浇地面积不足830 ha,全县542个村子中需要远到15 km2以外取水的村庄达到307个。正是基于强大的生存需求和长期摸索中对客观自然环境的认识,人们于1960年至1969年历时10年通过有意识的劳动、有规模的组织、有计划的施工,建成了1 500 km的这一大型水利工程,最终改变了自己的缺水宿命。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技术的支撑下不断从事劳动活动,这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中人类的共同本性。也正是这样一个个为了“满足需要”的生产活动把人从单独的个体凝聚为统一的利益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离开群体和社会关系的人将无法真正生存和发展,也就不能够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技术与人性的关系还体现在技术反作用于人的认识实践,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能力水平。技术的形成是以人类躯体进化、意识出现与智能发展等进化成果为基础的;反过来,技术的进步又促进人类的全面进化[5]。人通过自由而有意识的实践生产活动不断改变和推进着自身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发展程度的变化也影响人的意识、行为、判断与决策。当年林县人民出于求水、找水初衷修建的红旗渠工程在发挥其本体功能的基础上时至今日已形成集宣传教育、旅游推广、商标品牌于一体的效益综合体。在修建红旗渠工程的过程中林县人民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克服重重困难,思维方式、行为态度都被不断地规范与塑造。在改变缺水环境的同时,红旗渠的建成最大的作用在于解放了林县人的思想,坚定了林县人民的斗争意识和自信品格,使他们相信只要敢想敢干大胆创新,确定好合理可行的目标,团结在一起,千难万险都能够克服,千斤万担都敢于承担。20世纪60年代建成红旗渠工程之后,林县人民凭借修渠时练就的技术经验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建筑业,甚至连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地区都有林县建筑工队的身影。如今的林州被授予“中国建筑之乡”的荣誉称号:林州农村60%的强壮劳动力从事建筑业,60%的农民人均收入来自建筑业,60%的居民存款储蓄余额得益于建筑业。建筑业成为林州的基础产业、富民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和财政税收主要来源。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类在实践中改造和塑造的不单是客观世界,还包括人类本身。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产生与时代相对应的物质结果,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另一方面他们也预先规定新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3 红旗渠工程蕴含技术对社会发展之促进

技术是由社会各种因素共同塑造的,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都是技术的形成因素[6]。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应用,技术在社会中得以实现其本体价值。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主要贡献在经济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经济的繁荣和振兴,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包括文化教育、生态环境诸方面的问题,就会有可靠的基础和充分的条件去解决[7]。技术对社会生活的诸多重要方面是有决定性的作用或决定性的影响的。同时,技术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可谓是全方位、多层次、深纵横、无声息的。

首先,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劳动方式、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社会变迁都是被一种无形的“技术力量”潜移默化地推进或抑制。马克思就认为由技术为基本元素构成的生产活动对人类历史的演进具有决定性作用,并且这一作用方式不局限于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环环相扣、因果相连的。今日的红旗渠工程依旧是一部镶嵌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的艺术品,平整的渠墙、细致的渠岸、潺潺的水声让亲眼目睹的人们难以置信这是60年前在国家最为困难、技术尚不发达之际修建的集工程美学与实际效益于一体的百年工程。其实红旗渠工程中对技术的运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千百年来林县人民赖以生存的太行山是典型的北方山脉,人们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早已练就出高超的石匠手艺,石锅、石凳、石板房,石桌、石椅、石头墙,石壁、石龛、石头房……林县人的许多生产生活用品都和石头相联系。在这样的原始技术积累下,林县人民能够垒砌一道道工整的渠墙,架设一座座精美的建筑也就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林县人民为摆脱缺水命运而进行大小水利建设的斗争经验也为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积淀,坚定了人们修建红旗渠工程的信心和必胜信念。因此我们说,任何一项人工物的形成绝非偶然,都是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实践经验、人文塑造、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呈链条式连接递进而成的。在红旗渠工程成功建成后,这种链条式效益依然在显现:粮食逐年增产,种植业结构发生变化,林业、畜牧业、养殖业、工业、建筑业发展迅速,交通、邮电等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林州城市品牌和对外形象广泛推广,红旗渠精神的辐射渗透渐成规模。如今的林州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修建红旗渠工程“战太行”的蓝本上又续航接力谱写出“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辉煌篇章。在技术无所不在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起初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而进行的生产实践通过悄无声息的发展演进,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只“无形的手”,从管理模式、社会制度、劳动分配、经济体制、交往方式等方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其次,社会环境塑造影响技术的形成。社会发展是技术形成与构建的根基。技术的萌芽与发展同生产需求的牵引、阶级斗争的刺激、地理环境的塑造、文化环境的孕育、政治因素的导向息息相关。从地理环境塑造的角度来分析红旗渠工程,不难发现它的建成与特殊的地域环境、生产关系密不可分。马克思认为地理环境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区域的自然条件直接决定着技术的发展——干旱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使利用渠道和水利工程的人工灌溉设施成为东方农业的基础,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从政治因素导向的视角来解读红旗渠工程会发现它的修建与“水利社会”概念息息相关。德国哲学家维特夫认为中国因国土面积宽广而涉及不同的气候环境,天气变化无常,旱灾、涝灾皆有涉及,靠天吃饭的农业灌溉问题凸显,必须依靠水利设施的建设来调解自然矛盾。而真正能够发挥实际效益的大型水利设施建设需要依靠一定规模的组织机构来支撑运行,需要一个高度有组织的机构来主持和维持。从这个层面来看,水利技术本身是非中性的,它是在具有社会性、组织性的周密系统组织中有目的、有规划地进行的。红旗渠工程的修建亦是如此,在决定施工后林县县委就面向全县下达“引漳入林”动员令,明确规定了工程的时间进度、组织机构、各公社住地、后勤供应等,确定以公社为基本组织单位,根据“谁受益,谁修渠”原则来分配每个公社的修渠人数。

4 红旗渠工程蕴含技术对和谐生态观之影响

自古以来,生态环境永续和谐发展与人类社会迅猛飞速发展之间的协调统一问题都颇受关注。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人类在对技术的普遍应用中力图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经济增长。技术哲学深刻关注在社会快速发展与人类欲望无限扩张状态下,人类对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所导致的自然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担忧。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就涉及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强调人类要在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是对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的生动诠释。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统一性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属性,人的生存离不开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而自然界也因人类的存在而被赋予真正的价值。离开自然界的人寸步难行,离开人的自然界毫无意义。红旗渠工程的修建是人类将寻求“水”的需求投射到自然界这一无机的身体中,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中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最终运用技术手段创造出“人工天河”的过程。它的建成使林县人民的生存环境从荒岭秃山到绿水青山,社会面貌从穷困潦倒到幸福富足,更为重要的是渠道在多年运行的过程中改变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地下水位逐年抬升,雨量连年递增,绿色植被繁茂生长,形成了一个良性生态循环系统。在这当中技术成为连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整个工程的设计思路是将与林县一山之隔且水源丰沛的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设置为引水点(即渠首),依靠太行山山体这一天然优势在太行山腰开凿渠道,按照“水性就下”的规律使渠水按照1∶8 000的纵坡比自然灌流到田间地头。红旗渠工程的设计理念规避了常规情况下依靠电力提灌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剧、人力成本增加、运营成本过高等系列问题,可谓是现代工程建设中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的时代典范。

红旗渠工程的修建贯穿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良性生态循环机制。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基本指导思想。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中的发展质量问题越来越凸显、压力越来越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自然资源的效益和利用率是实现人类社会永续繁荣、良性循环发展的应有之意。60年前红旗渠工程修建时人们就已经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遵循保护山体、少占耕地、少毁树木原则指导下加强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了以渠带电、以渠带路、以渠带林、以渠带线等“一渠十带”的生态循环发展链,建成集引水、灌溉、防洪、发电、蓄水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成就了林县人能够继续生存、永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红旗渠的巨大生态效益表明,在实现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顺势而为,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经涉及人类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成为生态文明技术的根本之基。

5 结语

技术作为人类生产实践的必要手段,是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元素,涉及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多层面。技术哲学研究打破以往对技术问题探讨时局限于人类改造自然、利用工具、创造发明等手段建成人工物、提升生活品质的单一视角,它更广泛地涉及技术与人性、社会、生态、劳动、资本等多个领域并相互交叉影响,其中对于技术治理的审思也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奠定思辨性根基。红旗渠工程作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从设计构想、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都体现着现代技术观的善、美、和,其中蕴含着技术与人性、技术与社会发展、技术与生态和谐之间的相互规范影响、辩证统一关系。探析红旗渠工程的技术哲学意蕴在为现代工程建设提供案例典范的同时也为当代技术哲学思想的学理性研究与实践性应用提供鲜活范例。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弘扬红旗渠精神 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
红旗渠水为何会“自流”
《红旗渠》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