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现代审视与路径选择

2021-11-28 14:28:35孙玉东刘乐晨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场域协同主体

孙玉东,刘乐晨

(1.阜阳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2.西北民族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124)

协同融合是体育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协同结构为视角,优化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突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瓶颈,向社会输送更优秀更满足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协同结构是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革的根本性架构,影响人才培养的溢出效应,促进多主体要素参与融合,固化相互间耦合的高度协作,从而使得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层次的结构性变革.基于协同模式的体育人才培养范式不仅是新形势下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在育人路径上的关键转变.为实现体育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的涌现性效应,需要以协同结构作为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遵循,对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系统进行结构优化与机制创新.当前,有关“协同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协同模式内涵、特征及作用、历史演变和分类、协同模式与创新发展、协同模式与高校发展、协同模式的实现路径和策略建议,等等.目前,对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及优化资源配置上,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分析,在协同培养视域下研究体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少见,且分析的深度不够.为此,基于协同培养模式对于体育人才培养进行现代审视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体育教育中协同育人的基本特征

协同创新是人才培养和办学理念的重新思考,高校通过政府政策支持,积极开展与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能够促使高校明确自身定位,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和优势.通过协同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学校内部之间、学校与学校外部之间的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实现全面的、全方位、跨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参与主体的多元化

体育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包括高校、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融合参与,协同模式打破了培养单一来源的约束性格局,形成多维度融合创新的深度培养模式.无论是高校、社会还是家庭都倾向于按照惯有的方式参与人才的培养,但是通过协同先行条件建构育人场域,促使多主体突破固有的思维框架,跨越惯性主义逻辑定势,打破自身的结构边界与运作逻辑,形成多主体共享资源,凝聚体育人才培养合力,实现协同理论与实践育人范式的相互契合.多元化主体参与是相对于单一的独立系统而言,多主体象征着开放式的多元化立体式系统.高校不再是僵化的知识传播机器,而是作为一种结构化的协同对接媒介而存在,一方面有其自身内在的培育场域,另一方面对接协同着外部空间的密切联系,类似于与社会行业部门的沟通协同、与社会家庭的协同帮扶等,这样的双重角色既保持了自身的历史延续性,又赋予其协同结构关系的存在,缔结多维度的培育场域,形成多元化复合型协同育人体系.

1.2 价值取向的同构性

引导价值取向的同构是为了实现多主体相互协同的良性互动,根据体育人才培养的需求构筑协同模式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在实现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建立筛选机制,确保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由于先验性的异化主体功能结构迥异与社会职能的差异化,增加了各培养主体融合的复杂性与困难性,提升了协同互助的深度与广度.此时,价值取向的统一是确保协同方向同一、协同资源共享的基本前提[1].在正视彼此差异的前提下,重塑形成同构化的价值取向,形成平等互惠的共享体系,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建立同构化的协同联合,增强体育人才培养资源供给的主动性与自发性.

1.3 人才培养的联动性

高校、社会、家庭各参与培养主体的协同实践需要形成内在联动性,在相对独立的各自边界上形成链接,同步或者共同作用于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中.从经济发展的需求端入手,考量技术需求度、学生需求度、社会需求度的三维度发展,为教育实施打出提前量[2],形成体育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联动性让体育人才培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让禀赋多样的资源流动起来、聚合起来,形成横向一致、纵向衔接、彼此贯通的联动体系[2].体育人才培养的内在复杂性决定了协同模式的嵌入型特征,通过多元主体协同互助的内生动力,促进体育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产生线性化的人才培养联动耦合,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实现体育人才培养资源的共享.

2 协同模式下体育人才培养的现代审视

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会遭遇瓶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体育院校与其他外部机构之间资源壁垒严重.体育人才协同培养关键在于有效协同教育、训练、科研三者的关系,并且协同培养的核心要义始终体现体育特色,拓宽体育人才的培养视野,优化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

2.1 推动资源共享,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方式

体育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包含校内与校外的协同,资金筹措支持的协同、项目联合开展实践的协同.为了形成长效的资源共享协同机制,需要创新相关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创新搭建多元化、多维度的体育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系统.协同模式需要根据体育人才的需求建构,人才始终是协同教育的受益主体,协同模式下的资源共享全程都要紧扣体育人才的需求进行,基于体育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配置资源,协调多方力量,并且确保以制度规定的形式在体育人才协同培养中形成资源的互动,推动培育资源供给的主动性与创新性.

2.2 形成交叠协同机制,增强体育人才培养效应

通过协同形成交叠效应,以实现体育人才培训的实效化.通过交叠形成功能互补,构筑一种同心圆结构,形成在目标一致性基础上的交叠交叉.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机制,协同模式强调的是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临界点,在各育人主体之间形成作用媒介,达成交叠共识与视域融合,维持协同结构的均衡与稳定.在体育人才培养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基于交叠发展的协同培养模式,涵盖了体育人才培养的必要教育模块与技能传授内容,优化了社会融合培养方式,实现了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体育人才培养方式.交叠协同的育人机制在政府、社会、院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产生推动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正效应,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科学教育内涵,着眼于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教育效应延伸和体育人才综合能力的训练.

2.3 以人才诉求为核心,搭建个性化定制培养模式

体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范畴是区别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的特殊内在规定性,是体育人才培养固有的本质意蕴,并最终落实到体育人才的成长发展实践中.基于体育人才培养个性化发展的现实意义,通过协同培养模式理念的创新、协同培养模式方式的创新、协同培养模式体系的创新以及体育人才自身诉求的保障机制创新,制定体育人才培养个性化协同培养方案.个性发展成为个体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同时个性的发展是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积极作为的过程,客观环境影响着个性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于是,人才培养理念获得了一次新生[3].体育人才培养的协同理念在整个培养活动中处于顶层设计位置,引导着培养主体对于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路径,凝练着体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特质,也体现出体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判断与目标追求.

3 协同模式下体育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体育专业人才的协同式培养,能够充分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复合型知识的获取,知识与技能实践的无缝衔接,为社会和市场提供适应性人才.采用协同的实践性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产业、商业的有机结合,便于俱乐部等机构对体育人才培养过程的渗透.

3.1 统筹各培养主体关系,科学构筑协同育人场域

体育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的逻辑、规则与体系,这决定了多主体协同培养的逻辑必然.因为政府、社会、家庭等多主体要素的共同介入,所以需要突破各自的场域桎梏,开放原先较为封闭的空间场域,构筑科学合理的育人共享场域.科学构筑体育专业协同育人场域,需要突破阻滞各方顺畅参与的制度化壁垒,统筹各培养主体的介入功能,共同发挥协同模式的育人合力效应.首先,政府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提供协同育人的坚强基础后盾,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计划,提供体育发展专项资金与公共物品供给,搭建体育人才联合培养组织机构与平台.其次,社会需要打造专业化的社会体育服务机构,完善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与体育公共物品的供给,促进体育项目转换终端市场的孵化与培育.院校需要与政府、社会形成融洽的长期合作关系,适应体育产业市场发展规律,满足体育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变革的需要.院校应主动与政府、社会对接,改变封闭式的培养方式,了解体育行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从体育产业社会化的市场需要链条中精心设计协同培养创新模式,及时有效根据体育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优化调整.协同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体育系统的功能优化、教育系统的跟进支持和政府行为的职能改革3个方面,与之相对应的模型主要体现在“院校化”培养和“俱乐部”培养等场域的有益尝试.

3.2 建立融合协作的协同培养范式,形成互动联结机制

国家行政力量占主体的多因素协同模式,是我国体育人才协同培养的主体驱动力.根据项目的特征和培养层次,在现有体制下完成培养过程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过程,建立培养与安置联结的封闭回路,不仅是我国体育多元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体育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融合协作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要求以体育人才的成长为中心,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全面、多维、立体的体育人才协同培养体系.要在相互尊重、互信互赖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教育共同体,在平等协商、对话和相互支持过程中,使协同育人走上良性循环、同心共力之路[4].交互融合的协同模式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这样的协同结构中任何一方都不是机械的参与者,互动联结的协同场域能够生发强大的溢出效应.

3.3 建构以个体关怀为核心的协同培养导向

体育人才的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因为高强度的身体训练与反复的场景模拟,极易让人产生疲劳与倦怠心理,所以更加需要外部的关心关怀,增强心理的耐挫折能力与韧劲.处于交叠协同培养模式中的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凸显体育专业人才联合培养的特色,突出院校、社会、家庭在协同合作培养中的情感导向与心灵联结,这样的导向阐释了新型的协同模式不仅仅是在体育人才培养任务的驱动下生成的,更是一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体育人才发展进行的情感注入,或者可以认为是于协同模式中注入稳定的、持久的精神层面的抚慰与激励.对于体育人才培养而言,内在的关怀牵引力远比外在的鞭策力更能激发人才成长的潜能,因此,以个体关怀为核心的协同培养导向是体育人才协同培养的基本范式.浸入个体关怀的协同模式渗透着对体育人才的信任与尊重,这是基于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情感的依赖,也是心理的一种依附与正向期盼.正视这样的价值评判与肯定性义务,可以增进体育人才培养的自我认同.于协同模式中营造关怀型的培养环境,关心体育人才的学习困扰和内在的学习生活诉求.如此家庭般的氛围能够强化各联合培养主体的协作认知,窥视人才日常表现背后的发展薄弱环节,精准实施协同培养方案,体现协同模式的独特价值,避免让体育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陷入弱化失效的困境之中.

3.4 大力整合体育科技产业资源,形成协同培养创新联盟

协同模式极大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互联互通,通过体育人才培养的协同模式,实现了体育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通过产业学院精准定位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高度契合.与此同时,依托校企实践平台,产业学院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如根据产业、行业、企业的转型与升级需求,提供科学、专业的再教育服务,与企业共享教育科研、人才供需、产业技术、行业资讯等信息与资源[5].协同创新联盟是一项系统性体育人才培养工程,需要融合多方面主体,涵盖面广阔,并且以体育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重要载体.培养联盟要根据现实状况精准识别和定位体育人才培养的合作需求,为人才培养提供专业化服务与科技化创新,协助院校破解人才培养机制转型和体育产业技术升级的瓶颈,为体育人才的协同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协同育人联盟要结合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训练需求,积极协调联盟内部资源,搭建融合实践平台,依托协同平台,为体育人才培养提供管理服务的创新,为体育人才培养的软硬件提供技术研发与改造.

猜你喜欢
场域协同主体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幼儿100(2023年36期)2023-10-23 11:41:34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20:10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 09:22:32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武术研究(2019年12期)2019-04-20 12:22:4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