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慧萍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 主要表现在历史虚无主义以静止的、片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恶劣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费尽心机地篡改历史, 恶意抹黑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领袖人物、为中国革命做出巨大牺牲的人民英雄,殚精竭虑地挖掘反动人物的所谓正面材料, 抨击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历史,再达到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目的。面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一错误思潮,我国主流舆论尚未做出有力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社会、高校中不断蔓延,侵蚀人们思想。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源, 后现代史学思潮形成于20 世纪中叶,其主要观点认为事物是虚无缥缈的,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虚无性。随即,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历史学研究开始受到虚无观点影响, 表现为他们认为历史是不存在的,此时,西方社会开始对社会的进步、理想的乐观主义精神产生质疑,人原本的价值观逐步崩塌,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最初表现形式。 历史虚无主义的内在含义是指不承认历史,否定历史的传承性、连贯性,无视人文精神的内在传统性。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中国近代,其意旨是要否定中国的历史文化,与近代中国出现的“全盘西化”论相呼应。 呼吁以“西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道路,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革命胜利后,人民信心高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中国近代史发展方向相违背, 因此遭到抵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以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形式开始在中国活跃。 历史虚无主义涉及到历史、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曲解中国革命历史,妖魔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就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不能割断历史。”[1](534)以史为鉴,历史是最重要的教科书,历史记载了一个国家的形成发展、兴盛衰亡,重视党和国家的历史有利于从历史规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是倒退的,革命只会破坏社会秩序,无法推动历史前进,革命的破坏性极强,对社会发展没有任何建设性。历史虚无主义以《告别革命》一书为代表对革命进行批判,他们认为残忍、黑暗、肮脏的革命只会使人丧失理智而没有实际成效,革命隐含失败的基因,走改良道路才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他们否定中国近代的革命,否定戊戌变法,贬低辛亥革命,批判五四运动,想方设法抬高洋务运动,从而否定中国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尽管改良主义曾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过进步的意义, 但是改良运动的结局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实改良主义的不可行性, 但是改良吹捧者枉顾社会现实,恶意贬低中国革命,鼓吹改良的作用。
典型事例:2017 年9 月,微博用户“@ 刚小刚”发文,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退步的,阻碍了中国民主化进程, 只有社会改良道路才是实现中国民主化政权的正确选择,同时,为论证慈禧太后与光绪帝改良道路的正确性, 他蓄意放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结合历史事实,片面将问题无限放大,鼓吹改良道路,断章取义地批判社会主义,批判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少数具有影响力的微博博主发文表示赞同他的说法。
历史虚无主义无法从整个历史背景的视野看待问题, 唯心主义的观点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无法用联系的全局观看问题, 他们的评述不仅针对具体的人物事件,而且还针对整个20 世纪的中国道路。 为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否定中国革命,他们有选择性的挑选有利于他们的历史材料, 将个别材料无限放大而刻意地避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不断捏造所谓的“正确观点”,蛊惑民众。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披着“学术研讨”的外衣,冠以理性客观的头衔, 在探究历史、 研讨经典的名义下,历史虚无主义蓄意为倒退反动事件“翻案”,设置理论陷阱,以学术为幌子将历史娱乐化,消费历史,鼓吹历史文明虚无化,企图摧毁中华文明根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对于中国人民的影响非同一般, 许多经典典籍今日仍保有重大生命力与影响力。一位机械学科出身的教师以学术交流为名,开设国学课堂,假以“经典重读”、贴近现代生活为名,在他的课堂上,对《道德经》进行解读。“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原意为表达众人欢乐的场景,但他的解读中舍去了上半部分,没有根据语境理解,而是直接摘取下半部分,根据字面意思将“如享太牢”解释为就像坐大牢一样痛苦;其他诸如“知其雄,守其雌”翻译为知道公的,守住母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炒菜一样简单,都是简单的对文字望文生义,没有联系前后语境解读语句。 事后这名教师认为无论哪种解释,只要有人听,就可以随意解读。 这种解读冠以重新解读经典, 看似将经典放在新时代背景下用现代话语解读经典, 但实际上是恶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民族文化庸俗化、恶俗化,消耗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动摇文化自信的根基,打击人民大众的创作精神。 历史虚无主义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声称自己在进行理性思考,但实质上是歪曲历史、丑化历史,与理性的观点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哪种社会思潮,都有一致目的, 旨在反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 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将中国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为达到这一政治诉求,历史虚无主义竭力否定爱国主义运动,不加修饰地将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用到中国社会,为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他们否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就,鼓吹海洋文明高于大陆文明,对中国革命领袖恶意抹黑, 对革命烈士戏谑丑化, 对历史事件歪曲报道。
2013 年5 月,微博用户“@ 作业本”公开在网上发文称“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最终食客们拒绝为半熟买单, 他们纷纷表示还是赖宁的烤肉较好”。此文发布后,立即被转发600 多次,评论更是高达880 余条,点赞次数78 次,随即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以公司官方微博账号“@加多宝活动”发文称:“多谢@ 作业本, 恭喜你与烧烤齐名……”这是一场以恶意抹黑历史英雄烈士为目的的营销,以否认主流价值的形式, 试图打破人民英雄的正面宣传形象, 破坏人民对于历史的认知, 扰乱社会秩序,干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翻封建主义制度的压迫, 历史虚无主义则试图通过抹黑革命领袖、 英雄人物的方式来否定中国革命,以实现他们的政治诉求。
马克思主义始终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人类历史的前提, 人类创造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 只有在满足人类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人类得以存活,才能有机会创造历史。 因此,社会历史是客观的、现实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意识由历史事件与历史价值决定, 研究历史的根本方法在于尊重历史事实,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研究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客观历史本身的研究。
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不同, 历史虚无主义属于唯心派, 其观点是在历史学领域坚决否认历史是客观实在的,认为人的精神对历史过程起决定作用,因此他们通常以个人的自我意愿。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 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历史的解读,参考标准仅依据是否符合个人利益而非社会现实; 另一方面, 历史虚无主义过度吹捧个人自由, 提倡绝对自由,认为自由可以不受任何条件束缚,个人意志高于一切。基于“绝对自由”的认知下,历史虚无主义按照他们的政治诉求,在“学术探讨”的掩饰下,假设历史、装扮历史,企图推翻一些已有科学定论的重大历史事件。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以及非科学性,必须要用科学的唯物史观看问题。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历史观,也会通过相应的方法论表现出来。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正确把握历史材料,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出发,把个别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联系起来。
与此相反, 历史虚无主义考察历史的前提是基于“历史现象等同于历史本质”的认知下,对历史材料片面化、孤立化。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主动忽视历史进程,断章取义,以偏概全,随意选择历史材料,企图用个别历史事件代替历史现象,陷入历史假象中,无法保证结论真实性。 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片面、死板、盲目的认识方法,无法到达总结历史、还原历史的程度,仅可以看到历史活动的表象而无法把握历史的本质。
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虚无主义的片面性并不是完全无意识的完全随意, 历史虚无主义中的虚无并不是代表完全虚无,而是经过他们的深思熟虑,对历史材料进行取舍, 虚无与不虚无的标准在于是否能达到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 将进步的革命虚无化,对反动倒退的历史事件加以称颂是他们的主要手法。
恩格斯指出:“以往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544)阶级斗争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 只有在历史研究当中贯彻阶级分析方法,反映客观实际,才能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出隐藏在政治思想斗争背后的、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利益。
历史虚无主义常常谎称自己是“无阶级”的,他们反对用阶级分析方法, 但实际上却又使用阶级的偏见性看待问题, 他们主张用抽象的人性取代阶级分析方法, 企图以客观主义的姿态掩盖其资产阶级立场。客观主义看似公正,却常常站在新事物的对立面,为退步的历史事件进行辩护,这实际上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试图通过编造历史,制造思想混乱,最终达到扰乱社会,消解历史,否定社会主义中国的目的。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前提是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339)。 坚定文化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必然选择。
文化自信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对中华民族五千历史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其二是指对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在多元化社会,信息相互交融,社会容纳度高,各类观点相互碰撞,因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放在首要位置,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维护主流价值观的领导权,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取舍,对西方文化有所鉴别,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提供科学方法。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 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学习马克思主义, 将中国五千年创造的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展现马克思主义优越的生命力。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舆论,在社会中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讨论环境,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在社会中传播。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牢牢抓住历史解释权,才能在话语权上抢占先机。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依旧保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染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形成依附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具有浓厚的独特性,是文化自信的来源。 增强文化自信话语权建设,必须要打造文化圈“中国风”风格,形成浓厚的中国风文化气派。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常常以重新解读历史、 揭秘历史的名义来否定优秀的中国文化, 以瓦解群众文化自信, 宣传西方文化。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文化话语权建设,必须要大力发展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展现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加深人民群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 不仅如此,中华文化包罗万象,将中华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让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流,使中华文化更具魅力。 其次,增强话语权建设必须重视人民群众的思想状态, 打造好中华文化品牌,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对正面事例的宣传,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使主流文化具有话语权。
与历史虚无主义斗争是一场持久战,敢于、善于与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对中华文化进行创新。一成不变的文化是无法延续的,增强文化生命力就必须要与时俱进,对文化进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对文化的创新,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也有所区别,因此文化内容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不同, 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 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都是根据历史实践过程不断更新发展而发生改变的,由于社会实践的不同,每个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那个时代的特性, 因此文化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只有重视对文化的创新,才能增强文化生命力。
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文化都是糟粕, 因此主张全盘西化,大力宣传西方文化。历史虚无主义大肆攻击中华文化,从落后的文化入手,以偏概全,对社会主义文化全部否定, 消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对中华文化进行创新。 文化创新的意义在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 这就要求文化创新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