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学模式下高校生师互动的演进

2021-11-28 12:57:12
安顺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生师师生教学模式

陈 曦

(安顺学院教育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生师互动(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SFI)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在高校教育教学领域,生师互动是常见的研究主题,同时也常常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的指标。师生在“教”与“学”的特定情境中建立起来的人际互动和关系联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信息的分配、传递、反馈与吸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46

近年来,信息技术开始逐渐应用到高校实际教学中,从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再到慕课的流行,针对在线条件下的生师互动研究逐年增多。例如,边雅静[3]在微信开始流行时,就捕捉到了师生间交流的变化。蔡静[4]21等学者则探究了大数据时代将创造出的新教学模式,以及将给生师互动带来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有的学者关注到在线教学下生师互动存在的困难,如陆婧[5]在文章中探究了远程互动的客观障碍与主观障碍。李柔[6]则从学生、教师、教学三个不同的层面探讨了高校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对生师互动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有的学者采用不同的理论或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如屈小爽[7]79等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出发,对高校在线课堂进行了研究。谢晨[8]等采用访谈法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师互动进行审视,关注到了新媒体互动的优势与弊端。邵明英[9]等采用SWOT分析法,详细探究了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生师互动的现状。有的学者则聚焦在线学习平台上的互动,如邵煜翔[10]等以易班平台为例,研究了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师生互动现状。

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势头正猛,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全面快速融入教与学全过程。2020年春季学期,高校在线教学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实践,据教育部统计,全国在线开学的普通高校共计1,400余所,95万余名教师共开设94.2万门、713.3万门次在线课程,参加在线课程学习的学生达11.8亿人次。[11]纵然教学效果众说纷纭,但显然,当教育从线下转入线上,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展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点。

一、高校在线教学实况

全国各大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平台+资源+教学方式”三者自由组合形成多种在线教学模式。

(一)平台

1.学校指定平台

部分高校基于前期学校课程建设平台基础,继续深度建设。这类平台多由教务处统一管理,按照课表分配课程和班级,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自行登录完成建课,开展线上讲授、互动、讨论、布置作业、测验考试、课后辅导答疑等教学活动。这类平台的优点是适用于学校所有课程,同时方便学校统计在线教学开展的详细数据,未来对课程建设考核有所帮助。缺点是这类平台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功能性方面欠佳,受制于服务器数量等因素,平台的处理能力和系统响应速度难以保证。

2.专业学习平台

大部分高校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合适的平台进行教学,市场上专业学习平台成为高校教师的主要选择。这类平台历经市场考验,适用于各类课程。除具备普通的建立群组、音视频直播、文件上传、布置作业、测验考试、课后辅导答疑等以外,专业学习平台在实时互动、后台监督、考试监控等方面功能更齐全。这类平台的优势在于投入市场时间较长,软件较为成熟,稳定性、可操作性较高,在课程设计方面利于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处理。课堂派、学习通、雨课堂等是这类平台的佼佼者。

3.社交类、直播类、会议类平台

这类平台以其使用人口基数大、学生接受度高的特点,成为高校师生沟通交流的主阵地。同时,依托文件上传、视频互动等平台基本功能,最基本的授课要求可以得到满足,尤其适用于答疑类的课程。这类平台的优势在于性能稳定,在线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类平台还根据师生的使用反馈进行了诸多调整,不断更新完善,增设了许多适应在线教学的功能,例如打卡、接龙、收集表格等。这类平台中表现较为亮眼的包括qq群、微信、抖音、阿里钉钉、腾讯会议、ZOOM等。

(二)学习资源

相关统计显示,全国共开设了1,2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1万门各类在线课程。[11]高校教师选择的学习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教育部推荐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

任课教师可以从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资源中选择合适的课程,将课程信息提供给班级学生并统一引导学习。这类资源的优点是公共课、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丰富,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各层次资源可供教师选择,缺点是专业课类资源相对较少。同时,存在线上课程资源所使用的教材与学校原有教材不配套问题,不利于回归线下教学后的衔接。获取这类资源可通过中国大学MOOC、超星学银在线、智慧树和爱课程等网站。

2.本校教师自建资源

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教材特点、学生群体特征,自行准备课程资源,包括提供电子教材、搜索阅读材料、制作课件、自录讲课音频视频等。使用自建资源的优点是适用性强,方便线下教学衔接,同时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得以最大程度发挥。缺点是自建资源的水平良莠不齐,对教师信息化素养要求较高。

(三)教学方式

1.直播

直播是最常见也是最贴近面授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师通常按照课程表设置的时间直播上课,具体可采用模拟教室式、PPT讲解式、音频直播等方式进行。直播的优点是交互性较强,学生可以通过实时发送弹幕、评论、语音等与老师互动。缺点是该方式对老师课堂组织能力要求较高,对师生硬件设备要求较高,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各式“直播翻车”。

2.录播

录播也称作异步直播,部分老师会选择提前录制好授课视频上课时间发布给学生。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提前调整编辑自己的上课内容,视频内容质量较高,对授课内容的完整性把控较好。学生则可以不受当时网络信号等技术方面的局限,适时完整观看教学视频,还可以回放。然而其缺点是缺乏与学生的实时交流互动,同时对学生的自律能力有较高要求。

3.线上答疑或讨论

部分老师采取类似“翻转课堂”的模式,在课前发布学习材料,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答疑。该方法的优点是方式新颖,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更大。缺点是对教师的课堂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律能力要求较高。

通过“平台+资源+教学方式”三者自由组合,高校教师可实践多种在线教学模式,最常见的包括“直播授课+在线互动”“提供学习资料+线上辅导”及“录播资源+翻转课堂”。

二、高校在线教学模式下生师互动特点

(一)生师互动形式多样

传统教育中,无论是哪一个层级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都是主体部分,课堂上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互动更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当教学转入线上进行,生师互动的形式开始呈现出多渠道、多样化的特点,包括直播公屏文字互动问答、语音连麦互动、视频连线互动、群组内文字答疑讨论等,这些方式大多是传统课堂里少见的。课后,生师互动的方式主要是在群组内文字交流、私信交流、作业反馈及电话交流。可以说,在线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打破了交流的屏障,拓宽了交流的渠道。

(二)生师互动内容重心转移

清华学情问卷(NSSE-China)从内容方面将生师互动分为社会性互动和学习性互动。当教学转入在线模式,生师互动的内容重心发生了转移。

一方面,师生间的社会性互动增多。有学者指出,传统面授课堂中最常见的是弱互动,这类互动是发生在教育情景中正式而规范的互动。[2]48在线教学模式下,这样的弱互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直播课堂的开始或休息间隙,以及非上课时间,师生谈论的内容比过去面授课堂讨论的话题更丰富,包括未来职业规划、人生观、价值观、上网课感受、生活现状等。一定程度上,师生关系比起采用面授课堂教学时更亲近了。

另一方面,师生间的学习性互动减少。在线课堂中,师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频率下降了,会不小心陷入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当学生没有反馈时,教师无法确认是信号问题还是学生理解问题。借助于网络的便捷性,还出现部分教师偷懒,借助丰富教学素材替代正常的师生交流,做“甩手掌柜”的情况。学生限于硬件设备和平台功能等客观条件不足,线上学习的反馈也比较单一,多是通过文字在公屏反映对某一个知识点是否已掌握。在课后,也仅个别学生会私信老师询问作业、分数方面问题。

(三)生师互动跨越时空限制

在传统线下课堂,高校教师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往往集中在每周几次的课堂以及课间休息时间。当课后有讨论需要,学生多会在固定时间段去老师的办公室进行面对面交流。在线教学情况则大不相同,师生除了正常上课时间的同步互动,还可以实现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全时空异步互动,这是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优势。在线教学模式下,除了直播上课的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在平台内提交作业、在群组内或私信询问老师问题,教师可以随时在平台内批改作业、群组通知事项、私信回复学生提问等。但是,在联系更为便捷的情况下,师生双方对生师互动的期待感有所下降。

(四)主动参与生师互动的学生人数增多

曾有研究表明,师生更倾向于面对面的互动方式[11],这或许是因为当时在线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还不够丰富,实践范围不够广,师生在线互动的经验不够多。事实上,在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互动参与热情明显变高,师生互动是影响学生在线体验最直接的积极因素[12],由学生发起主动与老师交流的人数明显增多。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对在线教学中生师交流、讨论以及答疑等互动环节满意度较高,非常满意及满意所占比例超过80%。[13]作为信息化时代网络空间的弄潮儿,或许网络交流让学生更有亲切感。网络的社交门槛更低,性格内向的学生因为有了网络的屏障,省去了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压力,可以仅通过文字与老师沟通,进而表现出更强的互动意愿。

三、高校在线教学生师互动所面临的挑战

(一)师生双方交流片面化

当高校在线教学进入到一个平稳期之后,师生间的交流呈现出片面化的特征。对教师来说,通过直播进行教学时面对的是几十个头像,或者大家简短的文字回复,这使教师难以做到与每个学生都深入交流。传统课堂里面对的则是学生鲜活的表情,就算学生沉默不语,通过学生表情来判断学生听课的效果,也是面授课堂里生师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有研究指出,过度依赖视频、图片等影音工具进行教学有可能让师生独自思考的时间相对减少。[4]23现实中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教师不知不觉陷入发布学习资源、安排上课签到、直播讲授、催促提交作业、统计有关数据上报的机械化上课过程。对学生而言,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也掌握了在线学习的捷径,学习过程逐渐简化为打卡式。同时,在提问方面,线下教学时学生提问的即时性弱,心中的疑问会再三斟酌,提出的问题质量较高,生师互动的内容深度较深。在线教学中,多以单纯的文字为中介进行交流,许多学生常常不假思索地抛出一些简单问题,这也导致师生交流呈现出片面化的特点。

(二)客观条件限制师生顺畅交流

全线上教学的方式,对学校及广大师生的硬件设备质量提出的很高的要求。实践表明,高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依然存在短板。网速、流量、信号、软件平台功能都是大问题。许多学生身处欠发达地区,家庭条件、网络环境均无法适应保障“全线上教学”,进而导致生师互动无法顺畅进行。例如,在实际的直播教学过程中,时常会有学生告知教师受恶劣天气影响导致网络信号不好、停电断网,或是设备故障、手机流量不足等,无法准时进入直播听课。

(三)课堂反馈不及时致使教师教学调整滞后

在线教学最大的局限在于教师无法及时精准地判断学生上课的状态,难以迅速调整教法和进度。例如,针对同一个知识点,传统课堂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从不同的切入点展开讲解,面对沉默的学生,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做笔记等情况去判断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在线课堂中,教师仅通过学生在直播课堂或课程群组上的问答互动以及作业反馈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纵然也有视频互动的功能,但受网速和画质等客观条件影响,教师获得的信息线索单一且参考价值较小,真实性也值得怀疑。如此一来,教师获得的信息反馈总是滞后的,对学生学习评价的诊断准确性大大下降,很难迅速找到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对教学策略的调整也时常慢半拍。学生的困惑则因为信息无法被老师及时反馈,身边也没有同学可以询问,身心孤立无援从而致使学习半途而废。

(四)师生信息化素养不够

首先,并非所有老师都能完成在线教学带来的技术挑战。教师要具备线上组织教学的能力,就要熟悉在线课程录制技术,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搜索、选择、整合、加工能力,并能根据授课情况调整教学重点。第二,师生双方的自我管控能力都令人堪忧。例如,出现多名学生提交同一份电子版作业、上课时手机在线但学生本人并未在屏幕前等情况。录播视频可以反复播放,方便的同时也造成学生专注力低下、学习低效。教师则在熟悉了在线教学流程后,陷入模式化教学的弊端,借助于网络素材的丰富性,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深入讲解。第三,师生均存在对在线课堂的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在线课堂缺乏仪式感[7]81,铃声、讲台、黑板、座位等传统课堂互动仪式符号不复存在,缺乏群体性互动氛围,使师生产生一种在线课堂不正规的感觉。

(五)全面育人效果不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4]在线教学作为网络诞生之后才出现的新型教学形态,距离达到全面育人的效果尚远。教学活动中增添了网络这个中介,导致教师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度和掌控力下降,课堂德育和价值引领功能出现缺位。对学生群体来说,学习空间被割裂,生生互动缺失,针对学生的小组实践或表达环节很少或很难开展,沟通表达能力得不到锻炼。

四、展望教育未来新生态

2020年7月15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2020年以来,教育信息化有效支撑了近三亿师生开展在线教学。[15]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和即时通讯软件在短时间内进入了技术的迅猛迭代期,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还为学校的教育提供了更加扁平、更加多元的管理体系结构。[16]老师和学生都在短时间内迅速累积大量在线教育经验,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一)在线教育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时代知识载体和媒介的变化,导致知识的内涵、结构、生产方式、呈现方式和传播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导致学习和教育的变化。[17]公立教育系统对在线教育还处于试探摸索阶段,多媒体也多是起辅助作用,有的高校在课堂上依然限制学生使用手机,僵化而古板的课堂教学与信息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事实上,在教育培训行业,从业者早已开始全方位拥抱在线教育,利用移动终端开展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教育培训机构可以为公立在线教育的推进提供丰富经验。未来已来,趋势难逆,发展在线教育是全面推进教育公平,均衡教育资源最好的方法。

(二)在线教育的能量将更大程度释放

目前在线教学更像是将线下教学模式进行线上平移,传统面授课堂依然是高校主流教学模式。上文提到了在线教育中生师互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其实细究会发现,问题多是技术方面的限制导致的,它们最终都会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讯技术的进步而被克服。可以想象,在突破技术的藩篱后,在线教学可以实现与线下教学一样的群体性课堂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在线教育的优点是无法被取代的,例如师生可以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交流、学习视频可随时多次回放、系统能自动分析学习数据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等。

除了技术进步方面,不断探索在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转变,进而再次激发在线教学释放更大能量。未来,教师将不再是完全的讲授者,而是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解读者。课堂中心将交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引学习方向。同时,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将使教师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学生会更多地向老师提出质疑,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此一来,师生“互促”,教学相长,良性循环,最终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性社会。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逐步走向成熟

未来,线上线下混合(Online-Merge-Offline,OMO)应该是最贴合学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线下能够拥有线上教育资源,线上又能够拥有线下的互动体验,可随外部环境变化自由切换无缝衔接。自由度较高、专业种类丰富、人才充沛的高校无疑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最好的一块试验田,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更将得到进一步普及与优化。如何保障教育资源供给、如何实现定制化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创新式学习、如何提升生师互动的深度与质量,是未来将要面临的问题。

五、提升在线教学生师互动效果的具体建议

(一)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

首先,师生都要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操作能力。教师要熟练掌握网课制作技能,学会搜集整合信息,学会利用学生熟悉的网络符号进行互动,更要学会设计网络课堂。再者,要增加在线课堂的仪式感,增加仪式规则,摈除在线课堂不如线下课堂正式的想法,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内化,提升在线学习效果。

(二)实现师生“双中心”课堂

第一,要控制生师比,保证教师能分配给每个学生足够的关注度,增加生师互动的几率,增加“育人”部分的时间投入。第二,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在线课堂有了网络做媒介,教师需调整自己成为“知识的引路人”及答疑解惑专家,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究空间。第三,延伸基于师生情感和价值层面的交流。职业规划、价值规范、人生经验等话题的交流和传递,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情感联结,进而实现更加顺畅和充分的信息交换。实现师生“双中心”课堂,生师互动的频率自然会提高,内容质量也有所保障。

(三)完善在线教育体系建设

在线教育的评价和监督领域尚为空白地带,需要在各方协同探索下完整建立,完成体系重构。[17]具体包括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应该为在线教学做好制度安排,例如,将生师互动状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等,以此提升生师互动质量,支撑在线教育的顺利发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18],可以为完善在线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猜你喜欢
生师师生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变化趋势、区域比较及影响因素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有效参与,构建“生师”角色转变的翻转教学高效课堂
乡村学校生师比下降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
新城乡(2017年1期)2017-02-20 19:07:36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麻辣师生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