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毅 杜志明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苗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且人口众多、支系繁茂、分布较广。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苗族先民们为争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发起部落战争,导致自然环境破坏被迫从东向西依次往南迁徙。据《六寨苗族》[1]一书所载,六寨苗族是苗族历史上第七次迁徙过程中形成。六寨苗族作为苗族支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定居在今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迄今为止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六寨苗族有“用歌唱自己民族”的习惯。在改造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六寨苗族同胞创作了许多诗歌,记录六寨苗族发展的历史、风情、生活劳动等诸多方面。由于六寨苗族像其他苗族一样没有通用的文字,苗族百姓们只能用心记口传的方式使他们的文化世代流传,从而形成了六寨苗族丰富的口碑文化。在中、西部苗族方言地区,口碑文化一般以古歌或史诗的形式存在,六寨苗族百姓称之为Jangs ngoux,译为“根歌”的意思。口碑文化是六寨苗族同胞用来表现自己民族历史、风情、风俗等诸多方面的特殊形式。
根据六寨苗族同胞杨明科口述[2],大约从21世纪初开始,六寨苗族文化被有序地开发和利用,出现了苗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现象,初步形成了以新开苗寨、菱角苗寨为中心的六寨苗族旅游文化。但总体上六寨苗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仍较为缓慢。通过对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的调查可以研究六寨苗族的发展历程,对于保护和传承六寨苗族口碑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已经发掘和整理的口碑文化仅为全部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的小部分,还有大量口碑文化藏于民间,藏于六寨苗族群众的口耳之中。因此,加强对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的进一步发掘、收集和整理就显得十分必要。
迄今为止关于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的唯一专著是由毕节民族宗教事务局等单位编写的《六寨苗族口碑文化》,该书从“时政歌”“情歌”“生产劳动歌”“礼仪歌”等几个方面较为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六寨苗族的部分口碑文化。[3]大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所编《六寨苗族》一书,涵盖了六寨苗族各方面概况,是一部六寨苗族简史,其中也收集了部分口碑文化史料。[1]目前利用口碑史料对六寨苗族进行具体研究的仅见石朝江《苗族口碑史中的涿鹿大战》一文,该文根据相关史料考察了蚩尤后裔之一的六寨苗族参加涿鹿大战的史实。[4]
其他有关六寨苗族的研究,较为零星和分散。主要有:刘莹、项开文的《用歌声让民族文化“把根留住》,提出举办苗族原生态文化节,以活动形式来感染一代代青年人要记住自己的民族文化,要留住自己民族文化的“根”。[5]陈婷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黔西北“六寨苗”的个案分析》通过对六寨苗文化的考察,提出了关于六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有效措施。[6]周武毕的《对“六寨苗”“跳花”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变迁的一点思考》分析了现代社会转型背景下六寨苗族跳花文化发展和变迁,以此来呼吁家在现代社会进步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7]
综上所述,学术界关于六寨苗族文化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界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较容易发现和传承的六寨苗族文化,而深藏于历史长河中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以现象性描述为主,对六寨苗族文化渊源的深入探究不足;三是研究内容比较零散,缺少对口耳相传的口碑文化史料系统调查、整理与研究。
人类生活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会和自然界发生各种联系。人类为了生存、繁衍与发展,必须先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不断通过社会实践在自然界中寻求最佳生存环境。
根据六寨苗族同胞杨祥口述[8],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主要分为创世史诗、战争与迁徙三大类,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哲学思想,是六寨苗族从野蛮时代转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其中《朵疆氐际》《射日月》《洪水朝天》等六寨苗族创世古歌充分体现了他们丰富的幻想以及神话故事。尤其是《朵疆氐际》中所描述开天辟地的幻想以及神话是六寨苗族祖先早期的哲学思想。“朵疆起来管天,把天分为九十九层……氐际起来治地,把地分为九十九层。”[3]3-4这表明六寨苗族古歌《朵疆氐际》内容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将六寨苗族祖先描述为开天辟地的创世者,将天地分为九十九层。详细描述朵疆、氐际治理天地万物时建立规模宏大、结构完整的系统,追溯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创造,歌颂他们敢于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英勇精神。
根据苗族古歌和相关史料记载,苗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逐鹿之战为最早,也最为重要。苗族先民与黄族之间的战争大多都是出自古史记载,这些古史记载是由统治阶级文人所记载的古史,战争的起因多为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蒙博娄拓地开荒,在滔滔黄河岸边。蒙尤娄辟地开疆,在滚滚浑水河畔。黄河流域十二岔,那是蒙博娄的地方。浑水河流域十二湾,那是蒙尤娄到的地盘……尤娄氏族与沙徙氏族开亲,尤娄部落与沙徙部落联姻。”[3]147-150六寨苗族古歌《战争与迁徙》充分反映战争起因并非是蚩尤残暴,而是因为古代部落联盟之间,为了抢夺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天然环境发起的战争。同时反映出部落之间联姻是古代部落之间纽带,也是古代部落之间加强统治地位主要采取的手段。
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是经历过多次战火的洗礼后不断迁徙,以致散布于世界各地。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苗族战争史,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实属罕见,逐鹿之战便是典型的大规模迁徙战争。根据六寨苗族同胞杨少云口述[9],当时为抵制军事行动以及民族生存的尊严,六寨苗族祖先不得不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不足之处,从而形成自己民族军事思想。培养了苗族敢于与统治阶级作斗争精神,为争取民主自由提供了精神支柱。苗族先民面对深重的战争灾难,并没有退缩而是不断前进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园,在古歌《苦难岁月》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天无晴,地无雨。谷穗不灌浆,玉米不饱满……益密诸沙贪心重,益密法代私心大。天天来逼债,日日来催租……寒冬牛虎两月雪纷飞,冰雪封天地,蒙尤娄益群没有一块好……穿不暖,吃不饱。”[3]192-196六寨苗族古歌《苦难岁月》全面描述了苗族先民所受的苦难。一遇天灾,即酿成人祸。粮食没有好收成,地方领主逼租逼债,官府繁重的劳役和苛捐杂税,只有卖儿子给领主奴隶,卖女儿给土官做丫头,反映了当时严重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日益加深的阶级矛盾与民族压迫,激起农民反压迫反剥削的起义斗争。如明正统年间、清雍正乾隆年间、乾隆嘉庆年间等各民族斗争中都曾波及六寨苗族。
其中《尤铎朵》和《蒙朵斗》是六寨苗族早期起义中传承下来且现存于世的苗族起义古歌,神话色彩颇为浓厚。是《苦难岁月》的续篇,均流传于六寨,各自成篇,其内容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这些歌由年老的六寨苗族长辈演唱,不受具体的场地和环境氛围限制。但曲调过于低沉,大多数老人唱时处于边唱边哭的状态,体现了六寨苗族祖先善于用歌声倾诉生活的苦难。
时政歌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苗族人民革命的歌声。那一段时间的歌就是那一段时间苗家人嘹亮的斗争口号,是苗家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充满胜利的信心源泉。六寨苗族时政古歌是中国共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产物,也是苗族文化的珍品。主要以歌颂红军和解放军为主,歌颂红军的歌谣较多,内容丰富多彩,有的反映了红军过境后六寨苗族民族处于黎明前黑暗时期的生活苦难。“是谁的心好,是红军的心好。开官府的仓,分官府的盐。开官府的库,分官府……寨。老吹笙有节奏,红军脸上喜洋洋,叫寨老进堂屋,首长立刻握住手。”[3]350-351根据六寨苗族同胞杨荣口述[10],中央红军和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苗族地区时,党的民族政策在六寨苗族地区得到宣传。红军把六寨苗族人民组织起来,建立苗族独立团,让六寨苗族人民找到革命的道路。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二、六军团,先后在贺龙、王震、萧克等革命将领的领导下经过大定县(今大方县)来到八堡兴隆一带,深得八堡苗族同胞的热情欢迎。六寨苗族人民把对红军的热爱、对红军由衷的感谢采用艺术的形式倾吐于诗歌上,歌谣表达了红军给人民带来幸福,带来生活希望的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严重。
婚姻制度发展如同社会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低级时期人类的婚姻状态是处于杂婚状态,当时并未有家族和家庭之分,后来发展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即血缘婚。六寨苗族古歌《由嫁男到嫁女》古歌中充分叙述了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时期社会发展,《兄妹成婚》古歌中则详细叙述了婚姻的来源,以及人类的来历,此古歌充分讲述媒人来历以及血缘婚的发展。“洪水在世间七年,世间人消失完,泉水边没有少女来浣纱。……世上要有根,你妹要做兄的妻,你兄应做妹夫君。……莱珑两兄妹,妹来做兄妻,让世间有人种,兄距做妹夫,让世上有人根。”[3]96另据六寨苗民杨明科口述:“女得男的血,男得女的油。生一个孩子,没有嘴也没有鼻子,没有手也没有脚。”[11]
六寨苗族古歌《兄妹成婚》《洪水朝天》叙述了洪水的泛滥导致万物失去生机 ,人间难以生存。为繁衍后代,兄妹两人东奔西走,四处寻亲,都未果。最后向神树、石神、蕨草等询问,皆一致认为二人应该结为夫妻,为人类繁衍后代,这就是天意,天意就必须得顺从。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族内婚姻制度中听天命的思想,同时借天之意表明了血缘婚存在的合理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意识到血缘婚的弊端,将其分为苗家十二股,苗家十二支,逐渐的发展为对偶婚。 六寨情歌内容简单,主要讲述苗族男女之间纯朴的爱情故事,同时表达他们向往自由婚姻的理想,以及反抗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青年男女主要以歌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幸福婚姻生活的向往,六寨苗族生活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要娶妹妹,要跟哥哥,哥哥的爹妈不同意,哥哥和妹妹就把大门冲破,不要谁来接,自己进屋去。……等到梧桐叶子包得饭,我两就挽手走等到柏杨叶子包得盐。我两个就牵着手逃。”[3]299-301
根据六寨菱角塘杨义章收集的古歌[18],《坎山劈岭寻根亲》《觅九十九根婚腾》等婚姻古歌中反映了当时婚姻制度。当缔结了一桩婚事,往返路程遥远,费劳伤神,且耽误生产劳动,也不能使适龄青年男女按照相应的时间完婚。受舅权制的制约,六寨苗族青年男女的婚姻缔结来源于姑妈家的女儿必须嫁回舅舅家。后来与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的封建买办婚姻制度相结合,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若有不遵从者必须付给舅舅家大量赔偿金。为了争取婚姻自由,抗击不合理的婚姻制度,青年男子也曾站起来与压迫势力作斗争。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产活动,要生存就必须得发展生产。“开天是天母,辟地是地父。天母来辟地,辟得大地平整整。地父来垦荒,开得大地平坦坦……爹妈变成蝴蝶,在箐林的上面飞.是教你们做庄稼。”[3]211-214《活路歌》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歌,广泛流传在民间生产活动中,充分反映六寨苗族同胞热爱劳动的真挚感情。与当地其他的生产劳动歌有一定的联系,在思想内容上充分表达了六寨苗族热爱劳动的情景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六寨苗族生产劳动古歌《古时不起房》《打猎》《筑城》《养蚕》等在六寨广为流传,这些古歌中反映六寨苗族在迁徙定居后,农业生产、手工艺生产以及其他副业生产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苗族生产生活古歌产生于人们长期生产的劳动过程中,苗语称之为“首”。其中礼仪歌是生产劳动的升华,更加深刻体现六寨苗族群众的精神生活和心理世界。同时反映出六寨苗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体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淳朴而乐观的生活态度。
人类生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普遍存在。有大有小、有简有繁,在六寨苗族生活中若产生双方不能自行解决的族内重大纠纷,就需要请理老来调解。“我和你家开亲,是要烧九代祖先的锅不穿底。我和你家结戚,是踩不断的铁板桥。我家的草房不拿给你家试火,我家的瓦房不拿给你家试石。”[3]280-282“理老”一般由族中年长者担任,称之为讲理的老人。理老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调节社会纠纷等方面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理老调解民众纠纷时所讲的话称为《理词》,主要是以讲理训导为主,统称为“理歌理词”。
《理词》主要记录理老讲理和辩论者的言论,除了就事论事规劝人守理守法,还存在狡辩性,尤其是在调解婚姻纠纷、财产纠纷方面更为突出。主要是根据当时的事实所编,事情的叙述和据理,与对方辩论以及理老口才有很大的关系。讲理的输赢在于你是否能把对方扳倒,并没有具体有法律限制的条规。是一种命令式的,以朗诵为主,其内容和作用是为了宣告事件,呼吁大家必须遵守。苗族理词具有丰富多彩内容,它不仅包含了大量古时候的规矩,而且也充分反映了古代苗族先民关于政治理论、道德观念的思想。
六寨苗族原始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本质源于人们将天分为九十九层,水汽、雨汽、云雾、各自独占一层;将地也分为九十九层,山、坡、岭、各自独占一层。天地万物产生以前,整个世界就是由一整片的云、雾、气构成,人们将天上地下的万物进行分隔,从而化生出天地万物。他们认为宇宙的初始是由云、雾或气构成,这是便是天地自然的本原,以自然来说服自然,则充分体现了苗族祖先朴素唯物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在《朵疆氐际》古歌中得到充分体现。“朵疆告诉氐际:天我分为九十九层,用一层装你的水汽……氐际告诉朵疆:地我分为九十九层,将一层装你的岭啊……”[3]4-5
六寨苗族的古歌虽然是当时人们幻想编唱出来的,但充分折射出远古时代六寨苗族历史,也充分体现了六寨苗族祖先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奋斗,同时也体现了与大自然斗争的伟大力量。《射日月》唱到:“阳英与太阳打斗,翻过九十九座山,垮过九十九道湾。趟过九十九条河,涉过九十九个湖,把太阳的姊妹全部射死……”[3]16。《射日月》是一首完整的古歌,主要讲述了九个太阳、九个月亮不分日夜地在天上运行,使得了大地上万物不生和人类难以正常的生存。后来阿英与太阳打斗,阿雅与月亮打,射死了多余的太阳和月亮。留下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但是它们都被吓怕了,不敢出来活动,使得大地漆黑一片。只有当公鸡去叫时候才会出来,使得昼夜分明,滋生万物。这充分体现了六寨苗族祖先在遵循自然规律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大自然作斗争。这首歌主要由六寨苗族德高望重的几位男老人在半夜演唱,在演唱时任何人都不能插嘴,只能坐在一旁安静地听。
“请得九十八位神,顺着九十八根神绳来,……他们保护寨脚不被病魔侵害,他们保佑寨头不被鬼怪扰乱。让寨邻清洁,让家宅平安。”[3]283-284对善神善鬼的来龙去脉在《巫词》中做了详细叙述,也有人称之为神鬼。有一部分的《巫词》是送神送鬼,这类的巫词在门外演唱,以表示尊重鬼神,请鬼神检查其祭物并得到准许后,再将祭物送到祭祀场地,向鬼神做交代。交代过后要求鬼神接收祭物,并将其扔回原来的地方,以保佑人财两旺,五谷丰登。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是六寨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时间空间上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系统。无论是制度上、物质上还是精神方面的文化都囊括其中。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带有六寨苗族文化的特点,并贯穿于六寨苗族社会的各个领域。
传统民族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六寨苗族传统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既有糟粕又有精华。因此六寨苗族文化的发展必须遵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一原则。
六寨苗族口碑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部分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其一,六寨苗族的年青男女在“踩花”节日活动中可以自由恋爱,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其二,在创世歌部分、时政歌部分则分别讲述了先民们创世艰难岁月,以及为解放民族压迫而作斗争的精神,年轻一代应该铭记于心,学会积极勤劳,要有刻苦困难的意志,为发展和繁荣本民族文化而奋斗。
其一,六寨苗族口碑文化是六寨民族在长久历史中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淡忘,使得六寨苗族许多的口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中甚至消失。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六寨口碑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相应的六寨苗族文化保护机构,将存于民间的口碑文化及时抢救出来,以及已经整理好的口碑文化通过政府的力量进行保护。并鼓励与培养六寨口碑文化传承人,让六寨口碑文化在民间悠久流传。
其二,由于六寨一代代的年轻人忙于现代教育学习,而忽视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加之懂得大量口碑文化的老人相继去世,将六寨口碑文化融入六寨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如将六寨口碑文化融入六寨九年义务教育学习中,使用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六寨传统口碑文化的传承;将所有古歌的演唱及其相关方式方法融入九年义务教育中音乐课学习中。加强六寨青少年在学习自己民族文化方面的工作,通过组织青少年学习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实践活动,做好青年一代六寨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其三,网络科技的发展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各方面的便利,也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许多途径。因此,保护和传承六寨口碑文化应与网络科学技术、多媒体平台相结合。相关部门应利用视频拍摄出相关的影视影剧,将六寨口碑文化通过影视作品永久保存下来。另外,六寨口碑文化及其他文化应有所创新,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利用科学技术创新六寨苗族文化,让六寨苗族口碑文化和其他文化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
口碑文化作为六寨民族文化中的智慧结晶,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大多数六寨人民忙于现代化业务无暇顾及自己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随着掌握六寨口碑文化的老人逐渐逝世,年轻人掌握较少。因此,本文对六寨苗族口碑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口碑文化资料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促进六寨苗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增强六寨苗族文化软实力,为中华民族复兴、中华文化繁荣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