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辽宁发展新优势 融入新发展格局

2021-11-28 12:26王晶晶
品牌研究 2021年4期

文/王晶晶

(中共兴城市委党校)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依据我国新发展阶段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着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深层次改革与实行更高水平开放合作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和重大战略部署。一直以来,东北振兴“振而不兴”问题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发展,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衰退现象。当下,在我国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探究辽宁如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重振东北“雄风”,重燃“长子”荣光,发挥辽宁“原字”“老字”优势,培育竞争“新字”优势,是摆在所有辽宁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以国际大循环为背景,剖析辽宁振而不兴问题

早在2003年9月29日,党中央、国务院就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从那时起,“东北振兴”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词。十几年过去,东北“振而不兴”难题仍然困扰东北。产业结构过于单一、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制度制约因素、营商环境因素、文化思想因素等,众说纷纭。虽然观点有很多,大多也是切中要害指出了东北振兴、辽宁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经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东北“振而不兴”问题的浅层次原因,如若将视角放入改革和开放的大背景下,东北经济衰退、辽宁发展减缓则源自于东北地区游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之外。

20世纪50年代起的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地区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革命时期遗留的工业产业基础率先在全国实现快速发展,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重工业体系,并由此积极参与到国内经济循环中去,经济一度全国领先。但随着改革开放大浪潮的席卷,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赶超发展,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并利用全球化的时代机遇,实现了几十年的繁荣发展。在东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的时期,辽沈地区的经济结构、经济体系、经济体制仍然固守传统重工业产业,未及时参与到国际分工的产业链和全球化的价值链中,错失了改革开放倒逼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进而造成了近几十年的发展相对缓慢。

二、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背景,探究辽宁振兴机遇

为有效推动辽宁地区发展,面对双循环发展的新机遇,基于辽宁实际,从产业、技术、人力资源三个方面提出振兴辽宁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以制造业为核心,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要实现国内经济、国际经济的有序循环,必须以一定的经济体系作为支撑。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双循环发展格局是以实体经济为核心,以内需为主的循环体系,以满足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的循环体系。我国双循环的最初始发动点以及最终循环的落点都是实体经济。工业制造业更是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它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产业。辽宁省作为制造业大省,应该利用好“大而全”“小而全”的工业体系优势,以更加精准的工业产业分类融入新格局。

传统工业转型增效。辽宁工业产业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 “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资源型工业企业,如一些大型煤矿企业。这类产业面临着资源枯竭、产业难以为继的困境。他们需要做的是改造“老字号”,“不破不立”破资源禀赋、立文旅文化。第二类是仍能参与市场竞争但不具备优势的工业产业,如抚顺铝业等。这类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市场基础,但是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往往因不具备特色产品、核心技术而只能参与中低端市场循环。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升级“原字号”,以创新技术为引领,秉持大国工匠精神,苦心造诣搞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使产品在经济活动中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第三类则是“国之重器”装备制造业,如沈阳飞机制造集团、沈阳机床厂、大连造船集团等。这类产业具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产品知名度较高,但是“较好不叫座”市场空间和市场份额与产业实力相悖。

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辽宁省于2010年和2015年先后印发了《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的意见》《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进行谋划部署。一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集群。如沈阳装备制造业集群:西部——铁西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北部——于洪区特种专用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产业集群,东部——汽车产业集群,南部——航空经济区和集成电路装备产业基地。二是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大连和朝阳新能源产业园。三是以沈阳化学工业园、铁西现代建筑产业园、盘锦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产品。四是以沈阳浑南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大连生物药产业园、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园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五是以大连软件园为基础升级开发的信息产业。六是以大连为核心的海洋产业。经过几年发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以沈阳市为例,按照国家发改委产业目录,在新兴产业的九大门类40个子类中,沈阳覆盖了38个子类,覆盖率高达95%。其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IC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航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7个产业已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正在积极争取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其中,新松机器人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20%;东软集团在中国软件出口企业和中国服务外包企业中排名第一;三生制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水平全国领先;芯源微电子成为东北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020年,沈阳有省“独角兽”企业6家、“瞪羚”企业82家、“雏鹰”企业776家;高新技术企业2560家,较2015年翻四番,处于东北地区领先地位。谋篇布局已经展开,辽宁省在未来将继续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有理有序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融入双循环格局。

(二)以高技术为引领,参与双循环发展格局

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辽宁省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的关键。长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科技创新的速度。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不断扩大要素投入来实现,但由于边际收入报酬递减效应的存在,这种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度。

从全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来看,我国技术创新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引进模仿阶段,完全引进发达国家中低端技术。第二个阶段追随开发阶段,经过多年消化吸收,具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当前处于第三阶段,即赶超和局部突破阶段。从辽宁科技发展来看,技术研发水平总体处于第二阶段,但在局部某点领先,如高端装备制造业具有最先进技术。整体相对于全国科研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全省来看,2003至2016年辽宁整体工业技术创新效率在0.18~0.27之间波动,总体均值均不超过0.3,低于全国技术创新效率值。科技的落后必将带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无能力参与国内国际竞争,这就需要在“十四五”期间将更多的重点投放在科技创新领域。一是合理利用现有优质高校及科研机构力量。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20》,2019 年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数量达到115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数量的 4.3%,数量位居全国23个省的前列,拥有 985 和 211名校,“双一流”的专业也很多。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在持续不断增加。二是我省正在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助推科研创新。如沈阳市印发了《关于推动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总体目标,至 2020 年,沈阳新型研发机构将达到 30 个,2025 年达到 60 个。

(三)以人口为依托,扩大市场空间

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循环格局,不能再像过去靠廉价劳动力、靠人口红利实现产业发展。新时代发展动力已经从人口红利转向人力资源红利,优质人力资源才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优质的人力资源应具备两个特点:一是人口基数足够大。辽宁一直是人口大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显示,辽宁的人口总量为42591407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的3.02%,位居被调查的31各省(区、市)中的第14位。虽然相对比广东和山东两省总人口数差距较大,但从人口密度上来对比,差距相对较小。拥有相对多的人口数量,能带来更加广阔的消费空间,消费必将带来产品供给的增多以及其产业链的连锁反应,所以未来我省将要从多方面入手提高生育率,不仅要持续放宽人口政策,同时还要谋划从减税、延长产假、教育以及医疗等多方面入手减轻育龄妇女压力和育龄家庭压力。二是人员素质高,人才储备丰富。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省1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为10.34年,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左右,这两个数据反映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都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