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乌兰
(京能服务管理有限公司)
薪酬体系改革一直是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任务,不少国有企业都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从整体的发展状况来看,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薪酬体系改革还处于建设发展阶段,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与现代经济发展需求还存在差距,那么如何对国有企业薪酬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在何处,接下来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企业的薪酬管理是指企业根据实际经营状况,对全体员工采取的一种以货币收入为所得的管理制度,薪酬管理是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杠杆,直接影响企业的社会贡献力量和业绩发展效能,加强企业的薪酬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薪酬管理体系是以激励引导为主的监督机制,集中体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思维。完善企业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提高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薪酬管理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还可以创新优化经营关键点及流程,进而提高企业整体经营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完善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通过管理智慧和创新实施,组建高效能人才队伍,促使企业在投资建设、成本支出方面提高运营能力,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充分应用薪酬绩效调节作用,激发各级岗位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有利于人才队伍的稳定,继续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大价值,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近些年来,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科学技术力量的增进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建立科学灵活、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形态的薪酬制度,一方面,可以活跃企业内动力,改善整体精神面貌,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企业形象;另一方面,通过较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吸引更优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改善企业人才结构,优化用工总量,促进人员优胜劣汰,进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提质增效。
在对某企业的人员结构分析过程中发现,人员流动率较小,部分基层人员素质未能实现自我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及能力价值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其薪酬水平也不能实现较大程度上涨。长期以来,企业中的部分岗位未能在同行业市场上体现其薪酬水平的竞争力。而在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激励效应中,由于历史机制的影响,在员工的自主能动力激励方面,不能充分发挥“鲶鱼效应”,从而不能实现在薪酬上,给出显著的激励效果。在市场竞争力方面,一般管理岗位的薪酬水平未能显现优势所在。
通过对企业部分岗位分析来看,岗位层级及薪级薪档设置范围较小,层级较短。经分析数据显示,500人以上的用工总量,岗级共7级,薪档带宽为9档。其中,中层正副职占15%,基本分布在4~7级岗级之中。其余人员全部在基层基础岗位上,且薪酬未建立跨级激励机制。在人员的晋升机制上,缺乏系统科学的岗位分析,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弹性较小。在晋升需求方面,员工期望值显示较强,但动力值显示较弱。薪酬层级设置需要适应于企业发展需要,能够体现岗级管理及人才储备的能力,才会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某企业施行的薪酬分配制度,基本上是由单一工资制和绩效年薪制构成。在薪酬激励管理工作中,激励效能发挥主要体现在绩效薪酬的分配上。而单一工资制下的绩效分配如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绩效年薪分配时如不能较大程度进行工薪挂钩,那么分配方式和固浮比例均需要进行调整;另一方面,如果绩效年薪总额占比过高,受年终绩效考评机制的影响,年终绩效责任目标的考评机制若不能实现明显的绩效差,那么整体的薪酬绩效将不能呈现良好的激励效应,最终表明的是薪酬体系设计的精准度有所欠缺。
经调研分析,某企业的日常考核或者专项奖励力度较小。对于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小改小革、创新管理、合理化建议、评先创优等正向奖励,抑或部分员工偶尔的迟到早退、日工作未及时达标、延迟、小错等负向考核等,均未形成明确的奖惩机制,没有发挥管理“微杠杆”的作用。在薪酬奖励上,零星奖惩配置灵活度较小,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深入贯彻国有企业改革,助力高质量发展战略,践行人才强企管理要求,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应因地制宜,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之下,对国有企业进行薪酬体制改革,应积极主动征求员工的意见,了解一线员工的基本诉求,将其作为企业制定薪酬管理的重要依据[1]。对内,需要对各级岗位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关键流程,赋予各岗级明确的岗位价值及薪酬标准;对外,需要在同行业、同地区、同集团进行薪酬调研,了解当地工资指导线及保障政策,行业薪酬水平以及同集团内薪酬激励措施,为本企业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施行薪酬制度试行机制,充分了解员工对薪酬执行的满意程度,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有效调整,以保障薪酬制度的稳定推行。
企业在进行薪酬体制改革时,对外要有竞争力,对内要坚持公平性,充分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鼓励多劳多得,提升员工对岗位价值匹配的认知理解力。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中,由于管理职位较少,员工对本岗位职业生涯规划链条较长,晋升期望长时间得不到实现,员工成长动力不足,工作效率下降或停滞不前。因此,在建立薪酬体系过程中,同时设计职业发展晋升通道。既有管理职位晋升路径,又要有技术能力发展路径,再增设跨级单点能力待遇发展路径。在薪酬标准中,依据企业中长期用工规划,增加岗级数量,拓宽薪值薪档,提高薪档差,缩短晋升年限。建立晋升时间导向,运用SMART原则,以满足员工在职业生涯设计过程中的期望。用薪酬激励导向,设置晋升阶梯,为企业员工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热情,推动企业发展内动力。
受国有企业体制影响,部分薪酬管理制度激励灵活度一般会小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在建立公平有效的激励机制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首先,可以从建立岗位价值评估制度出发。岗位价值评估是指各岗位的工作完成情况,对企业的价值贡献程度大小的一种量化指标。在进行岗位价值评估的过程中,要将具体的岗位进行区分,过程中要做到精细化,以缩短员工之间薪酬差距接受度。下一步进行岗位价值与薪酬绩效挂扣链接,建立日常绩效考核、阶段绩效考核以及绩效执行监督机制。根据绩效激励效果,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纠偏管理。跟进员工绩效结果,并给出绩效反馈,进一步促进各项业绩的提升;其次,在制定定期的绩效激励机制之外,还需要建立多种类型的专项奖惩制度和实施细则,灵活应用绩效激励指标,帮助员工建立绩效努力方向。例如对业务拓展、评先创优、改革创新、荣誉进步、经理嘉奖等给予正向薪酬奖励,对未达成阶段任务、劳动纪律差、潜在的办公风险、易造成运营损失等给予负向薪酬考核。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督促员工自愿主动提升职业素养,营造积极的企业工作氛围,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建立公平有效的薪酬绩效激励机制,需要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及时调整绩效考核实施细则,明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突出以“两利四率”为核心指标的业绩考核,针对不同类型岗位,设置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指标。严格执行和兑现考核结果,将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紧密结合,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从而实现“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发挥绩效激励的杠杆作用。
国有企业在薪酬分配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遵循合法合规、内外公平、有效激励、动态调整四项原则,既要在重点关键岗位上体现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又需要在一般管理及一线岗位上体现显著的社会担当。首先,充分分析企业战略,推行任期制契约化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差异化分配方式。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对契约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推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根据人才市场价格,实行协议薪酬,可以采用年薪制或股票期权分红进行激励。在任期间,经营业绩、风险承担与薪酬激励全面挂钩;其次,要提高核心岗位、紧缺岗位、生产一线员工绩效薪酬在工资收入中的占比,同时加大对关键人才的激励力度,收入分配向脏、苦、累、险及关键工种倾斜[2],岗位工资与月度绩效比例可在3/7或4/6取值,年度绩效奖励约占全年收入的10%~20%,旨在增强该部分人员的日常绩效激励,便于把控日常工作绩效及生产效率。
在相同行业中,国有企业直接薪酬水平竞争力较弱。大部分企业均看到这一点,为平衡直接薪酬的激励弱项,积极出台补充措施,在福利制度方面抛出橄榄枝。
例如,使用通讯补贴、异地补贴、劳保补贴、体检疗养、足额公积金、企业年金等一系列补贴项。从员工切身需要的角度出发,设立具有实际效用的间接薪酬补充制度,贴近员工生活,效果良好。同时,积极优化办公环境,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等。抓住“人文管理”思想主旨,在员工关怀方面做好基础工作。这样,一方面极大补充了直接薪酬激励中的短板,保障了员工的基本权益,以人为本,营造优质企业文化氛围,有益于员工的身心健康,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有效协助企业运营管理,建立起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帮助员工准确判断同行业竞争能力,有效减少关键人才队伍的流失,助力企业稳步发展。
综上所述,薪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点环节之一,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薪酬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及关键流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体系,搭建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平台,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推进薪酬改革,需要持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突出市场在工资决定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实现激励方式向市场标杆企业看齐。坚持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值相适应。坚持效益效率导向,深入推进工资机制改革,确保员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坚持差异化分配原则,薪酬分配向生产一线、核心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倾斜,实施全员绩效考核,真正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
薪酬不仅仅是对员工的付出给予回报,更是对企业发展的正向投资,通过薪酬体制改革可以提高人才的留存率和稳定性,组建起高素质、高潜力的团队,提高人力资源薪酬专业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