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撑力研究

2021-11-28 10:39李克锋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郑州中心国家

李克锋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2)

国家中心城市,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家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是我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1]。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格局。

郑州被纳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序列,这是河南尤其是郑州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但是目前郑州距离真正的国家中心城市,尚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补齐短板,全方位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支撑力体系。

一、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优势

(一)区位和交通枢纽优势突出

郑州位于我国地理中心位置,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国铁路的心脏,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中国境内最大的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我国1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全国商贸物流中心和内陆进出口大市,“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多式联运立体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逐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2小时高铁经济圈”,覆盖半径500公里、人口4.08亿、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郑州高铁“3小时城市圈”可以到达的大城市数量全国第一,飞机“2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和市场。

(二)综合实力快速提升

郑州是河南省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城市,从当初的小县城到河南省会再到国家中心城市,百余年的时间里郑州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路赶超,后发优势明显。民国初年郑州人口不足两万,新中国成立前仍只是一个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17.8万的小县城,在全国几乎看不到它的排名。郑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1949年0.9亿元、1978年20亿元、1990年破百亿元、2003年破千亿元、2012年破五千亿元、2018年破万亿元。1954年郑州成为河南省会,20世纪60年代初地区生产总值省内第一,90年代初首次进入全国经济50强,2005年全国第27位,2018年第16位,2019年第15位。在省内,2019年郑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全省占比超过五分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五分之一,进出口总额接近全省的四分之三,金融机构贷款接近全省的一半,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三分之一。郑州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在世界上,郑州是“世界城市100强”“亚洲城市50强”这些都体现了郑州市的综合实力。

(三)历史文化“历久弥新”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软实力,郑州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历史文化既“久”又“新”。“久”指的是郑州历史悠久。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历史上曾五代为都,市内各类文物古迹达10 000余处,文物数量和规模居全国城市前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新”指的是郑州城市建设期短,年轻有活力。河南是我国传统农业大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历史包袱和束缚较多,民众思想观念相对保守。但是郑州更接近于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多,历史遗留少,市民思想观念也不保守,城市发达、年轻、有活力,包容性强,开放度高。总之,厚重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使郑州在河南、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文化基础。

(四)人力资源丰富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目前郑州仍处于城镇化加速期,城市人口承载力远未饱和,城市人口吸纳能力持续增强。郑州市的人力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人口数量优势。河南是我国人口大省,2019年末全省总人口10 952万人,常住人口9 640万人,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6 514万人[2]。2019年郑州市常住人口1 035.2万人,城镇人口772.1万人[3]。人口数量优势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第二是人才吸引力优势。郑州市周边没有其他有竞争力的城市,使郑州对周边城市及农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是省内劳动力流动和外省入豫的首选城市。2018年外省流入河南人口中的37%和省内跨市流动人口中的60%都流入到郑州市,郑州连续9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15万[4]。第三是高质量劳动力数量优势。以大学生为例,河南高等教育落后,但河南高考人数连续40年居全国之首,2020年超过115万人,占全国的10.8%,高居全国乃至全世界首位。目前河南省高等院校151所,数量全国第四,仅比全国第三的山东省少1所;2019年河南省本专科毕(结)业生59.34万人、在校生226.43万人,均排名全国第一。2019年郑州市高等院校62所,全国第七,仅比全国第六的西安市少1所;全市在校学生107.9万人、毕业生27万人,仅次于广州,全国第二。长期积累下,全省和郑州市的高质量劳动力数量非常可观,将在郑州城市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国家战略叠加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十多个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平台相继落地[5]。这些战略规划多以郑州为中心或主要依托,既各有侧重、功能不同,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使郑州市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战略叠加效应正在释放,郑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六)发展空间广阔

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腹地支撑是区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国家中心城市最关键的条件之一。郑州地处黄河下游、中原腹地,城市发展空间可依次扩展为郑州市辖区、郑州大都市区、河南全省、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中部地区和“一带一路”延伸到的国内外区域。郑州市域面积7 446平方公里,仅相当于成都市的一半,中西部五个国家中心城市中面积最小,仅占河南省土地面积的4.5%,全省排名第10,仅相当于南阳市面积的28%和洛阳、驻马店面积的一半,未来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1+4”郑州大都市区主要以郑州为核心,还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4市,总面积占全省的8.7%,人口占全省近20%,经济总量超过全省的30%,是郑州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区域[6]。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涉及5个省份、30个城市、1.8亿人口,郑州处于武汉、济南、西安、太原、石家庄、合肥等大城市之间,周边400公里内没有同级别的竞争性城市,发展腹地和空间优势明显。此外,河南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天然隔断较少,交通便利,城市间协同性高、互补性强,周边的洛阳、许昌、新乡、焦作、开封等城市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特色和优势明显,现代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气、水、粮油等资源丰富,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劣势和不足

(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

根据《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报告(2019)》,2019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11 589.7亿元,突破万亿大关,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仅相当于武汉16 223.21亿元的71.4%、成都17 012.65亿元的68.1%、重庆23 605.77亿元的49.1%,差距明显。郑州城市首位度只有21%左右,远低于武汉、成都和西安等城市。另外,郑州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工业占比仍在40%左右,大型龙头企业、明星企业较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不多、比例不高,自主创新意识不强,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郑州市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偏弱,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低,这也导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二)科教创新基础薄弱,高端人才缺乏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高端技术人才是关键,而人才来源,一靠培养,二靠引进。河南包括郑州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具有人才数量优势,但不具备质量优势,科研经费投入较少,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培育和吸引高端人才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以博士生为例,河南是教育大省(人口大省),但不是教育强省;高校数量居全国第4,但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非常少,全省博士学位授权学校仅9所,全省博士生毕业人数每年只有300多人,仅占全国的0.5%左右。由于缺乏名校,每年全省的高分考生通过高考等形式纷纷外流,且回流乏力。2017年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引进政策以来,已吸引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汇聚郑州,但仍远远不能满足未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目前郑州拥有高等院校62所,其中“双一流”高校仅郑州大学1所,全市2019年博士生毕业200余人,其中郑州大学136人,而浙江大学2019年博士生毕业1717人,是郑州市的8倍、郑州大学的12.6倍;全市在学研究生人数仅3万多人,不足北京的。2019年河南省招生、在学和毕业博士生人数,分别只占全国的0.89%、0.77%和0.54%,占湖北省的比例也只有16.73%、12.98%和8.46%,这与全国人口大省和高考第一大省的身份严重不符。河南省包括郑州市高等教育水平和高端人才培养能力之落后,可见一斑。而高端人才的缺乏,使城市自主研发和创新创造能力较低,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等领域比较落后,城市间的高阶竞争力弱。

(三)一体化联动较弱,协同发展机制不足

当前郑州对周边地区的吸纳作用超过了辐射带动作用。作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全国交通物流信息枢纽城市,目前郑州市自身的辐射能力有限,与其他城市间的协同分工不足,产业互补性不强,周边的新乡、许昌、焦作、开封、洛阳等城市相对落后,城市间实质性合作推进较慢,各类交通枢纽之间联动性不强,换乘时间较长,使郑州的资本、技术溢出效应有限,制约了郑州对外辐射和联动效应的发挥,郑州大都市区和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尚未形成。

(四)社会公共服务功能落后,城市综合承载力不足

与成都、重庆、武汉、西安等城市相比,郑州市工业化、城镇化开始最晚,时间最短,社会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水平等相对落后,城市交通、住房、医疗、教育等资源和服务的供给增长速度滞后于城市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创业宜居环境和商务商业服务环境有一定差距,高品质社会服务场所较少。郑州在过去快速增长过程中付出了较高的资源环境代价,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水、土等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空气质量整体偏差,环境污染加剧,环境容量趋于饱和,治理任务重,治理难度大,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较弱。

三、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支撑力的策略

(一)释放国家战略叠加效应,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政策支撑力

国家战略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性、全局性甚至决定性作用。河南省是国家战略出台最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十多个国家战略相继落地,这些战略规划多以郑州为中心或主要依托,将为新时代河南和郑州高质量发展提供重大历史性机遇。但是战略叠加并不意味着叠加效应必然产生。河南和郑州应充分发挥各项战略规划的载体功能和优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着眼于发挥国家战略的聚变效应,加强国家战略间的协同联动,统筹推进,重视战略协同、区域合作和部门配合,实现国家意志与地方诉求的有机结合,防止出现战略“消化不良”“顾此失彼”“叠加失序”等现象,努力在科技创新、物流疏散、信息枢纽、对外开放、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二)强化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地位,拓展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支撑力

郑州最大的优势是其区位和交通枢纽地位突出,未来需要进一步巩固强化这一优势,努力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郑州“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多式联运立体综合交通和物流体系的优势,促进交通和物流的融合发展,以空陆联运、公铁联运等为重点,实现以航空经济、高铁经济为龙头,多种交通方式融合配套的经济体系,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郑州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7]。

郑州市的管辖面积和辐射带动区域不断扩大,但在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郑州市辖区面积最小,从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标准来看,郑州未来仍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明确郑州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和核心功能,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适时将郑州周边部分县(市)纳入市区管理,壮大中心城区规模和实力,疏散非核心功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大力推进郑州大都市圈一体化融合发展,带动中原经济区实现中部崛起。加强与武汉、西安、济南、太原、合肥等周边省会城市的统筹联动发展,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和京津冀等跨区域合作。

(三)夯实产业基础,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力

强化产业支撑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推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积极构建以高端制造为支撑、以服务业为主导、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带动全省、影响全国、波及全球的特色现代产业体系[8]。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实力,构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相融合的产业体系,积极推动企业梯队发展,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明星企业。建设国家级服务业核心城市,将郑州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意基地和旅游目的地城市。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由以生产为主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转变,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态涵养、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加速推进郑州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四)坚持人才强市,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教文化支撑力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积极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发展一流高等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的科教文化支撑能力,实现高端人才的集聚,是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方面,补齐郑州城市发展的科技短板,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为契机,积极引进国内外顶级科研机构和科技资源,在郑州创立资本密集、人才高端、技术先进的科技产业和研发基地,重点培养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教育方面,补强郑州城市发展的高等教育短板,变人才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重视郑州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发展,办高水平大学,支持“双一流”建设,充实高学历人才队伍,面向全球知名大学寻求合作,培养更多的国际型人才。文化方面,首先,挖掘、保护、传承郑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郑州作为八大古都之一的历史文脉并提炼精髓,以历史文化保护区、特色街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形成多层次、分中心、组团式的城市人文体系,同时妥善处理好城市化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旧城改造和古建筑保护的关系。其次,塑造现代化大都市人文精神,找准城市定位,打造城市品牌,改善郑州城市形象,全力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

(五)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生态支撑力

新中国成立前,郑州曾被称为“风沙之城”。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园林绿化工作,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绿城”,2020年初获“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最高荣誉),是长江以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省会以上城市。

郑州市要以此为契机,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内涵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发展格局,依托黄河建设绿色生态走廊,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绿色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网络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生态支撑体系和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高水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巩固城市生态基础,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空间的保护、修复和拓展,增强城市的生态支撑力。

猜你喜欢
郑州中心国家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把国家“租”出去
先定中心后搭配
郑州外国语学校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