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践行“两山”理论的林业对策探讨

2021-11-28 10:24陈晓霞
绿色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陈晓霞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 大理 671000)

1 概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的论断,标定了“两山论”的起点。15年来,“两山”理念改变了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的理念,如今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为中国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了根本遵循。“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关系,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不断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更好发展;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2 现状与问题

云南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已达65.04%[5];湿地资源丰富,江河、湖泊众多。生态环境总体上是比较好的,特别是近20年来,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以森林环境为代表的自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总体而言生态环境基本上达到绿水青山的状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美丽乡愁、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2]随处可见,还有一些充满活力的生态经济。但是由于云南地处祖国边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较广,2020年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实属不易。“欠发达”仍然是云南的基本省情,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又有与现代化差距较大的问题。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民生短板较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不稳固[3]。实现经济更好发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人民群众既看得见绿水青山,又感受得到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还需要各行业不断地改革创新,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发展跨越,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3 林业对策

云南省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73.9%[5],林业是践行“两山”理念的主阵地,在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过程中大有可为,对策如下。

3.1 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不断提升森林环境质量

云南的土地以山地为主,90%以上的面积为山地。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毁林开垦、生活樵采等破坏了大量森林;发展经济,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又进行过大规模森林采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高速公路、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采矿、采石、取土、挖沙等经营性项目在局部地段破坏了森林植被。因此,在人为活动频繁区域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森林植被退化。虽然云南省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是高质量的森林资源大多分布在边远地带或自然保护区内,交通沿线、城镇周边、村庄周围,森林较少,保存的森林又以次生林为主,质量不高。走马观花的人群很难感受到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而从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工具上往往看到的是一些因森林植被遭破坏后形成的荒山荒坡、废弃矿山、陡坡沟壑等破碎景观,既影响视觉效果又对当地群众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生态修复势在必行。生态修复要从主要交通干线沿线面山、城镇周边、村庄周围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图规模,但要集中人力、财力,治理一片见效一片,稳步实施,绝大部分区域是可以修复或恢复森林植被的。对于保存的次生林,要加大封山育林力度,以自然恢复为主,采取必要的抚育措施,提高森林质量。逐步改善和提升城镇周边、交通沿线、村庄周围的生态环境,既能改善当地群众的民生福祉,又能让走马观花的人们从高速公路、铁路上或飞机上直接观赏到云南更加优美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能为发展新型乡村旅游,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奠定生态基础。把绿水青山建设的更加稳固,为转变金山银山夯实基础。

3.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

云南省的国家级公益林和省级公益林面积达17670万亩[6],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以上。2006年以来实施了生态补偿,林权所有者的直接收益得到了一定体现,但目前的补偿标准还比较低,每年每亩森林补偿10元,与每亩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据评估,云南省每亩森林每年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是5600元)[4]明显不符。森林是有价值的,保护森林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理应得到合理的回报和经济补偿。目前的补偿标准明显偏低,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补偿标准,适当体现生态公益林的直接经济收益,既能提高林权所有者保护森林意识和保护森林的积极性,也合理体现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保护绿水青山能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3.3 科学有序发展生态旅游

云南省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民族文化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云南是发展旅游较早的省份,但是旅游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全面长远的系统规划,景点多、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旅游收入以门票收入为主,效益不佳。旅游服务现状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游客流失严重,旅游市场难以拓展,对地方经济持续发展不利。急需改革创新,重新打造云南旅游大产业。

(1)要树立全域旅游观念,打造全域旅游环境,破除狭隘的以景点景区为旅游目的地,以门票收入为旅游主要收入的思想。以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依托,把人为活动频繁的区域和游人能到的区域都要打造为景区景点,形成全省处处是景区,处处是景点的全域旅游环境。让省内外、国内外游客进入云南处处可观景,出门即旅游。让自然和人文景观始终看不完、看不够,使人留恋往返。

(2)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以大滇西旅游环线、半山酒店、特色小镇[3]为引领,设计方便快捷的旅游线路,建设能满足不同需求的酒店、饭店等设施,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

(3)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和房地产快速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大力打造森城市,不断提高城市绿地率,提升城市景观。结合云南实际,县城及以上城市绿化,要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植被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物种,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城市景观,给到此一游的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4)要打造诚信服务的旅游环境,重塑货真价实的旅游服务形象,严厉打击强买强卖、坑蒙拐骗等欺诈行为,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买得放心、住得安心。随着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省内外、国内外游客到云南旅游的人数就会越来越多,云南的自然美景在满足越来越多的追求美好生活环境需要人群的同时,能够源源不断带来经济收入,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实践证明,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展生态旅游,只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行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持续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创建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3],既能保护好环境,又能从绿水青山间接获得经济效益,实现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变成“金山银山”。

3.4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追求越来越强烈,保护森林的意识越来越强,主动采伐森林的行为也越来越少。从利用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森林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但是可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环境适度发展养殖、种植等林下经济,间接获得经济效益。云南森林面积广,森林小气候多样,在保护好森林的前提下,可利用城镇附近、村庄周边等交通便利地段的森林环境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中药材、养殖畜禽、养蜂、办农家乐等,开发更多的生态产品,生产更多的绿色食品,把云南打造成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滇池考察时强调,“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1]。”绿色是云南最大优势、最大财富。从林业发展和森林经营的角度出发,只要科学经营,严格保护,合理利用,云南广懋的森林就能发挥其多功能、多效益,绿水青山就会变成“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银山金山绿水青山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金山农民画
佐渡金山祭三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黑龙江伊春:守着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