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海燕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南昌 330003)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思考和重要的阐述,对他的传统文化观进行梳理,立足于其观点的文本,探究其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我们把握其思想精髓,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基于历史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理性的审视,基于实践的逻辑对传统文化提出了现实的追求,基于辩证的维度对传统文化展开了客观的评价,思想丰富,内涵深刻。
历史既是一个民族兴衰起伏的记载,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基因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重视历史的价值,主张运用正确的历史思维关注历史,挖掘规律,从而为现实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就隐含在悠久厚重的历史中,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藏。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审视立足于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前行的历史经验,对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否定性偏见进行了重新评判,高度肯定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是我们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正确方式。
1.重新审视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自先秦孕育,经过汉代多元化的发展,到宋元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在漫长历史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熠熠生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形态。近代的思想文化格局中,传统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波折,对价值的认同危机引发的争论导致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就某种角度而言,其内容和形式遭致否定就不难理解了。到了现代,中华传统文化重见曙光,虽再次复兴,但被解读之余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习近平厘清了这些理论误区,重新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以来片面化的传统文化观进行了纠偏。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无可替代的瑰宝,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在习近平看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它的传承和发扬,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中,都是当今我们进行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广大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几经洗涤沉淀为中华传统文化。如果说历史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的话,那么,中华传统文化则浸润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1]在数千年文明的激荡中,无论是民族的演变抑或是国家的兴衰更替都成为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的土壤,忠孝仁义诚信爱国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这个“根”和“魂”,也已成为整个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
强大的精神追求造就深厚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文化传统由此形成,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历经数千年演变,中华传统文化不但烙上了文明的历史印记,也体现出现实生活的哲理价值,从而为广大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激励中华儿女奋勇向前。这种精神标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滋养了百姓心中的价值观,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精神基因,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的历史文化资源
新时代如何治好国理好政是我党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治国理政的精神滋养是当前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色和明智之举。“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2]中华文化史籍浩如烟海,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规律,其中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丰富深刻的人文思想、勇毅进取的道德规范等都是古代先贤治国经验的荟萃和总结,可以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当前治国理政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不同于某些欧美国家政府推行“群体免疫”的不作为政策,我国党和政府秉持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积极抗疫,无疑是我国传统观念中重视生命、敬天爱人思想的深刻体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谐等思想精髓的传承和弘扬。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常引经据典,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实践中亦是如此,运用并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诠释,既能够培养和健全个体人格,又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1.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培养与健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几千年中华精神文明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书斋里的思想,更是历代中国人修身的指南。“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例,尊老爱幼、精忠报国、勤俭节约等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无时无刻不在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从而能让人们不但学会明辨是非,懂得礼义廉耻,而且也能增添才情,使人灵秀。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个体人格的培养与健全大有裨益。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无不镌刻着传统文化的印迹,其独特的民族气节和民族品格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铸就了不朽的中华文明。
2.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它形成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才涵养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价值共识。“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4]只有在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下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它能把中华民族凝聚起来,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它跨越时空,内容十分丰富。如何认识和评价传统文化,如何客观理性地对待它,发挥其独特的价值是摆在每一个文化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唯有坚持辩证分析的方法,才能彰显其独特的魅力。“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5]
1.坚持继承与发扬相统一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内在价值性,又有历史局限性,因此,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它进行客观地分析、审视和评价,从而克服其不足,挖掘出其内蕴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我们知道,任何时期产生的文化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同时期时代精神的凝结。一方面,其主体部分历经时间的考验,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对此我们要积极传承和认真汲取;另一方面,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传统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落后腐朽过时的东西,对于这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我们要及时扬弃,肃清其消极影响。我们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继承与发扬相统一,即对待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反对否定传统的“全盘西化”的观点,又要反对照搬照抄的“文化复古主义”错误思潮,从而真正实现辩证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2.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统一
任何时期的文化都不是静态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的。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也只有随着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不断地进行改造和创新,才能得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也不例外。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被淘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关键。事实上,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离不开对前人优秀思想文化、思想成果的继承,文化的创新和创造亦是如此。新时代我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强调以传统优秀文化元素为基础,融合时代发展要求,这也是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新的指导方针。为此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造出贴近时代内涵的时代元素,并以人们易于理解和乐于接受、符合当代人们表达习惯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既有理论的阐释,又有实践的逻辑;既有精神的引领,又有方法的指导。仔细研读,对我们在新时代如何加强文化建设,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建设好新时代的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竞争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情怀,学习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科学把握,从历史层面、现实层面和方法层面深刻揭示了传统文化的实质,深化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在他的重要讲话和相关著作中,中华典故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彰显了他独到的文风。这些用典顺应时代,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成为新时代人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彩范例。同时,他的用典赋予传统文化经典鲜活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远的文化情怀。
就个体而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有利于促进道德建设,摆脱现代道德困境。人类诞生以来,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一直为人类所不断探究。它栖居于人们的心灵,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力,因而加强道德修养历来为各个国家所重视。道德观的形成离不开各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礼仪之邦讲究的伦理道德规范需要每个社会成员去恪守,唯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农耕文明的公序良俗既维系着社会的运转,同样也规范着个体人格的养成。概括而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对培育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个体的道德修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时代,人们面临的道德困惑越来越多,道德两难常见诸视野,缺德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精神,把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体验统一起来,通过树立道德楷模,以榜样人物的力量感染大众,在加深人们道德情感体验的同时唤起人们内心的善良,从而帮助现代人摆脱道德困境,为新时代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武器。
就社会而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实现民族复兴。当今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与人们个性的彰显、思维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存,对凝聚社会共识无疑是一种挑战。在如何看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等浊流对人们正确文化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小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分析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内在价值,厘清了人们在传统文化领域的错误认识,通过这种理论的阐述和思想的澄明,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在对待文化中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传达出大国的文化自信。
文化要绽放出应有的活力,还需破除阻碍其进步的消极因素。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入展开,我们的文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遇到一系列新的情况和问题。文化领域要想繁荣昌盛,进行改革是其必经途径和制胜法宝。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文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它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对传统文化全面深刻认识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理论创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治国良方,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此同时,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传统文化的辩证分析态度也为文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激发文化领域的改革活力,把握好文化改革的方向,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就国家而言,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要想在当今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发展兴盛,文化影响力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并日益突出。要知道,国际文化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任何一个民族要不断向前发展都离不开国家的文化竞争力。中国文化的载体丰富多彩,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当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就是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完美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中国声音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文化竞争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的人们接触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得到世界的认知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话语权。近年来,在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指导引领下,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影响力、国际感召力和国际话语权等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