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衬平
(安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支撑和源泉,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德育工作,一直是新时代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大力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也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命题之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2016年,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时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感情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百年实践历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分为物质性文化、精神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三种[3](P27-28)。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征程中所积累的历史遗存,渗透着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向往、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时代精神的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4](P3),为高校大学生德育提供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源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写就了无数的红色篇章,红旗渠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期凝聚的精神丰碑之一。
红旗渠精神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现为林州市)红旗渠水利工程的修建,是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县30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十年修渠过程中体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总体精神风貌。红旗渠精神内蕴的理想信念、奋斗精神等积极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塑造作用。红旗渠精神外显为红旗渠伟大水利工程的物质遗存,内蕴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中国人文精神的彰显。将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德育实践,有利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学习。
2011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因其重要的历史和党史意义,红旗渠修建事件被载入党史,红旗渠精神从此正式列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最普通的工具,避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了‘人造天河’红旗渠”[5](P695)。尽管当时林县人民生活还很贫穷,但人们在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战天斗地,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红旗渠的建成,使林县从山坡到梯田,从丘陵到盆地,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水利灌溉网”[5]( P976),不仅使林县人民千百年来渴望水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创造了新中国的两大奇迹之一[5](P695-696),而且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不仅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生产资料积累,而且为改革开放后当地工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红旗渠精神被铭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册上是对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继承和颂扬。改革开放40年,虽然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但青年大学生仍应努力学习前人,保持不畏困难的吃苦精神和奋斗精神。
“修建红旗渠的岁月,是我国经济状况很艰难的岁月,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是英雄辈出的岁月。”[6] ( P93)红旗渠的修建者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平凡、普通的百姓,他们为红旗渠出过力流过汗,洒过热血,有的人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平凡的人,却以不平凡的壮举,谱写出了天河英雄谱。在修渠过程中共涌现出了43位特等劳模、229甲等劳模、452位乙等劳模。红旗渠工程的领头人杨贵,虽然在文革中遭受迫害,但终其一生不忘共产党员初心。排险英雄任羊成、舍己救人李改云、忘我舍家王磨妞、“铁姑娘”郭秋英、被称为红旗渠上小老虎的张买江等等,他们都是最平凡的普通人,但却用个人的无私奉献和全力拼搏诠释了“平凡英雄”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新时代的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不能空喊口号,一定要同实际行动结合起来。2013年,习近平在给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刻苦学习,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创新创业中展示才华、服务社会。”[7]几代中国人,百年的奋斗,才创造了当下的中国。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弘扬老一辈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走好中国伟大复兴长征路上属于自己的那段征途。
党史是大学生德育最好的教科书。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2013年7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站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高度,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增强党史学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要把党的历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的历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的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2014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学校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以“校训”“校歌”等为载体,通过讲故事、谈人物等方式,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提出,要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但党史学习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党史故事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8]。讲话不仅提出了应创新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且鲜明点出了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主旨及意义。
红旗渠修建并完成于新中国历史上经济困难和政治风云变幻时期。红旗渠的修建不仅生动展示了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困难和奋发图强的社会风貌”[5](P694),而且“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所凝聚起来的巨大力量和聪明才智”[5](P976)。红旗渠精神是党的历史的生动展现,深入学习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有助于青少年了解党史,加强国史和党史学习、教育,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红旗渠1960年开始修建,历时十年完工。“中国的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风采:帝国主义越是封锁,国民经济越是困难,人民却越是团结在党的周围。这是因为,人民群众坚信,党所代表的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展工农业生产,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一个乐于奉献的年代,一个理想闪光的年代和一个意气风发的年代。这种时代性的社会风尚和思想氛围,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烙下了深刻的印记。”[5](P705)红旗渠精神、大寨精神、雷锋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都是那个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充满了理想和意气风发的历史时代的光辉写照。
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思想也愈发多元。社会对权威的认可度不断降低。青少年的思想认识不仅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也受到享乐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冲击。如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时代性的战略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提出要加强青少年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中国永不变色。
但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也是关于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一个群体。他们成长于中国繁荣、发展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是植根骨髓之中的情感。特别是后疫情时代,中外抗击疫情的实践和结果对比,使高校在读的“00后”更加爱国与自信。有力的党史教育宣传,英雄模范的榜样作用,能够使大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自我道德提升中找到价值观参照。
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使历史得到更多存留。随着现代影像科技的发展,历史事件得到了更加鲜活的保存。通过文字和声光影等多种形式引领大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红旗渠精神,有助于在他们确立人生追求、提升价值观品味,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时,发挥红色文化的导向作用。红旗渠精神具有强烈直观性,穿山而出的红旗渠能够让大学生受到理想信念和拼搏奋斗传统的感染,促使他们主动形成社会责任感和锐意进取精神。
红旗渠是党领导林县人民与恶劣生活生产环境抗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改变命运的物质遗留。红旗渠精神是“站起来”的中国人艰苦奋斗的历史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延续,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参照。因此,应该在党史学习教育实践中,将红旗渠的故事讲好,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道路和文化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目前,红旗渠精神融入校园德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设立红旗渠精神协同创新中心,以学术研究为红旗渠精神融入大学生德育提供理论支持。(2)面向大一新生开展红旗渠精神系列讲座,将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内涵融入大学生成长教育中。(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校以党团组织为依托,以学院为单位组织学生参观红旗渠精神爱国主义基地,进行现场体验式教学。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农村支教、科技下乡、“红旗渠精神我来讲”大学生宣讲团以及百年党史青年说——青年大学生讲党史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增进社会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红旗渠精神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并融入大学生德育培养全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形成长效机制的思想塑造工程。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创新融入的方式方法。
2011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会议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9]。传承与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文学作品中,亦不乏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红旗渠精神不仅有红旗渠水利工程的物质呈现,还有诸多报告文学、历史传记和人物传记作品。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如著名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华山于1965年创作的描写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改变自身命运的《劈山太行侧》、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于1994年发表的描写红旗渠劳模任羊成的《两张闪光的照片》、王中山创作的回忆修渠历史的《红旗渠,昨天的故事》等等。历史及人物传记,如《杨贵与红旗渠》、《红旗渠劳模任羊成》等等,都是弘扬和传承红旗渠精神的佳作。
经典永不过时。阅读经典,不仅能带领青少年重温修渠历史,经典的文学作品还能以文字直接触及心灵,陶冶青少年的情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本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红旗渠精神进行独立地思考与分析。另外,和理论性著作比起来,文学作品更加形象、通俗易懂,且不像参观、讲座等易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积极主动地阅读经典文本能够对课堂理论讲授起到极大的深化作用。推广经典阅读,除了采用传统纸版图书阅读外,也应该充分照顾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在获得授权的前提下,推行电子书,鼓励学生制作有声书,创作图画书等。读书、听书和看书相结合,不仅能使红旗渠精神学习更加方便易行,更能使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更加广泛、全面,覆盖整个校园。
传统的高校思想课是由专职两课教师通过讲授在课堂内完成。而以红旗渠精神为主题开设的专题讲座也大多是对其内涵、时代价值的阐释和弘扬。多学科立体式主题教学是指以理论阐释和价值弘扬为根本目的,从历史、地理、文学、政治、经济等多学科领域对红旗渠精神进行时间、空间,地点、人物等进行系统介绍,使之更加丰满鲜活,更能入理入心。
实施多学科立体式红旗渠精神主题教学,需协调校内外教学和科研力量组建红旗渠精神教学团队。历史学方面,介绍红旗渠所在地河南林县的历史沿革、农业自然灾害特别是缺水历史;地理学方面,解释从水文地质的角度介绍林县的人文地貌特征及缺水的原因;文学方面,介绍和讲解盛赞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政党政治方面,阐释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动员力能保障修渠成功的制度原因;经济方面,分析比较修渠引水前与红旗渠总体灌溉工程完工后,林县工农业的发展状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林县经济的综合快速发展情况。简言之,多学科立体式的主题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交叉互动,不仅能够直接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感,而且更易使红旗渠精神深入人心,打动人感染人。
奋斗和奉献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本质。从产生的时间节点来看,红旗渠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奋斗实践的精神凝练。以杨贵等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员,承继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解决当时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缺水的难题,决策并领导了红旗渠灌溉系统的修建。在党的旗帜下,党员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高校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主体,新时代应进一步落实好“青马工程”,选拔和锻造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使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大学生政治骨干力量。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应注重培养学员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过硬的政治素质。通过上述经典文本的阅读、多学科立体课堂的学习,经严格选拔进入“青马学院”的学员能够从当年参与红旗渠修建的党员干部身上看到这四种品质的真实呈现,从而找到学习的榜样。青马学员还能从梳理和分析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和弘扬历史,深刻地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领域对问题的精准判断,以及为持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所进行的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