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靖玲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从再生产的角度阐述了其资本积累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首先,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就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过程,其实质就是资本家将其获取的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从而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其次,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的增长对无产阶级的命运产生的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规律。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造成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即失业人口的增加。而“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家压低工人的工资,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这就是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进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的对立,表现形式就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积累的后果体现在生产关系上就是社会的贫富分化。最后,马克思不仅看到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问题,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地使用的即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就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表明,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资本家之间也会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第二个否定。
因此,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表明,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最终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贯穿于《资本论》中,他通过对资本积累问题的研究,分析得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一般利润率下降、相对人口过剩,并且认为随着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的矛盾会更加凸显,最终由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那么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规律呢?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以往是从剩余价值资本化的角度来理解,是否可以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呢?
一方面,资本积累的实质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马克思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因为要实现资本积累就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追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再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也即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扩大再生产,最终由劳动者消费产品。因为,资本积累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或利润收入不能被全部消费,必须有部分新的价值再投入生产,从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化。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积累者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者也在不断地消费劳动产品。那么从表面来看,资本积累是一个组织或企业将其获得的利润用作扩大再生产,以增加该组织的生产能力。但从货币的最终结果看,其实主要是增加了劳动者用于消费的产品。而马克思假定劳动是惟一的要素,那么资本积累的客观后果,就是社会或资本家阶级将其获得的利润用来增加劳动者的消费。正如马克思指出:“因此,古典经济学强调指出,积累过程的特点是,剩余产品由工人消费,而不由非生产劳动者消费,这一点是对的”,因为“资本、积累同工资率之间的关系,不外是转化为资本的无酬劳动和为推动追加资本所必需的追加劳动之间的关系”。从中说明,资本积累的实质即积累者将自己的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获取源源不断的剩余价值,只要资本循环的链条正常运行。
根据马克思的阐述和分析,我们知道,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随着资本的积累,会出现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和提高两种情况。
当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时,随着不变资本的增加,相同比例会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因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长,这时不但不会出现失业,反而工人的工资还会上涨。然而,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由于资本积累而提高的劳动价格,实际上不过表明,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这就说明,尽管劳动价格有所提高,但这是由于资本积累导致的,反而意味着劳动者遭受着更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此时工资增长不过意味着剥削劳动者的锁链稍微松动了一点。
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即技术不断变革、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集聚和集中的速度加快,必然带来先进技术设备对于劳动力的替代,同时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相同数量的劳动力能够创造比原来更多的利润,导致生产对于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进而造成工人失业,所以资本积累产生的是不断增加的超过资本增殖需要的过剩劳动力。
尽管资本积累揭示了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但同时,资本积累也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增加。由前述资本积累的实质表明,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资本家将自己的收益投资于增加劳动人民的消费品,因此,资本积累必将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马克思曾鲜明地指出,资本家不是为了个人消费而不断地进行再生产,相反,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他们的目的是增加社会的财富积累,从而达到资本积累的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社会进行产品消费。因而消费只能归于普通劳动者或无产阶级,整个社会就会形成资本家获取财富、权力、地位或名誉等,而大部分劳动者获取产品,表现就是社会总体财富增加。
一般说来,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在市场机制中是较为稳定的,然而在有组织的生产和无组织的市场的矛盾、生产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矛盾等的影响之下,极有可能出现市场经济的产品分配与价值分配之间不一致的现象,即劳动在产品分配中的比例高于价值分配比例,与此对应的是资本的价值分配比例远高于其在产品中的分配比例。因此,在再生产过程中,富人得到财富和权力等而普通民众得到大部分的产品。正因为资本家关注的是剩余价值的获取量而非剩余产品的量,才导致了上述的矛盾。资本所有者生产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价值,而不是产品,这些价值通过资本积累转化为劳动者的工资,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资本家占有的不是更多产品而是更多价值,劳动者占有的不是更多价值而是更多产品。
综上所述,资本积累带来人们不曾关注到的结果,即在市场机制中,资本积累发挥了使资本家或者企业所有者获得利润进行再生产、而劳动阶级获得定量的产品的作用,恰好实现了双方的利益和目的,只要资本积累不中断,资本家就能源源不断地为劳动者提供岗位并进行再生产,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多所需的消费品,从而带来了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的繁荣。当然,资本积累所促成的社会富裕,并非资本家的初衷,反倒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必然结果,因为资本家一旦要使剩余价值实现资本化,就必须不断生产产品到市场上进行交换,而劳动阶级也必将对这些产品进行消费,这是背离资本家意愿的不得已的结果。
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极,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则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主义的社会财富越增长,工人阶级也就越贫困。
在揭示资本积累的奥秘时,马克思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实际上,资本积累通过随之发生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仅加深了对失业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也加深了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导致整个无产阶级的贫困。马克思认为,不论资本有机构成是否变化,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都会产生资本关系,即一方面是资本家,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劳动力是资本主义运行过程中的可变因素,也是扩大再生产进行的条件。因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统一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资本的积累就是无产阶级的增加”。在实际的资本主义发展中,由于资本的逐利性,资本家会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就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一旦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就会形成相对的过剩人口,那么这些相对过剩的人口既是资本积累过程的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积累既造成相对人口过剩,进而使得人口失业,又通过产业后备军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两者都增加了资产阶级的财富,却加剧了无产阶级的失业和贫困,工人劳动得越多,为他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们的生活就会越贫困。
马克思正是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分析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趋势。由前述可知,资本的积累及其引发的科技进步,都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追求着剩余价值。当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资本及其对立面被消灭,进而产生新的社会,因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由此,资本主义最终被自已亲手创造的财富所埋葬,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马克思在他几乎花费了半生写成的巨著《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积累问题,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趋向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在研究中认为,资本积累的实质之二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扩大再生产,最终由劳动者消费产品,这使得生产和消费增加,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这一点是在客观上需要澄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