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21-11-28 08:33沈洪艳张国福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思政课党史思政

沈洪艳 张国福

((1.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长春 130122)

(2.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吉林长春 130122)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高校思政课应责无旁贷地成为党史学习教育走进课堂、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思政课也会因此更具政治性和思想性,丰盈与张力并存,说理与论证并蓄,为高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创新指明方向。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要性分析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基础,从革命战争时期起两者相互融通的现实已然生动呈现。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历史一贯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学习教育就曾是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构成,党中央在战火纷飞中创立的红军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苏维埃大学等就曾开设了包含“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运动史”在内的政治理论课,是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

新中国诞生伊始,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形成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为构成内容的课程体系,“新民主主义论”就是重点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及理论,在内容上十分接近党史,党史也成为彼时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教学内容构成。1953年高等教育部把“新民主主义论”的课程名称更改为“中国革命史”, 后应体现我国国家性质和反映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1956年高等教育部明确,高校所有专业一律要开设本课程。

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唤醒中国经济的复苏,高校思政课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此时高校思政课得到恢复与重建,进行过多次调整和变革,形成三个课程方案,即“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85方案”中,“中共党史”被“中国革命史”所取代;“98 方案”中,“中国革命史”变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05 方案”中,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至此党史已经不在作为思政课而单独设置,而分别蕴含于其他相关课程当中,党史学习教育历经了由“新民主主义论”到“中国革命史”到“中共党史”到“中国革命史”又到“毛泽东思想概论”最后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过程。

时光飞转、时代跃迁,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建设中始终一以贯之,不曾缺位。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要。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是马克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的过程,处处彰显志存高远的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这本身就是青年学生成长中应该必修的“思政课”,党史学习教育是营养剂,其政治性、导向性和生动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不可剥离。

事实上,自党史在高校失去思政课“席位”后,其学习教育有所弱化,近年来随着历史虚无主义不良思潮的泛滥,党史首当其冲地成为了“重灾区”,一些企图废除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别有用心之徒,有意歪曲抹黑党的历史,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坏的负面影响。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让青年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客观地分析看待党史,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这既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有效回击,也有助于为史正名、为人正心,树立起正确的党史观。

党史跨越百年时空,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人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将旧中国从漫漫黑夜中带向光明的壮丽诗篇。无论是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涌现出难以数尽的英雄事迹,它们如同珍宝般流淌于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照耀和守护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它是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的重要保证,是深刻理解思政课价值的重要支撑,是激励中国人赓续奋斗的力量泉源。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契合性分析

前面系统分析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接下来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契合性。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目标同向。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在价值目标上同向同行,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宝贵革命精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践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者和主力军。这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在价值层面上高度一致,核心要义都是立德树人。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契合。推开党史卷轴,到处是绝地反击、柳暗花明的生动故事,党史中的英雄事迹、深邃意境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素材,借助这些素材思政课在说理上易通易懂,情感上共鸣共勉,实践上学思践悟,有效地提升了解释力以及说服力和感召力,激发出课堂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也让思政课在从历史纵深和横向对比中充满了张力与魅力,可见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内容和形式上高度契合。

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路径一致。虽然,党史已经“缺位”高校思政课程许久,但其内容却已经蕴含于很多学科,特别是通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结合,使党史学习教育过程借助多个学科多种学习途径得以顺利展开。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的授课方式无异,都是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辅以实践活动强化教育教学效果,除了课堂的主渠道,课外的实践载体也主要是借助于红色资源或各种校内外文化活动等渠道,而这也正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展开的途径和方法,两者之间在这一层面上也展现出一致性。

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全面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当下国际环境异常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异常繁重,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相伴相生,青年学生容易出现思想浮动、人心不稳的状况,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利用好马克主义理论武器,以党史学习教育为着眼点,把握青年学生成长需求特点,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更为关键的是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不断强化自身政治素养,不断挖掘党史价值和精髓,准确提炼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交融要点和要素,既要保证两者的独立性和逻辑性又要思考交融后的效果性。可以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集体研讨交流,深化为科研立项,共同提升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各层级的问题的处理和把控能力。

准确把握理论逻辑视角。保证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各自逻辑性和完整性是两者之间融通的理论前提,找准这个前提就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时进行技术处理,也就是找准逻辑视角。基于两者契合性的基础上对彼此交互的内容进行提炼,按照契合度由高到低顺序将内容排序,在具体分析党史学习教育以何种方式融入思政课。在理论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实际单独设置模块或专题讲解,也可将其化而小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案例素材或是拓展内容来处理,善于运用当地的党史资源,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合理设计课程实施方案,充分考虑课程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结合学情实际,进一步明晰融入细节,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为思政课教学增光添彩的赋能效果。

开发优质实践教学平台。历史是过去的事实,透过历史视窗,青年学生可以真切地感知历史脉搏,与英雄对话,於己深思,优质的实践教学平台是支撑这一目标达成的保障。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共产党人的奋斗足迹,抓住身边的红色资源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又一突破口。比如东北地区可以有效利用以杨靖宇为代表,围绕抗联精神而展开的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到党史纪念馆参观学习或现场授课,可以通过线上组织学习,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设情景,打造体验式和沉浸式为一体的学习教育。也可以依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相兼顾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在课堂主阵地外,打造以实践内容为主的第二课堂。

青年学生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创造者,培养有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的青年的重任,压在每一位思政教育者的肩上,寻求课程改革创新,提升育人效果,永不止步!

猜你喜欢
思政课党史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