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少年“国家认同感”教育教学现状调查报告
——以某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1-11-28 08:33向辰力
时代人物 2021年34期
关键词:认同感爱国主义思政

向辰力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常德 415000)

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国家认同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指国民个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身份,对国家产生的归属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在原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上,进行追因和创新应该成为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理想之中,自觉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为了更好的总结和创新构建“国家认同感”教育教学工作,研究者对所在高校进行了一次关于青少年“国家认同感”教育教学现状的调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研究与整合。

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法。围绕该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况、传统文化教学情况、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和喜爱程度以及学生对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评价与建议等几个方面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该校2019级学生为主,其中有效作答问卷786份。

调查结果分析

关于思政课教学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思政课教学的学生反响至关重要。从调查样本来看,选择对课程效果“满意”和“十分满意”的为46.6%和30.1%;对上思政课最大的困惑排名第一第二的选项分别是:31.7%的学生认为“课程虽重要但实用性不强”,24.9%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难懂”;84%以上的学生表示希望思政课能更生动和更贴近生活的实际。

关于传统文化教学情况。54.6%的学生表示对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43.3%的学生表示“感兴趣”;60.9%的学生所在专业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程,剩下的39.1%表示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90%以上学生愿意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学习,其中排名前三的内容分别是:传统饮食、中国书画、古建筑和服饰;关于学校如何营造氛围发扬传统文化,81.4%的学生希望学校定期举办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68.3%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增加相关方面书刊,50.8%的学生认为要将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从学校每年所举办的活动来看,传统文化的节日活动居多。

关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程度。70.6%对传统文化一般了解,20.1%不怎么了解,8.3%非常了解;相较于西方节日,96.7%学生更喜欢过传统节日,并认为有氛围,有文化底蕴,有情感和向心力、凝聚力等等,而西方节日更多只是凑热闹。46.8%的学生对红色文化一般感兴趣,35.8%的学生感兴趣,12.1%的学生非常感兴趣;81.4%的学生认为学习红色文化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鼓励人们继续奋斗”;97.2%的学生认为学习红色文化,重视红色文化修养很有必要;65.5%的学生愿意选择学校开设的“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系列思政大课;79.9%的学生表示对家乡文化感兴趣,愿意去关注和了解;47.3%的学生表面学校有开设相关地域的文化课程或历史课程。

关于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及学生的评价。93.8%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并进行了爱国主义的教育,比如以讲座、开设课程、参观基地和举办相关比赛等等的方式进行;关于学校定期举办的志愿者活动,66.9%的学生表示是自愿参加,而29.1%的学生表示是被迫参与;参加志愿者活动排名的参与动机分别是:好奇与体验生活、锻炼自己、能够加学分;89.4%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爱国主义教育很有必要;52.3%认为该校爱国主义教育一般,40%学生认为效果很好;关于不愿意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因选项排名前二的是:60.7%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49.5%学生认为“学业繁忙”;该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评选结果较多的选项为:“相关课程少”“相关活动少”“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化”等。

调查结果成因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上课难”“学习难”的现状。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致力于树立学生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觉悟,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等。除此,高校思政政治课还应该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不应仅是说教,更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然而,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人生理想不够明确、政治情感淡薄等特点。学生自觉课程难懂、枯燥和缺乏实用性。因此容易出现“教师上课难”和“学生学习难”的“两难”现状。所以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不能只停留在对政治理论的探究与学习,而更应该注重如何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等理论时,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清楚讲明白,突出“中国化”的特点与重点,又要结合传统文化转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讲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政治理念时,既要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要讲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尚和精神等。同时,还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联系思想政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觉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和具有科学指导性,从而自觉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一系列教学目标等。

今天的青年学生有理由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自信,也更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文化。从1840年中国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我们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于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有很多人崇洋媚外,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等排斥一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人当中甚至不乏一些大学者大文人等具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直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还很普遍——那个时期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不是很发达。而今天,张维为教授曾表示:今天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所处的国际地位,使得我们有理由更加自信了。今天青年学生的整体面貌就是很好的说明,从他们脸上我们可以看到乐观、自信、青春洋溢,他们爱党、爱国、爱家。其中一个现象就是今天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更加浓郁,对红色文化也越来越有兴趣,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油然而生。过去,很多人尤其青少年人喜欢过西方节日,觉得“洋气”,或是“凑热闹”。今天,无论老少都更加青睐于传统节日,觉得彰显“民族精神”也更有“韵味”。对于西方节日也有了新的认识,觉得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或是对西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没办法引起情感的共鸣等。还有值得一提的事实是,历史题材的红色电影也越来越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这些电影观感使人热血澎湃,鼓舞和振奋人的精气神,使青年学生倍感“吾辈当自强”和自觉应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非专业等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还不完善,学生虽对其饱含热情但受教育的途径受限。相比过去大学注重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等方面而言,今天的大学越来越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调如何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但从学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学校课程体系当中,非专业等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还不够充分和完善,教学形式还不够多样化,其他教育形式的学习,比如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也是形式大于内容,而且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压力大从而导致学业繁重等原因,学生对学习其他非专业课程大多存在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因此,尽管学生对非专业等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但由于一方面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在学校获取相关知识的途径和方式也十分有限。所以对专业课之外的传统文化等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和以此来多领域全方位地培育学生“国家认同感”教育还有相当多的工作需要研究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提升“国家认同感”教育教学的路径

加强课程思政的研究与进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就是要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要求要把讲政治、培育人等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的各个课程和课程的各个环节。课程思政不是要让所有的教师都来上政治课,在自己的专业课上讲思政理论,而是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理想信念、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十分巧妙的融入到其他课程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做到“水乳交融”“行云流水”,而不是十分生硬的去讲大道理。

切实落实将综合素质纳入评优评先考核的内容。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综合素质考评机制并保证能够确实的落实与执行,避免学生学习唯分数论和培养出大学里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一方面,主要的专业学科要适量给学生“减负”,在专业教育良性发展的前提下一定要树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师需要明确的一个基调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相比专业技能等教育,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和身心健康等教育是不能被忽视的,否则那真是“无才便是德”了。另一方面,要丰富学生评优评先的考评内容和方式。比如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有更多可以选择的对象,并把社会实践的次数、效果、反馈、互评等作为成绩参考,教师与学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一些民主互评的内容,把综合素质纳入期评成绩和毕业成绩并提高所占学分的比重等。

加强相关专业教师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或培育教师人才,思政课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不仅要懂政治还要懂经济、懂文化、懂哲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从而可以丰满课堂教学内容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另一方面,要加强通识教育的相关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学校的课程体系当中,大力开设文化传承、人文教育、科技教育等非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唯分数论”“唯奖励论”等功利性的学习态度和心理,而是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见识,从而全方位培育高素质的“人”。如盐之入味,把“国家认同感”教育无声地融入到学校的各个环节之中,融入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认同感爱国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艺术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