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笑言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政治进步,是最深刻的社会进步,因为它将人类文明的成果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1]。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政治生态这一概念,以“干部清正、政府廉洁、政治清明”评价标准的政治生态建设成为政治建设一以贯之的要求。同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此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国家发展议题之一。在理顺政治生态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明晰以政治生态建设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生态系统与国家治理系统具有对应性。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资源[2],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生态建设的共同遵循。推进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必须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层次对此进行了阐述,即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自身事务能力。有关政治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有过相似论述,如“我们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继续纯净政治生态,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继续好转”同样表明了我国政治体系的基本三圈层结构。
政治生态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一致性。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生态建设共同生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土壤中。从理念上看,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是力求达到生态化的政治,即合乎生态法则要求的,美好的、有前途的政治关系状态。鲜明体现了政治现代化理念,并且以动态的、长远的眼光把政治建设与历史发展过程相结合。从实践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治理呈现出了从一元到多元、从人治到法治、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从党内民主到社会民主的路线图[3],充分表明我们党围绕国家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政治要素变化引起政治生态的变化,政治体制越科学,相应的政治生态系统就越清明、越健康。进入新时代,党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国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提高。这一阶段我国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政治生态环境发生根本好转。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政治生态建设的长期目标。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由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预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景图:从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上取得显著成效,到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再到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展现。三个步骤与我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中的时间段一一对应,充分体现了其重大意义和时间价值,是当前我国政治建设的总目标。我国的政治生态建设是一个包含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主体的系统复杂工程,但在根本上要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这一长远目标相匹配。
政治生态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国家治理过程就是运用国家权力对国家和社会进行有效管理。政治生态建设有别于传统经验主义或从局部要素和现象入手来关照政治,把政治体系及其运动过程看作一个由各种政治系统组成的活的机体。从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出发,将政治纳入社会、自然等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4]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的有效抓手。此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目的是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为实现这一现代化目标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政治条件,廉洁高效的政府政治生态和健康活力的社会政治生态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优良土壤。
何以通过政治生态建设推进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推进我国的治理体系日趋完备科学?从两个体系的关联性入手分析可得出基本逻辑如下。
权力的有效制约依赖良好政治生态。权力是伴随国家出现的必然存在物,是政治研究的核心问题。然而权力本身具有扩张性和自利性,不加以限制则会滋生腐败。权力结构及其行使方式都是嵌入在一定关系模式和特定环境中的,单从权力内部监督制约并不能解决问题。[5]政治生态建设涉及政治体系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及风土人情等生态要素,能够给权力的监督制约提供一个使内部要素相互耦合及外部要素支撑配合的平台,从而让权力沿着科学规范的轨道运行,减少权力滥用的可能。
政治生态建设强化民主、法治的制度化成效。我国的国家治理致力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政治生态建设基于民主和法治的价值属性而生发出对于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功能。而政治生态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正是力求民主与法治实现从观念形态、作风形态向制度化转化,通过制度和程序的物化和固化作用,使良好的政治生态常态化。[6]
政治主体能力提升增强治理效能。我国政治生态内部具有由党内政治生态作为核心层、国家政治生态作为关键层、社会政治生态的三重结构。政治生态建设推动党风、政风、社风的进一步优化,对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廉洁高效政府和政治素养优良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对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影响深远。
系统与生态思维增强治理协调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各制度安排必须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协调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基于系统性治理下的政治生态观,逐渐形成了一套法治、协调、互动、合作、效率理念下的政治生态建设理论。实践中多元政治主体间利益的协调与政治系统和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要素的协调都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效参考。
在中央强力反腐前,我国政治生态中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治生态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营造风清气气正的政治生态是一个持久而艰巨的工作,正如人成长过程中难免面临挫折一样,当前我国政治生态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掉,阻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其一,反腐败工作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同时,一些“隐性腐败”“微腐败”仍然存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败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仍然任重道远。其二,一些党员干部存在行为失范,“四风”问题有起死回生的风险。在西方资本主义思潮和封建腐朽文化余毒的侵蚀下,个人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污染了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从而形成了异化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价值观。其三,政治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侵蚀,影响社会风气。例如“官本位”思想、“山头文化”“好人主义”等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不良政治文化,均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政治生态环境。对此,我们一方面要正视道路之曲折另一方面要坚定对光明前景的信心和希望。
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仅是向世界表明了一种鲜明的态度,更是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生态政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久久为功的过程,在进一步对政治生态修复或优化时必须找准关键点加以综合施治。
优化政治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政治生态的遭到污染的原因是复杂的,涉及经济、区域、领域、用人和用权等多种因素,必须以系统性眼光做出有良好的顶层设计。我国政治生态的特殊运行规律表现为党风带动政风,从而推动社会风气的运行,政治生态建设的顶层也应以此为宏观图景。其一,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强化“两个维护”和四个意识,塑造清正廉洁、积极健康的政治氛围,保证党在政治生态建设中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其二,在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做好权力制约和权利保护工作,在制度层面一揽子解决权力的来源和制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推进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政治生态建设需要现代政治文化作为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其一,培育政治主体的责任意识。承担政治责任与行使政治权力应该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公职人员要牢记心中的责任以及政治岗位赋予的使命。其二,消除人治思维,培育法治文化。要宣传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以此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地遵守法律的规约,进而从根本上否定特权意识和人治思维。且把政治生活的基本规则纳入法治的轨道,使法治文化成为新时代政治生态的内在价值。
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权力有边界和权力受制约均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总结全面从严治党的经验,先后颁布实施多部法规,扎紧制度笼子,为从根本上净化政治生态奠定了完备的制度基础。当前要切实坚持这一工作,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制度机制建设,确保“公权力”的恰当行使。此外要强化对权力行使的监督问责机制,借助调研督察、专项检查等方式督促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不放松,强化“不想腐”的保障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和“不敢腐”的惩戒机制。
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继续增强用人机制的科学性,使踏实干事、开拓创新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以此引领良好的政治生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着力解决民主推荐、测评及选举中的拉票贿选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透明度和公开性。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经常性督查,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的追究惩处力度,把严格监督和严肃纪律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始终。
培育现代公民意识。良好的政治生态指的是一种健康、有序、和谐的社会政治运行状态,这种状态指向社会各个层级,社会政治生态正是包含国家政治生态与党内政治生态的最大范畴。公民意识的普遍产生是民主制度得以建立、完善的必要条件,要着力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思维,注重用正义原则协调利益关系、增强公民增强对政治秩序的参与感和认同感。此外公民的文化素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软件建设”之一,要把发展教育与培育公民精神相结合,提高公民正确履行政治权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