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2021-11-28 08:20连武林
保健文汇 2021年10期
关键词:腮腺面神经面瘫

文/连武林

腮腺良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肿瘤类型,主要是以浅叶肿瘤为主。腮腺区的良性肿瘤以混合瘤及腺淋巴瘤较为常见,对于腮腺良性肿瘤而言,外科手术是最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腮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手术经历了从肿瘤单纯剜除术到腮腺浅(全)叶全切术的过程,而且从早期的解剖面部神经并切除浅叶的方式进行治疗,发展到当前选择区域性切除的方式。进一步来说,传统的腮腺切除手术一般要求合理地解剖面神经多个分支,而且还要求把腮腺浅叶、腮腺包膜连接肿瘤在一块儿,然后再一起移除,而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只需要解剖面神经各个分支,进行涵括肿瘤在内的腺体区域性移除,该手术较之于剜除术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就是于正常腮腺中移除肿瘤。这一手术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有效地留下腮腺导管和一些腮腺组织,充分地起到残余腮腺作用,而且还能够缓解腮腺手术结束后面部畸形问题的出现,短时间内面瘫发病率要低于腮腺浅叶切除术,而且复发率很低。总之,腮腺区域性切除能够减少遗留瘢痕,降低面部畸形风险。基于此,本文将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应用于腮腺良性肿瘤治疗中,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现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到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手术后进行病理检查,均确诊为腮腺良性肿瘤。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共180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区域的无痛肿瘤,对患者进行分析,左侧肿瘤95例,右侧肿瘤85例。

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90例。研究组选择区域性切除术,90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3.7±2.8)岁。对照组选择浅(全)叶全切术,90例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为(54.3±3.5)岁。两组的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S”形切口,找出腮腺组织,并且定位良性肿瘤,具体的手术方法如下:(1)对照组,对照组选择浅(全)叶全切除术,肿块位于腮腺浅叶部位,切除腮腺肿块以及浅叶,肿块位于腮腺深叶部位,可选择用腮腺组织加肿块全切除。

(2)研究组,研究组选择区域性切除术,对于位于腮腺浅叶或是深叶的肿块,切除部分组织,保留健康腮腺组织。浅叶全切术均为早期患者。具体来说,依据腮腺区解剖学特征,相关的医护人员为部分患者设计一类优化径路的美容手术切口,部分患者的肿瘤处在耳屏前方,所以其切口就能够由颞部发际内角形朝下方,顺着耳屏前颧弓根部内部,顺着纵向皮纹切开到耳垂之上,翻瓣之后进一步探寻面神经颞支。除此之外,由于部分患者肿物处在耳垂下方,那么其切口由耳垂前方朝着后方开始完成颌下切口,由耳垂向下沿着耳垂之后,顺着耳背后皱襞上行到乳突上端,接着切口横行下到颈部发际之中,翻瓣之后探寻面神经下颌缘支。而针对其他患者,相关的医护人员采取改良后的“S”形切口,其切口较之于浅叶切除术很短,上方开始从耳屏前颧弓根部,沿着纵向皮纹进行切开,顺耳屏之后沿下颌升支后端间隔颌下2厘米到下颌角方向朝前2厘米的地方方可。相关的医护人员依据肿瘤所处位置,顺着切口设计线打开皮肤、皮下组织,于腮腺嚼肌筋膜深面以及胸锁乳突肌表层翻瓣,各自呈现出了患者肿瘤和周边部分腺体。由于肿瘤处在腮腺后下方,首先于下颌角上方、嚼肌表层、下颌缘支穿出腮腺前下缘位置探寻下颌缘支,接着再根据其走向进一步分离解剖颈面干,一旦颈面干外露之后,就能够把肿瘤和后下部腺体组织一并移除,维持面神经颈面干上端腺体和导管,渐渐缝入一定的腺体断面。针对那些肿瘤处在耳前区的患者,相关的医护人员不需要着重解剖面神经内的颊支以及颧支,而是应该于肿瘤周边1厘米的腺体组织中,进一步拆解移除掉部分肿瘤以及腺体组织,如涉及面神经,那么就要分离有关部分,留下腮腺主导管,扎起分支导管,缝扎残留部分的腺体。在手术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还应该在正常腮腺浅叶组织中切除掉全部的肿瘤,而肿瘤周边留下0.5毫米至1毫米的腮腺组织,通常条件下尽可能地保留腮腺导管。在切除完腮腺和瘤体之后,相关人员还应该谨慎电凝或者结扎出血点,同时还应该仔细结扎或者缝扎腮腺残端。利用部分生理盐水清理一下创面,仔细地缝合腮腺嚼肌筋膜,保证严丝合缝,利用无创伤缝合线仔细处理患者皮肤,缝合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皮肤准确对位,通常来说,手术结束后相关的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五至七天的常规性抗感染治疗服务。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对患者术后8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两组患者的面部麻木、面瘫、Frey′S综合征、腮瘘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选择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进行表示,分别选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出现口角力弱6例,Frey′S综合征5例,暂时性面瘫7例,永久性面瘫3例,腮瘘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56%(23/90)。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22%(11/90),分别为3例口角力弱,Frey′S综合征2例,4例暂时性面瘫,2例腮瘘。

3 讨论

腮腺良性肿瘤是常见的肿瘤类型。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主要方式,常用的手术包括单纯剜除术,浅(全)叶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等。单纯剜除术能够保留腮腺功能,但是该方法复发率高,临床疗效较差。浅(全)叶全切术也可用于腮腺良性肿瘤的治疗,通过切除浅(全)叶和肿块,能够有效清除肿瘤。但是由于该方法创伤较大,而且腮腺功能受损,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相比于浅(全)叶全切术,区域性切除术在切除肿块的同时,可以保留部分腮腺功能,既能够降低复发率,也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腮腺手术过程中,最关键性的就是维护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而采取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就只需要解剖和肿瘤相靠近的面神经,如此一来就大幅度缩减了面神经损伤的可能性,进而减少了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可能性。而该区域性手段很好地留下了腮腺导管,让余下的腺体组织能够进一步再生,从而充分地发挥其效用。同时患者患侧腮腺组织依然还可以自行分泌一些唾液,防止在手术后出现不良性的口干综合征,再加上该手术所切除腮腺组织相对不多,能够很好地避免术后患者面部凹陷畸形。近年来,腮腺良性肿瘤的术式已经有了很大进展,除了降低肿瘤复发率之外,重点在于保留腮腺部分功能,以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手术切口进行保护[1]。

腮腺外科手术中,由于腮腺区域的解剖结构复杂,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腮腺良性肿瘤容易复发,也容易出现面瘫、口角麻木、腮瘘等并发症,面瘫又可以分为暂时性面瘫和永久性面瘫,暂时性面瘫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不受控制,主要是由于解剖面部神经血供不足引起的,可通过保守治疗恢复。永久性面瘫主要是由于下颌缘支受损而导致的,患者口角力弱,对患者的外观和正常生活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果良性肿瘤贴近下颌缘支,需要精细化操作以免影响血供,避免造成面部瘫痪。

Frey′S综合征(即味觉出汗综合征)是由于腮腺区手术后腮腺筋膜的损伤或缺损,导致支配腮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暴露,并与支配皮肤汗腺的交感神经纤维相错联,导致进食时汗腺分泌和局部血管充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临床表现为进食时耳前皮肤潮红、流汗。本文的研究显示,区域性切除的Frey′S综合征发生率低于浅(全)叶全切除术的发生率。由于区域性切除能够有效保留腮腺筋膜,因此在手术后,可以减少副交感神经损伤暴露,降低Frey′S综合征发生率。Frey′S综合征轻症可不予治疗,重症治疗难度较大。手术期间,选择阻断处理技术,即用胸锁乳突肌瓣、颞顶筋膜瓣、大腿外侧阔筋膜瓣等患者自身组织来充填阻断;近些年用海奥口腔修复膜(主要成分是胶原蛋白)来覆盖腮腺创面,能够有效预防Frey′S综合征。

腮瘘是由于腮腺手术局部组织瓣处理不当,从而引发的并发症。腮瘘的临床表现为术后腮腺组织持续分泌,无法有效排除,从而在手术切口内存留或流出。区域性切除术可以保留腮腺组织,腮瘘发生率更低。为了降低腮瘘发生率,需要做好引流,加压包扎减少积液。浅(全)叶切除术通常会对腮腺组织过度切除,因此需要在手术后及时去除积液,做好换药和术后管理。

在提供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过程中,相关医护人员要求把腮腺中肿瘤外1厘米的腮腺组织移除掉,这样就能够实现移除肿瘤,避免复发的效果。而且在手术期间要尽可能地绕开肿瘤操作,不允许给肿瘤组织施压,避免肿瘤破裂引发瘤细胞种植等威胁。该手术的优势就体现在切口较小,术后瘢痕小而且在手术期间还会联合采取微创皮肤缝合手段,能够尽可能地缩减颌面手术瘢痕对容貌的不良影响,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解剖面神经颞面干或颈面干,进而降低了面神经受损的几率。综上所述,区域性切除术能够有效治疗腮腺良性肿瘤,并且保留部分腮腺组织,有助于患者腮腺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为了减少并发症,需要对术后腮腺切口、手术区域进行密切关注,以促进患者尽快恢复[3-4]。

猜你喜欢
腮腺面神经面瘫
270 例老年人腮腺沃辛瘤术式的选择与改良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基于腮腺径线磁共振测量评估糖尿病患者腮腺形态变化的研究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