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萍乡学院为例

2021-11-28 07:56史焕平宋杰光
萍乡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萍乡应用型学院

史焕平,宋杰光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以萍乡学院为例

史焕平1,宋杰光2

(1. 萍乡学院 商学院;2. 萍乡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地方本科高校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原有的办学基础上积极寻求各种改革,加快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萍乡学院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提出了“理念先行、制度促进、教师为上”的转型思路,扎实推进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步伐,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应用型高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萍乡学院2013年升本以来,全面对接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向应用型转型发展,2015年被江西省确立为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十所试点高校之一。几年来,学校坚持“理念先行、制度促进、教师为上”的转型发展思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扎实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步伐。目前搭建了以江西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以海绵城市研究院为代表的4个校级社会服务科研平台,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45个,探索出一条以学科专业搭建平台、以平台对接项目、以项目聚集人才、以人才开展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以应用型教学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新路[1]。

一、坚持理念先行,确保应用转型发展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能否成功依赖于准确的办学定位,它既是拓宽自身竞争和发展空间的前提,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保证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2]。

(一)积极请进来,让思想搅动起来

学校2013年升本以来,进一步加强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着力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员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应用转型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水平[3]。学校先后邀请了上海大学、合肥学院、常熟理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等院校应用转型发展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围绕高等教育应用转型新形势、应用型本科高校新要求、应用本科专业集群新思维、应用型成果转化新趋势、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标准等中心议题进行指导交流,同时聘请知名企业家为学校客座教授,为学校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从校领导、管理干部、专职教师等全校上下进行思想大解放,让应用型转型发展思路在头脑中生根发芽。

(二)不断走出去,让见识开阔起来

建立能够有效提升管理和教学能力的动态协同机制,完善合作交流管理制度,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合作常态化提供制度保障。为深化师资培育合作新内涵,学校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与国内大院大所、知名企业、行业龙头等进行合作、交流,挂职。由校领导带领各行政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分批次分别到合肥学院、温州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黄淮学院、南昌工程学院等10余所转型发展应用型高校,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学科建设、平台搭建、人才建设、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成果转化等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学习,并与他们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为我校教师提升转型发展方面的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等给予支持。同时校领导带队到中材电瓷、中铁一局、格丰科技、龙发实业、蓝翔重工、海绵集团等行业知名企业走访调研,了解行情、追踪需求,为双师型师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求突破口。为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合作,鼓励中青年教师前往国外进修访学,学校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印度拉夫里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支持教师开展国内外学习、交流、合作提供了机会和空间,以上举措提升了学校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的视野广度和研究深度,提高了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的应用服务能力。

(三)开展大讨论,让认识统一起来

思维碰撞,寻求发展,必须开展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大讨论。学校先后邀请了中材电瓷、鑫通机械、慧成精仪、龙发实业、天宇化工、高强电瓷等多家具有产业特色的规模企业高管来校参与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围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学校转型发展要先转观念,让全校师生深刻认识转型的重要意义;转型发展要先转思路,选准突破口、找到切入点,围绕转型工作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转型发展要先要转状态,各单位形成共识,高度重视转型发展、全力推进转型发展。

学校上下齐心,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卓越、求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坚定不移走转型发展之路。逐步确立了“立足萍乡、面向江西、辐射全国,以工学为主、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材料、机械和教育类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二、坚持制度促进,保证应用转型发展措施贯穿于教学科研全过程

(一)抓住人事工资制度改革核心,促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

一个学校的发展,首先取决于在校教职员工的素养和执行能力。为了快速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2020—2022年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与聘用实施方案》、《萍乡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试行)》和《萍乡学院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修订)》三个人事制度改革文件,深化岗位编制管理,推进岗位设置、职称评定、聘任遴选、科技成果、绩效分配方面的全方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成为学校应用转型发展的有力指挥棒,打破了岗位聘用“终身制”,推动建立了“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动态管理机制。优化“保基本、奖突出、促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不断完善“开放聘任,竞争晋级”的教师岗位聘任制度,保证教师完成基本岗位要求后能够拿到合理水平的收入。加大对教学、科研等突出业绩的奖励力度,特别是应用型成果的奖励大幅度提升,让与应用转型发展方向相匹配的优秀教师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激励,构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激励体系,激发全校上下力争上游、追求卓越的热情,投身于学校的应用转型发展事业中。

(二)抓住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关键,促进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出台了《萍乡学院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萍乡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萍乡学院转型发展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工程组工作实施方案》《萍乡学院产学研合作教育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保障学校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为培养标准,秉承德育为先、注重实践、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着力解决好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与职业需求的实用性之间的协同关系、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合关系[4-5]。

注重教学、科研、社会实践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配合,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倡自主性学习、鼓励探索性学习、加强实践性锻炼。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科研平台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学生参加各类课外科技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加强集专业教学和产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加大各类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实验室管理信息化,实现各类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不断提高实验室实践教学的运行效率。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学校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融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6]。

(三)抓住科研奖励制度改革重点,促进向应用型科研服务转化

为了在科技创新中占有一定的席位,必须改革科研评价激励机制,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萍乡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和《萍乡学院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科研绩效考核指标设置,注重应用型成果的导向性与激励性,激发教师科研潜力,增强教师参与科研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服务性。学校还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和高级别项目培育计划,建立“奖励高端为主、门槛考核为辅”的科研激励约束机制,转变科研成果评价导向,提升学校的科研质量。根据地方经济、工业、文化特色,学校成立了江西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海绵城市研究院等4个校级科研平台。未来学校还将继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新型研发平台、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学院等新型组织的建设,打造一批服务社会的品牌项目,全面提升学校服务萍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为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体制,落实学院科技管理目标责任制,强化学院科技管理职能,学校建立“以学科为基础、以学院为主体、学校统筹协调”的科研管理体系,使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者紧密结合,形成良性互动。学校深化以成果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办法改革,根据学科特点,区别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实行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类管理。学校还不断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快制定学校关于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关的政策,放活成果转化奖励收入。

三、坚持教师为上,保障应用转型发展行动贯穿于师生创新全过程

(一)强化“外引内培”,确保师资队伍转型优化

为了快速优化地方高校原有的师资结构,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以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7],学校制定了《萍乡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和《萍乡学院教职工攻读学位管理办法》,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外引内培”、转型提高,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目前学校已初步建立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能较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师队伍。

同时,根据《萍乡学院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办法》《萍乡学院本科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萍乡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等,学校举办了教师教学竞赛,开展教学名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评选及表彰活动,教师中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学校还聘请了东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聘请了中国平安集团、汉辰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江西高强电瓷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企业的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另外,为了开展国际化教育交流合作,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合作教师管理办法》,先后派出赴国外访问团组7个,与英国、加拿大、乌克兰、白俄罗斯、泰国、印度等国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鼓励师生出国留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国际视野。学校先后派出近30名教师到海外访学、境外任教。同时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外籍教师管理办法》,不断扩展外籍教师招聘渠道,提升水平档次,共聘请长期外籍教师24人。

(二)搭建特色平台,提高教师团队创新能力

1. 推进特色化科研平台建设

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大现有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4个校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重点关注硬件建设、实力水平的提升,促进科研资源共享。按照“围绕产业搭平台,围绕平台建队伍,围绕队伍抓项目,围绕项目出成果”的工作思路,依托平台,学校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学校科技实力和服务能力。

2. 形成特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的实际需要,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办法》和《萍乡学院本科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和管理办法》,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与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有利于促进学科专业发展的专业带头人队伍,并通过有计划地培养逐渐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通过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带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形成特色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3. 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培育

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和《萍乡学院创新创业教师管理暂行办法》,着力搭建“领军人物—研究骨干—青年博士”三位一体的学科梯队和研究团队,重点培育具有一定特色优势、能承担重大课题、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和凝聚力强的优秀科研创新团队,推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坚持抓大项目不动摇,进一步强化国家基金、省基金等各类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明确目标任务,严格责任考核。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社会发展重大、重点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科技服务[8]。

(三)鼓励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应用服务能力

1. 鼓励教师挂职锻炼提升服务能力

学校出台了《萍乡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在职研修、专项培训,做到了制度常态化,让教师脱产进入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实践能力,同时采用半脱产的方式让老师参与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加强技术的研究、管理的创新等等业务活动。

2. 实施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学校通过加强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了教师企业实践、岗位交流、访问工程师以及卓越人才互聘等制度,努力建设一支教师与工程师等工程应用资格兼具、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兼备、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9]。

四、学校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学校通过近几年来的转型发展,取得了系列转型发展的成效。

1. 办学定位准确

学校确定了以工学为主,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重点发展材料、机械和教育类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萍乡、面向江西、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2015年被江西省教育厅列为江西省首批10个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之一,成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之一。

2. 高层次人才聚集

学校通过“外引内培”政策,在岗教师中,现有博士60人,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148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

3. 科研创新成绩凸显

学校先后搭建了以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以海绵城市研究院为代表的4个校级服务社会科研平台。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7项;发表SCI论文近80余篇,EI期刊论文20余篇,编写应用型教材40余部,获发明专利授权7项。

4. 学科建设出特色

学校紧紧抓住地方产业经济,设置了相应的特色本科专业,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140余个,深度进行产教融合,高质量培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先后建设校级特色专业10个,申报获批省级一流专业1个、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

5. 应用型人才培养见成效

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近年来,我校学生获国家级奖励共计27项,其中: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省部级奖励共计173项,其中:一等奖37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80项。我校学生研发冰壶堡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6项,在SCI、EI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学校考研率逐年提升,被985、211、双一流高校录取人数逐渐攀升,毕业生创业人数与日俱增,创业规模日渐扩大,就业留赣比例获得江西省教育厅经费奖励。

6. 产业对接有亮点

学校大批师生对接地方产业和文化,师生们深入县区、企业、乡村进行大量的创新创业活动。

(1)对接陶瓷产业。对接芦溪县电瓷产业、市区工业园工业陶瓷产业,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带领学生采用“产-学-研-教-赛”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材电瓷、三瑞科技、高强电瓷、顺鹏陶瓷、八六三实业等规模企业长期进行产教融合,共同开发高强、增韧、耐电、防爆、抗污等系列新型电瓷产品和工业陶瓷产品。在2020年江西省第三届高校成果对接会上展示了我校校企合作成果,获得省厅领导的高度赞誉,江西省教育厅发文通报肯定了我校产教融合成果。

(2)对接海绵产业。工程与管理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的教师带领学生团队长期与海绵集团、龙发实业、维新制漆、安源管道等海绵产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针对海绵城市设计、海绵城市施工、海绵工程材料等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制定行业标准2个,研发新产品2个,建设研究院1个,海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在2020年江西省第三届高校成果对接会上江西省教育频道采访并播出了我校海绵产业对接成果。

(3)对接机械矿山产业。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的教授、博士们长期与蓝翔重工、鑫通机械、慧成精仪、德博科技等企业长期进行合作,制定行业标准6项,萍乡学院获得全国“矿山机械行业标准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并获得科技部近400万元的科技攻关项目。

(4)对接地方文化产业。艺术学院的师生们在湘东区乡村振兴、赣西红色文化、萍乡春锣等方面进行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打造了萍乡0799艺术区,成为江西,乃至全国文化艺术创作者的集中地,同时丰富了湘东片区的人文内涵建设,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与此同时,艺术学院采用“作业-作品-产品-商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与时代包装、利通包装、华艺包装等企业进行合作,成功对接多届中国萍乡茶叶包装文化博览会,学生在全国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获得行业内的高度好评。

(5)对接咨政服务。商学院的教授、博士长期与市、县、区政府单位合作,成功完成萍乡市商务网点规划、莲花县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规划、芦溪县银河镇紫溪村精准扶贫等项目的研究,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智库。在商学院成立的萍乡市品牌研究中心,对推动萍乡品牌高质量发展有重要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步,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萍乡学院必将在转型之路上不断拓展办学渠道,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凝聚力量服务地方经济, 创新理念助推转型发展[N]. 江西日报, 2019-11-18(7).

[2] 张万方. 新时代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的职业性导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1): 36-39.

[3] 高勇. 高校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 2(13): 117-118.

[4] 蒋沅, 严玉为, 黄巧银.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 34(4): 112-117.

[5] 赵秀文, 王树芳, 卜凡. 基于核心能力的中职助产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 2021(46): 198-199.

[6] 孙建梅, 翟悦, 樊晓勇.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产学合作的物联网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 18(19): 281-282.

[7] 吴必善.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1, 4(4): 163-166.

[8] 阎卫东, 王素君, 吕文浩. 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分析和路径选择[J]. 现代教育管理, 2021(6): 44-50.

[9] 程永华. 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 35(3): 102-10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aking Pingx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SHI Huan-ping1, SONG Jie-gua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Pingxiang University; 2.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ingxiang University, Pingxiang Jiangxi 337000, China)

In order to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serv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re actively seeking reforms on the original school-running found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acti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ingxiang University, the transformation idea of “Constructing Idea First, Promoting with System, and Valuing Teachers” is put forward, which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chool to 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economy and societ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G642

A

2095-9249(2021)05-0001-05

2021-11-11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20YB259)

史焕平(1963—),男,江苏宜兴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校:吴侃民〕

猜你喜欢
萍乡应用型学院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萍乡开放大学:为推进“五区”建设贡献开大力量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我在萍乡过春节
Spring Festival in Pingxiang 我在萍乡过春节 Fawn Li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主持人在“走转改”中的主体意识及作用——以《乡音乡俗·萍乡》节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