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到节日:基于历法视角的九九重阳节文化流变

2021-11-28 05:58张晶晶
绿色科技 2021年21期
关键词:茱萸重阳节重阳

魏 娟,张晶晶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基础部,安徽 滁州 239000)

1 引言

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与发展和历法制度的演变息息相关。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纪日法是干支纪日,序数纪日产生以后逐渐通行,进而取代干支纪日,成为最主要的纪日方式。我国历法由干支纪日向序数纪日转变之前,重阳只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当序数纪日部分开始使用,重阳逐渐演变为节日。

重阳,是古人根据阴阳历法,以九月为阳月,九日为阳日,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曰重阳。九月九日作为四大重数节日,是干支纪数到序数纪日的一大转变,从原先与天干地支节日重点转移到月、日序数一致的节日。这便从传统的干支支配下解放出来了,使得九九重数成为固定的节日。

2 先秦农时周期的节气

《周易·易经》中云:“以阳爻为九。”先人以阴阳历法作为基础,将九月看成是阳月,九日看成阳日,阳日与阳月相联合,因此称之为重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重阳的说法便流传世间,在《楚辞·远游》中所提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此处的 “重阳”与现在对于该词的理解会有些不同,在该诗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天之意,而现在的理解为节日。以洪兴祖注《楚辞》中所说到的就是:“积阳为天, 天有九重,故曰重阳”[1]。

对于重阳节开始出现的最早时期可以追溯到秦时期,人们初步认识到重阳节这一说词,并且一些特别性质的习俗开始萌生。据此前《礼记·月令》中所提及 : “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2]。菊月是其阳历九月的别称,在重阳当天,因为人们有出门欣赏菊花的习惯,因此菊花节这一称呼就由此而来。在节日当天,大量的游人会一同观赏菊花所展示的美丽。

古时人们希望在秋季有好的收成,因此逐渐将重阳节作为其祭祀的活动。先秦秋季的养老节以及秋尝之祭最早将他们看为九月九日的关键点。根据《吕氏春秋·季秋纪》所谈及的内容得知:“(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3]。由上述的内容能够了解到,为了感谢天帝、祖先的恩赐,在秋季9月份已经开始出现祭祀的现象。

先秦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的纪日方式是干支纪日,天干纪日即是用天干地支的方式来记录日的次序方式,其中的“日”一律用干支表示,如:“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此时九月九日只是一个时间节点,并不是节日的标志。

3 汉代序数纪日的重数

两汉时期正是我国历法由干支纪日向序数纪日的嬗变时期,此时序数纪日开始部分开始使用,并逐渐流行,取代干支紀日,九月九日节日也是在此背景下形成[4]。“几月几日 + 干支日” 这种混合纪日方式是以上纪日方式变迁在民众时间观念中的直观反映,兹列举三例。

《西京杂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 杂黍米酿之,密封置室中,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5]。据上述相关的描述来看,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序数纪日的方式,从中 “九月九日”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两汉时期的民间活动中,在九月九日当天中所进行的佩茱萸、饮菊花酒等已经非常流行。据相关史书记载,茱萸有很重的气味,同时有许多功能,比如在驱虫、除湿气对于强健五脏等方面都表现出很棒的效果。古代迷信神鬼之说,茱萸就是人们非常崇尚的辟邪去污之物,在重阳节,几乎每个人都会将其挂在腰间以期辟邪,后人给其赋予一个新的名称,叫做 “茱萸会”,因此 “茱萸节”又叫重阳节。配茱萸,也就是将茱萸的茎、叶或籽用一块紫色的布囊将其包裹,戴在身上。人们对于茱萸叫法不一,有的人称为“越椒”而有些人称为“艾子”[6]。吴茱萸以及食茱萸共同构成了常绿小乔木,二者有其共有的作用,那就是可以作为药材使用,不过其药效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前者药效更强一些。吴茱萸树具有高大的尺寸,叶子非常宽大且厚。春季,其花朵一般呈现白色,而到了秋收季节,其果实的颜色展现为黑色,能够作为一种药材使用,具有温中、缓解疼痛等功效。与此同时,其对于霍乱具有一定的克制效果,根茎对于防止蚊虫的侵扰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在重阳节来临之前,往往伴有细雨的天气,由于缺少阳光照射,衣物没有及时晾晒,导致螨虫居多。恰好茱萸在重阳日收获结果,能够解决上述产生的一些问题,因此茱萸就成了重阳习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基于对“菊花酒”酿制方法的调查,翻阅《西京杂记》一书发现,该书所记载的是当时最为流行的方法,菊花遇到冷空气的侵袭依然保持盛放的姿态,并且发出一股扑鼻的香气,在重阳时,以菊花及其根茎和叶子加上黍米是酿酒的主要原材料,酿制时间大致约为一年,第二年的这个时候便可开封畅饮。饮用菊花酒以及将菊花作为食物的行为,在当时的人们中将其视作具有养生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东汉著名诗人崔寔在《四民月令》中云:“(九月),九日可采菊华,收枳实”。此书围绕东汉时期一个士大夫家族而展开描写,以1年的期限对该家族的田园经济生活进行了仔细的描写, 对于在重数日当天人们需要的做的事务进行描述。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定型

九月九日自先秦时期开始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终完善成型,在这段悠长的历史中,道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关系。对于一些当时邪祟的氛围,比如“延年益寿”“升天成仙”“驱邪避凶”以及九月九日“重阳节”等最早在三国时期的事迹中出现。对于《九日与钟繇书》一书进行研究发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7]。对于利用刚盛开的菊花进行酿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出现了。由于九九的发音酷似“久久”,寓意着着长长久久。对于《九日闲居》一诗 进行分析研究:“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酿酒)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此处对于“空服九华”,的解释就用刚盛开菊花叶掺入水中,无需其余操作步骤,其效果最佳。《风土记》曰: 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风土记》云: 无射绍候,上九考祥。注曰: 俗尚此九日也。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恶气也[8]。菊花酒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滋补肝肾,养肝明目等功效,古时酿菊花酒,都是头年酿次年饮。为此尚物局特意寻找了一种今日酿明日喝的菊花酒方子,这样就不用等一年了。白菊、枸杞、冰糖,加入高粱酒,密封10 d保存10 d可食用。

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续齐谐记》一书对于桓景躲避灾难的事情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9]。对于《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10]。将长寿和饮宴作为构成重阳节根基。

在当时,人们对于其说法不一,重阳也没有被明确指定为传统节日,直到南北朝时期,著有诗人梁朝庾肩吾在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回銮上苑中”的诗句中,“重阳节”已作为名词出现在诗歌里。

5 唐宋时期重阳习俗的繁荣

随着魏晋的战乱以及衰落,时局直到唐宋时期才有所改善。在众多的岁时节气中,重阳节占据着核心的位置,没有任何一个节气可以与之媲美。

在公元789年,贞元五年,唐德宗下达命令,将正月晦日之节废除,将二月初一、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分别定作为中和节、上巳节以及重阳节, “三令节”的说法就由此而来。在节日当天,所有的官员以及老百姓都可不必工作。在佳节期间,他们将青囊盛百谷果实作为美好的祝愿送给自己心爱之人。同时,唐德宗下令:“宜任文武百僚择地追赏为乐……从本年九月九日起给,永为定制”[10]。其中表明,将三节作为公共的休息日,而且期间朝中的人员在节日当中的开销也有朝廷进行报销,以此来体现对重阳节的关注和喜爱。在788 年,即贞元四年九月丙午,唐德宗再次下达命令: “比者卿士内外……委度支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常式”[11]。此后,三节对于以后各代朝廷打赏臣僚以及老百信是放松玩乐的重要节日。

吴重蔚与我们聊到最多的就是诚信,他反复强调,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的金字招牌。这就意味着,一定要将公司的实际状况、生产能力如实告知客户,不能虚报、谎报信息,同时还要为客户提供周全的方案。诚实的态度也为栢科富翔赢得了可贵的信任。“我们基本不用做广告来宣传自己,很多老客户会主动为公司介绍新客户。”据不完全统计,公司现有的客户中,80%以上都是通过这种口碑效应主动找来的。

在唐代,当时的人们喜欢在重阳节时登高,因此,许多诗篇中所描述的都是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在此类诗篇中,以《登高》最为出名;《九日登高》一文中也有所涉及登高的含义:“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12]。对于该诗撰写的主要内容是,正值重阳节当日,游子在外漂泊,出于对家乡的思念,攀至高出眺望远方,与朋友分别之时,设下酒宴送别朋友,酒酣之际,一同举杯,分外感伤,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重阳是踏秋赏菊的风雅日子,“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菊花作为秋季多姿多彩的一抹花色,在唐朝末期,《菊花》一诗十分出名,“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对于菊花的喜爱程度,到了两宋时期达到了最高峰,就如元稹在诗中所说“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全城文武百官以及老百姓都对菊花的由衷喜爱,景象空前壮观。

随着时间齿轮转到北宋,恰为九月,乃菊花空前开盛的时候,菊月的昵称就是对此时节最好的比喻,对于菊花的种类也不是单单一种,数量品类之多,大约达到80多种。在寒冬来临之前,趁花朵还未凋谢,人们会喊上自己的好伙伴一起欣赏菊花之美。根据《东京梦华录》多展开研究: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13]。

《梦粱录》所言:日月梭飞,转盼重九。盖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所表达的意思是一天孟嘉攀登龙山时意外其帽子摔落下山,陶渊明远离尘世而向往赏菊之生活。因为古代有茱萸能够辟邪之说,因此现在的人们喜欢把菊花以及茱萸泡在酒水中,已达辟邪之目的,而且菊花有保健入药之能,因此现代人把二者混合饮之,达到保健的目的。南宋的朝都坐落在临安城中,在朝中对于菊花的喜爱程度与唐朝相差不多,“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许多的饱有才华的人一起施展才华作赋,他们对菊花的描述更是惟妙惟肖。而洁身的陶渊明则更是表达出空有一身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悲叹之气。

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一首《醉花阴》是写给离别已久的丈夫,收到诗信的丈夫看到文章后内心百感交集,感动的同时也生出些许羡慕之意,随即发奋图强,不久之后他也做出一首《醉花阴》,并且把妻子的来信也包含其中,与自己的好友一同欣赏。丈夫向其好友抛出问题,问到其中的哪一句是最棒的,陆德夫将李清照写的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为文中之最。

6 明清至今的重阳文化新变

对于“花糕宴”最好的解释是在重阳之时,朝中所有的人员要聚在一块共同吃花糕,并且举行一些好玩的活动来给人们欣赏,朝中皇帝还会自己亲手将糕点分给众多大臣。明高启在诗中所说:“故园莫忆黄花酒,内府初尝赤枣糕。”其中枣糕也是花糕的一种。

在明朝,对于花糕的制作过程也有详细的记录。翻阅刘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发现: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糕肆准纸彩旗,曰花糕旗。父母家必迎女来食花糕[14]。

“花糕”在清代也是非常流行,据《清嘉录》所说“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重阳糕”。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所记载,关于重阳节习俗是很多的,其中赛菊花诗以及开螃蟹宴都是其主要的形式。在此次大赛中,有宝钗和湘云以及黛玉等人参加,最终黛玉获得第一名。对于宝玉特意给史湘云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是重阳有名的糕点。通过欣赏菊花、登高、欢宴、吃蟹,能够表明清代贵族之家的重阳风俗。

1989年我国定此日为敬老节,遂使重阳节有了双重意义。

7 结语

重阳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距今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古时候的“九月九”到“重阳”进行了延伸和发展。基于历法计数的变化,在序数纪日往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人们只是将重阳看成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因素;当序数纪日开始部分开始使用,重阳逐渐演变为节日。随着文化程度以及知识的沉淀累计,重阳文化内涵得以快速地发展进步,同时其文学字迹也很好地体现出民族的特色。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期盼人人长长久久!

猜你喜欢
茱萸重阳节重阳
写在重阳(外三首)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陪爷爷奶奶过重阳节
怀念一枝茱萸
重阳节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重阳节
漫话茱萸
重阳联韵
茱萸,请给我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