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元气论”美学思想探析

2021-11-28 02:21余沐阳
时代人物 2021年32期
关键词:王充精气元气

余沐阳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44)

王充生于东汉建立之初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是汉代有名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书,今仅存《论衡》这一著作。由于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矛盾尖锐,谶纬迷行盛行,再加上西汉末期自董仲舒开始神学化的儒学思想继续发展,多重政治社会因素的交织影响下,王充表现出极大的叛逆精神,在反叛神化儒学中彰显出道家思想特质,奉行无神论,主张元气自然论。王充自己也曾说,他的天道自然的思想“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也。”

“气”论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于“气”的认知最开始出于对世界的感知,这其中包含自然对人类的客观影响,以及人类心理与生理的主观认知,“气”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与世界的相互交感下逐渐形成的概念。老子作为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也是“气”这一哲学范畴的始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和合产生混沌的“气”,这种世界万物的本体及生命的组成便生成了“道”。所以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也就是“道”。万物都包含有“阴”“阳”这两种对立的方面,而在无形的“气”中相互统一。因此,老子认为的“气”,和“道”具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气”是道的外在显现,是作为道的具体物象而存在。

其次,《管子》四篇提出“精气说”,必然是对老子“气”的进一步发展。相比于老子所说的“气”为无定的自然,而《管子》表明“气”则是有定的自然。《内业》篇中有记载:“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他对“气”做了主体划分,认为人之于万物而言,归根结底是“气”与“精气”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他通过“精气”多与少的划分来解释人在社会中的认知、身份各方面的等级差异。管子在“气”的思想发展阶段,反映出这一时期人们对于世界万物与自身之间有了本质上的认识,且试图解释社会中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其为气也,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管子认为浩然之气体现着宏伟与刚强,需用正义去培养它而非邪恶去伤害它,这样便可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浩然之气,决定于仁义道德即内在精神的影响,以及内心长期的积累与沉淀形成的气质,相反,如自己的所作所为违背事物规律与内心的自我标准,那么浩然之气便逐渐衰落。因此,孟子的“气”重视个人道德伦理方面的修养与积淀,而养气的方法便是遵循“仁义之道”。

王充“元气论”主要思想

王充提出的“元气论“不再把”气“当成道的显现。王充提出“元气”一说,和老子、管子不无相同的是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但王充所论“元气”,将管子所论人体之精气的“气“更加具体,即人所禀受的元气厚薄多少,决定了人性善恶贤愚的不同。因此,从人的研究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属性逐步凸显并完善,所以到王充的“元气论”“气”这一理论得到进一步升华,且同时出现了道德因素的衡量。王充“元气论”理论观点的创新,笔者认为主要在他的“元气一元论”及“元气自然论”中。

“元气一元论”。王充的“气”论可以说是对前人思想的突破式超越。他取缔了“道”作为万物之本这一概念,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产生于气,又复归于气。“万物自生,皆禀元气。”天地之间万物在诞生之时,元气就自然而然的生成,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是由“元气”凝结而成,正如王充在《论衡·自然》中所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就像夫妻之气交合,婴儿就自然的产生一样。“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谈天篇》)“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矣。”所以,“元气”抽象地泛指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天地阴阳之气相合而生成万物,且有阴气、阳气,有形、无形之分。

那么,万物都由“元气”组成,人与其他事物的区别又在哪里呢?王充将之做了进一步的划分,“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论死篇》)又说:“夫倮虫三百六十,人为之长。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因此,人和万物虽然都禀生于”元气“,但因元气的薄厚精粗不同,人是受之于“精气”,即“元气”中最有智慧的那一部分。并且,王充认为人所含有的“精气”薄厚不同,决定了此人善恶贤愚的不同。他说:“禀气有泊厚,故性有善恶也。(《率性篇》)”

元气自然论。从王充对董仲舒的谶纬神学予以强烈批判的角度来看其“元气自然论”。董仲舒将“天”说成超自然的世界主宰,并赋予“天”以神秘的力量,并极力地歪曲元气、五行、阴阳,并将它们沦为“天”的表现工具,力图以神学来解释自然和人事。他将自然现象拟人化并给予道德的属性,认为人的一切活动和自然界的所有现象均受命于天,且都是“天”有意识和有目的的安排。而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从宇宙观的角度否定人格神“天”的存在,认为万物都是由物质性的“气”构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天地,含气之自然也;……天之行也,施气自然也,施气则物自生,非故施气以生物。”(《论衡·谈天》)王充认为元气充斥于自然之中,且天与地都含有元气,天施气也是无意识的行为。这样就以坚决的态度批判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并对谶纬神学予以否定。综上所述,王充“气”论其精髓已逐渐渗透美学范畴中,其思想观点对于魏晋时期美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王充“元气论”中的美学思想

“元气”理论在由哲学向美学领域转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也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为汉以后历朝历代的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代的文学艺术均产生悠远而深刻的影响。“元气”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既包括创作者的才气,又包括文学艺术所蕴含的生气,即一种深刻的生命精髓和意味。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这一命题在绘画史上影响极为重大。最早见于南朝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的序中提到绘画“六法”“气韵生动”居于榜首。叶郎先生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说道:“我们可以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

在“气韵生动”这一命题中,最重要的就是“气”。在魏晋以前,历代古人学者都谈论过“气”:“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天地者有内,故万物生焉。(《达庄论》)又如嵇康说:“夫元气陶砾,众生禀焉。(《明胆论》)气逐渐发展发展为美学中一重要命题,并贯穿始终。例如,曹丕以王充“元气论”为基础,在文学中发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的气,是指艺术家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又比如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而“气韵生动”的“韵”字,本身指音韵、声韵。在魏晋南北朝时“韵”由简单地指音韵、韵律转为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情,成为了超越了外在形相的内在审美形象。这样,通过画家对绘画笔法的实践和对理论的研究,“韵”字的含义得到了扩展,即是表达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张力。后来谢赫将其运用在绘画中,用来强调人物画的对象具有风姿神貌。“气”又是“韵”的本体和生命,没有“气”,便没有“韵”。因此,艺术作品的生动与否,取决于有没有“气韵”“有气韵,则有生动矣。”

从老子的“道气观”到王充的“元气论”,是生理方面向心理领域的转变,是混沌之气与精华元气的区分,是面对自然从被动到主动的进步。王充的“元气”从万物之本原这一理论出发,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学家很自然地将“气”作为各种美学范畴的依据,并逐渐将气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之中,为之后文艺创作中“气”的理论运用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气”论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与精髓,是生而为中国人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以及中国传统美学风貌具有极大影响。

猜你喜欢
王充精气元气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新年开局,元气出发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弟子规·出则悌(七)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王充拜师
王充路
王充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