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 王洪武 董明振 杨锦惠
摘要:本文基于中医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提出先天精气在中医组织器官功能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合再生医学的干细胞理论,认为先天之精的濡养激发是组织器官功能修复的关键;阴阳自和、五行生克是中医脏腑组织功能再生调控的理论基础。并认为中医药在防止脏腑组织功能损伤、促进组织再生修复、防止组织异常再生等有独特优势。因此,从中医传统思维入手,可能成为中医再生医学理论的创新点与突破口。
关键词:精气;阴阳五行;中医再生医学;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7.002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8)07-0005-03
Abstract: Based on essence,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in basic TCM philosophy,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at congenital q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eneration of tissues and organs in TCM.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stem cell theory of congenital essence of nutrition is the key to stimulate repair of tissue and organ function regeneration; Yin-yang harmony and generation and restriction among five elements ar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nctional regeneration regulation of zangfu organs in TCM. It is considered that TCM has unique advantages in preventing functional damage of zangfu organs, promoting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preventing abnormal tissue regeneration. Proceeding from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TCM, it may become an innovation and breakthrough for TCM regenerative medicine theory.
Keywords: essence; yin yang and five elements; TCM regenerative medicine; stem cells
再生醫学(regenerative medicine)是研究组织或器官受损后修复和再生的一门学科。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和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再生医学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中医再生医学属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基于中医药学和再生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医药调控人体组织或器官功能再生的方法与机制的一门学科[1]。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中医药的复杂性、系统性调节作用去维护和调控机体的自然再生愈合能力,从而达到修复和重建组织器官功能目的。中医再生研究关注如何利用中医药调控机体的正常功能再生修复,以及对机体异常增生性病变的中医药治疗。中医再生医学理论离不开中医传统思维的引导,兹就精气学说及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再生医学中的指导意义进行简述,以期对中医再生医学的丰富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精气体现中医再生的核心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世界的本源认识有“精学说”“气学说”,随着对概念的抽象,至汉代转化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自然界物质的本源。《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有“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元气是宇宙始基,也是世界万物的源起和归宿。这种精气为万物之源、生命之本的思想也体现在人体生命的生长壮老过程中。
1.1 人体之精是生命产生之源
中医学认为,两精相合(父精母血)是人体生命产生及发展的本源。《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生之本也。”《灵枢·决气》有“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说明精是人体发生发育、再生修复和维持生命的根本,而先天精气禀受于父母,靠后天水谷之精不断滋养,由肾脏藏而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肾精所化肾气(元气)推动激发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功能。
1.2 人体之精是生命活力之源
“精化气”,人体之气则由人体之精转化,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体现了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的功能。并不断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并产生各种机能活动,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因此,生命的物质基础精、气,处于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而在疾病的过程中,正气具有驱邪外出、自我修复受损机体、恢复正常功能、体现自我再生的功能。
脏腑组织的功能(气)源于精的转归化生,张介宾在强调命门作为元气之根、精气化生之源时强调“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即体现了肾精(包含具有再生修复能力的精微物质,相当于“干细胞”)有促进生长发育、繁衍生殖、再生修复和延缓衰老等重要作用。年少时随年龄增长而盛,中年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肾精渐趋耗竭,则生命走向终结。
1.3 先天之精是干细胞分化之源
干细胞所具有的多种特性,使再生各种损伤组织器官成为可能。而干细胞研究和中医精理论有密切相关性。据发生学可将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来源于胚胎内细胞群,类似于贮藏于肾的“先天之精”,成体干细胞存在于已经分化组织(如肝脏、脑、骨髓等)中的未分化细胞,类似于在其他脏腑中贮藏的先天之精,通过肾精肾气的激发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这一点也可从中药参与诱导多能干细胞得到验证[2]。中医药有促使干细胞动员、增殖、分化的作用,当前中药治法参与相应干细胞类型有明显规律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以补肾填精与活血化瘀、胚胎干细胞则以补肾填精为主[3]。说明肾精对激发人体干细胞转化、组织功能再生有重要的作用。故中医学非常强调遗传因素,先天禀赋强者,后天再生修复能力亦强,人体患病后组织功能恢复及受损组织器官修复都依赖于肾精的充足。
2 阴阳自和体现再生的平衡
现代研究认为,再生的过程是由机体中高度保守的多信号转导系统,通过接受细胞外信号,将其传导入细胞,激活细胞复制和分化的信号受体和传导分子,调整基因表达,实现新细胞分裂、重排和已有细胞重新分化,构成新结构的形成,从而修复受损脏腑组织的功能和形态[4]。就阴阳变化而言,人体内阴阳双方有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阴阳自和体现了人体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病理状态下的恢复平衡的能力。因此,人体再生功能修复也是阴阳自和的功能体现。
2.1 阴阳自和是再生的内在机制
阴阳自和是其本性,阴阳双方自动向和谐、平衡状态发展和运动,是维持人体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生理状态下阴阳自动协调是人体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维持协调平衡的内在因素。在疾病损伤过程中,人体阴阳也会自动协调促使疾病向愈和机体健康恢复。阴阳自和是阴阳深层次运动规律,可以揭示人体疾病自愈及再生修复的内在变化机制。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治当发汗、吐下而用太过,出现损伤津血,机能不衰,阴阳可自和,疾病自愈。一方面,自和是阴阳的本性,因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体现了“气分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思想,强调了阴阳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阴阳作为“对立”的两方面首先是统一的,因此“自和”是阴阳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阴阳的互藏、交感,以及互根互用、消长是自和的内在机制。人体作为自组织系统的典型代表,阴阳自和是中医学关于人身自组织的理论。人体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通过生理病理过程的再生,使机体保持阴阳自和的状态。因此无论致病因素或治疗因素,都通过人体的自组织过程表现为发病、不发病、有效、无效。中医药治疗就是调整阴阳达到平衡,祛邪或扶正,促进体内阴阳向自和的方向发展,使人体内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机体功能、形态自然得到修复。
2.2 阴阳自和体现再生的枢机
再生过程受人体信号系统的精密调控,各类分化细胞不仅需要维持正确相对量,还须维持正确的相对位置。在生理情况下,有些细胞和组织不断老化、凋亡,由新生的同种细胞和组织不断补充,始终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完整和稳定,此即生理性再生。体现了自组织系统内部的自动性,人体组织、细胞自主进行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是阴平阳秘过程中的阴阳自和。
在疾病状态下,人体阴阳自和平衡被打破,属阴阳失调,但阴阳自和的过程及能力还存在,此时需要顺阴阳自和之势,诊察不能自和的病情,顺其自和之势而用。在病理状态下,细胞和组织坏死或缺损后,如果损伤程度较轻,损伤的细胞又有较强再生能力,则可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增生、分化,完全恢复原有结构与功能,称为病理性再生。通过对阴阳自和能力和过程调整,维持再生系统的多次再生循环,治病愈病归根到底是依据阴阳自和而奏效,自和也是对再生过程的调节,即细胞凋亡和有限增殖的终止,使再生系统能维持多次再生循环。
阴阳学说包含互根互用、对立制约、交感互藏、消长平衡、阴阳自和。因互藏可相互为用,以对方存在为自己存在基础,故能相互感应;但双方属性则又对立制约,相互消长,存在正常范围内的动态平衡,处于一种平和(自和)状态,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 五行生克与再生
在中医再生医学理论的应用中,强调中医对再生功能的促进及对异常再生状态的调整。五行理论蕴含的生克制化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医再生的临床应用。
3.1 五行相生与再生
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含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之意;相克,含有互相制约、克制和抑制之意。五行相生相克是金、木、水、火、土5种不同属性物质正常状态下不断运动及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乘侮则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发生过强的克制,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相侮则是发生与五行相克次序反方向的克制现象,从而形成五行间相克关系的异常。两者可同时发生。如木过强时,既可乘土,又可侮金;金虚时,既可受到木的反侮,亦可受到火乘,即《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中医学五行学说的母子关系或相生规律,直接体现了脏腑再生真谛。《本草备要》言:“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以“补不足,损有余”。在“不及”或“太过”情况下出现五行相生变化与生克制化,以适宜再生损伤的脏腑结构与功能,并避免引起“虚虚实实”,亦是再生医学的目标。
如炙甘草汤治疗肺痿即体现肺金再生的功效。肺痿乃肺金受损,方中甘草甘温益气补中为君,人参、大枣补气益胃、健脾运胃,补土生金,土为金之母,取“虚则补其母”之义;重用生地黄滋补肾阴,水能润金,水为金之子,取“子能令母实”之义,《神农本草经》载生地黄主“伤中,逐血痹”,为辅弼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臣药;因五臟六腑皆受肾(水)之阴润养,痿证乃“五脏内热”津液枯涸,五华失养所致,阿胶补心血,麦冬润肺胃之阴,麻仁润大肠金,补心血、养心阴,以充养血脉;桂枝、生姜温通心阳,畅利心脉,以防补水太过。全方以养血滋阴为主,畅旺内荣之血,通调卫外之气。
3.2 五行制化与再生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结合,以维持五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中医对再生的调节,既有五行相生的调节,又有相互制约情况下再生的调节。如鲍相璈《验方新编·小儿科杂治》载:“小儿初生,周身赤肉无皮,如怀胎在楼上居住,未受地气者,将儿安于泥地上卧一宿,即长皮矣。又方:早稻米磨粉,干扑之,候生皮乃止。”《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该案例乃孕妇不得地气,脾土不足,肺金不生,肺合皮毛,则皮毛不生。取类比象,以五行相生,接地气以养脾气,扑米粉以养胃气,为“培土生金”之意,金旺则皮自生。
又如肝木实、肺金虚导致木火刑金而见咳嗽者,《难经》载有“泻南补北”法治“东方实西方虚”原则,其理乃火克金,故补金之子水制约火旺,火气衰则木实之证可得使虚。用补水泻火,火退木气削,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土不受克而生金;益肾水则充实肺金,西方不虚,肝肺功能恢复正常,则咳嗽自止。总之,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在脏腑组织再生中可得到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中医传统思维将成为中医药调控脏腑组织再生的突破口,对其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会取得显著进展。
参考文献:
[1] 李瀚旻.中医再生医学概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5(8):2309-2312.
[2] 姚魁武,王阶,张良登.干细胞在心脏再生医学中的作用及中医药研究策略[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19):3581-3585.
[3] 张良登,姚魁武,王阶.中医药参与干细胞研究相关文献的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49):49-52.
[4] 齐莉萍.再生研究与再生医学[J].生命的化学,2003,23(3):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