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佳
(河池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历经约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现已进入繁荣发展阶段,产生了诸多经过艺术家演奏实践与欣赏主体鉴赏考验的作品。近几年,有关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引发了学术界与钢琴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而钢琴作为外来乐器,其诞生于欧洲,既适应欧洲音乐作品音译需求,也适应具备欧洲血统的欣赏主体的审美需要。在速度、节奏与节拍等层面,我国传统音乐所具备的死曲活奏以及拍无定值的演奏理念,与欧洲传统音乐所秉持的刻板、严谨的演奏理念具有明显差异。在和声、调式与音节等层面,我国传统音乐普遍采用五声调式,单声音乐思维处在支配地位,且和声构成原则主要以非三度叠置作为主要特征。诚然,以钢琴进行中国音乐艺术作品演奏,势必会在演奏理念及演奏技术等层面生成诸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合理与科学地解决相应问题,有利于我国钢琴作品更高质量与更高效率的诠释,也有利于更多演奏人员明确中国钢琴作品内涵、演奏理念及技术特点,这亦是我国钢琴专业演奏者、教育工作者及专业学生应认真钻研的课题。
钢琴乐器最早是在明朝时期传入到我国,且史书文献中也对其有所记载,即“七十二弦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之后,全球诸多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与思想也逐渐传到我国。并在上海等我国沿海城市,展开了最早的钢琴教育活动,在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后,广州、北京与上海等城市也逐步建立了钢琴厂,由此真正打开了钢琴艺术于中国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在民国时期,我国教育领域将钢琴演奏置于专业课程地位,且受到了诸多有识之士关注和重视,也在学校内部增加了钢琴演奏教学课程。此时,教授钢琴演奏和知识的教师普遍以外国人居多,其教授的音乐曲目也普遍是西方国家古典主义领域的钢琴作品。而在1915年,由我国知名作曲家赵元任所创作的《和平进行曲》,受到广泛关注,引领了未来诸多蕴藏我国民族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钢琴作品创作,而此曲目亦是现阶段能够考察得最早的本土钢琴作品。伴随新中国正式成立,我国钢琴作品在创作方面逐渐追求具有积极奋进特点的音乐,作曲家们也通过艺术创作,探究出具有民族本土鲜明特点的演奏理念,并在演奏技巧层面生成了民族乐器模拟技术,在作品当中合理渗透本土文化内涵,如《兰花花》以及《第一新疆舞曲》等,均是具有极强代表性的钢琴作品。
对于钢琴作品的演奏理念加以解读,一方面,应基于演奏视角认知与分析钢琴作品。演奏视角具体涵盖两个层面:首先,钢琴作品基本内涵。一般来说,钢琴作品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有映射创作者精神面貌与内心世界的,有呈现爱国主义思想的,亦有歌颂祖国发展的,更有部分对于民族特色展开描述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均具备差异化的思想及情感展现,使得我国钢琴作品创作和演奏内涵愈发多元化,在实际演奏过程当中,我国钢琴作品的演奏数量亦随之不断增加。其次,我国钢琴作品具有诸多种类,具体包括四大类:其一,具有抒情韵味且优美婉转的艺术作品,包括《二泉映月》与《摇篮曲》等,在通过钢琴乐器演奏后,此类作品可被演奏人员赋予深刻的艺术情感与思想;其二,情绪激昂且蕴含英雄气概的钢琴作品,如在演奏《保卫黄河》时,会为听众带来振聋发聩与慷慨激昂之感[1]。其三,具有活泼欢快特点的舞曲,包括《汉舞三首》以及《新疆舞曲》等,这些均是极具代表意义的钢琴演奏作品。其四,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音乐作品,如《东方红》。
线条感和立体感作为我国钢琴作品演奏理念的主要构成部分,基于实际内容展开分析,在立体感方面相对突出的便是《涛声》,具体是利用多种声音来表达“涛声”。在演奏实践中,演奏者以右手弹奏六连音型段落,以此来表达作品意境,同时以左手弹奏作品旋律,呈现峥嵘海礁的声音和情境,从而创设波澜壮阔与气势宏伟的艺术氛围。另外,在演奏《二泉映月》作品时,演奏家最大程度发挥钢琴音域广阔、和声丰富与多声部交织的演奏特点,促使演奏作品产生独特特色。同时,在钢琴作品演奏过程中,亦要注重线条感的呈现。由于我国传统乐器具体演奏过程中所生成的音色相对特殊,具有较强线条感,而钢琴具有多种音色,亦可表达出传统乐器所具备的线条感。比如,在演奏《绣金匾》这一作品时,钢琴演奏者利用触键有效模拟扬琴的作品演奏形式,充分表现散打奏法、分裂八度与同音反复等音色,同时旋律表达已具有欢快热闹的特点,令人沉浸在艺术氛围中。
钢琴演奏理念可把民族乐器演奏所具有的即兴性特点进行有效表现,具体是指在演奏实践过程当中,钢琴演奏者能够按照现场不同状况对于旋律进行删减或添加,让演奏作品可以更契合当下场景。因此,在钢琴作品演奏时,钢琴演奏者亦会把握作品的即兴演奏特征,让钢琴与传统乐器产生同样强大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与此同时,在我国钢琴作品具体演奏当中,演奏者的触键力度以及节奏亦要随着情境的改变而变化[2]。另外,钢琴演奏者亦会受到自身情感与周边环境的综合影响,因此在作品演奏过程当中,要恰当把握演奏技巧,对于演奏力度与节奏实施及时且适当的调节,真正呈现出我国钢琴作品在演奏中的艺术感染力及表现力。
留白艺术作为中国艺术形式的主要构成部分,其之所以可传承至今,必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比如,在中国水墨画创作中,寥寥数笔便可描画一幅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所有观众均可基于个体实践经验展开想象。所以,在中国艺术作品中,事实上是观众与创作者共同完成的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而钢琴作品亦不例外,钢琴创作中的留白艺术,在较大限度上升华了作品的艺术魅力。钢琴演奏者完全可以发挥个体想象力及创造力,为受众群体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演奏《夕阳箫鼓》作品过程中,钢琴演奏者便可利用触键的速度变化来调节作品的整体艺术张力,让整首曲目产生特殊的艺术美感,为听众带来意味深远的体验。在钢琴演奏作品中做出留白处理,能够让中国钢琴作品抒情特点更好地体现出来,使听众产生愉快、美好的艺术体验。
我国钢琴作品实际演奏中,需要有效把握多样性元素有机融合的技术特征,具体利用与传统音乐演奏技术特征的融合,实现现代化音乐作品创作和传统音乐有机结合的根本目的。以《兰花花》为例,该部作品的演奏有着较强的自由性特点,且整体架构鲜明,旋律也呈现出多变起伏的特点。而在整部作品中的高潮段落,为实现紧张气氛的构建,演奏者运用了特殊的节奏交替技法,真正呈现了我国钢琴作品多样性元素结合与活泼自由的技术特点[3]。除此之外,我国钢琴作品所具备的技术特点还体现在和声、五声调式与复调的关联方面,钢琴在作品演奏过程中,有着先天的舒适感及适应性。但是,在我国钢琴作品当中,多数均以五声调式技术为基准,四度五度则由复调、和声与作曲技法创作原则共同构成。因此,在钢琴作品演奏时,为促进作品整体演奏的流畅性,必须呈现出我国钢琴作品在五声调式、和声与复调的关联,掌握其中具体技术特点,唯有如此才能把我国钢琴作品所具有的技术特征进行全方位展现。
在钢琴作品聆听和鉴赏过程中,主要是感受其声音中所体现出的多样性特色。我国音乐艺术已经具有千余年发展历史,并创造了诸多乐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表达情感、情绪的音色。我国钢琴作品中,具有诸多的音色技巧模仿应用,其主要是借助运用特殊的触键技巧,模仿相对真实的民族乐器音色,从而反映作品对应的环境氛围或景观,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与鲜明的演奏特色[4]。而这一特点,主要是以我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的延伸为基础。因为我国传统乐器对于各类声音和音色有着较强模仿性,比如,通过竹笛可演奏鸟鸣的音色,运用古筝能够模拟海浪的声音,使用琵琶能够模拟风雨声音。所以,在我国钢琴演奏作品中,相关演奏人员通过会借助这些模拟性的技术特点,演奏出独具中国特色和特点的音乐艺术作品。
我国钢琴演奏作品中,存在诸多民歌,而民歌作品的创作素材普遍源自劳动人民现实生活当中,不论何时何地,社会大众均可通过民歌深刻感受各地人文历史与风土人情。因此,在我国多数钢琴演奏作品中,均以民歌作品作为素材,同时合理呈现民歌作品中的整体布局技术特点,如《旱天雷》与《卖杂货》等。这些民歌作品均与社会大众现实生活密切相连,并且具备较强生命力,创作者在具体创作中普遍以整体性反映情感和思想为主线,钢琴演奏作品亦是以民歌作品为基础进行创作与改编,因而在实践演奏中,演奏人员不但要重点考虑作品各个片段,而且还要充分考量作品的整体布局。
综上所述,我国钢琴作品作为西方乐器与本土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其中不仅包含我国音乐艺术鲜明的特点及特色,呈现出中国乐曲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与美感,而且也结合西方器乐的具体表现,二者达到了完美契合。在我国钢琴作品具体演奏中,需要明确演奏理念,掌握演奏技术特点,充分呈现我国钢琴作品特殊的文化特点,让我国钢琴作品可以获得更多人热爱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