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芙容 张慧茹 张 燕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退伍大学生作为退役军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重返校园后,由于环境的变化、文化结构的断层、管理方式的差异等原因,在校园融入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扰。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范式,为解决退伍大学生校园融入困难提供思路,为健全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提供参考。
优势视角理论是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力量和资源,并具有在困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基于优势视角理论,笔者发现、甄别和利用退伍大学生自身优势和资源,引导其进行增能,鼓励其接受挑战,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将自身优势与校园生活有效结合,实现角色转换。
社会支持系统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国家、政府、社会团体提供的制度性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包括亲属、同伴等提供的非制度性支持。退伍大学生的正式支持系统是指国家、学校等为帮助其尽快融入校园生活而提供的一系列主题活动。非正式支持系统是指退伍大学生的同学、朋友、亲属等提供的物质、精神和情感支持。
行动研究起源于美国,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勒温提出。他指出研究课题要来自于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完成,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动为目的。[1]行动研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步骤。本研究围绕退伍大学生在校园融入过程中的需求,通过“需求评估,制定方案,开展活动,评估效果以及总结与反思”五个环节的小组服务,完成行动研究。
笔者在行动研究周期内,经过对退伍大学生的结构式观察和焦点访谈,发现:退伍大学生在校园融入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身心状态欠佳。从生理层面来看,部分退伍大学生在离开军队严格的体能训练和规律的生活作息之后,身体素质变差,并且在部队中养成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无意识的条件反射行为,比如最基本的日常作息和相关专业培训等。[2]从心理层面来看,他们在退伍返校后面对不太熟悉的环境,容易产生孤独感和心理落差。
2.角色转换困难。首先,从紧张高效的军队到相对自由的校园,生活环境与管理方式的较大变化,导致退伍大学生回校后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其次,从军人到学生的角色转换中,由于两者生活状态与价值观的差异,易导致退伍大学生的角色期待落空。最后,退伍回校后,他们进入低其两届的班级复学,也易产生角色落差,造成角色转换不良的状况。
3.学业适应困难。首先,两年专业知识学习的断层,造成退伍大学生缺乏学习信心以及继续学习的困难。其次,由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变化和转专业的需求,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导致退伍大学生学习压力增大。这些都是造成退伍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上无所适从的原因。
4.人际交往困难。回归校园,退伍大学生重构人际关系网络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朋友关系冷淡,长久的军队生活使他们与朋友缺乏共同的话题,也不知如何交往;同学关系疏离,价值观念的分歧、年龄的偏大使他们与同学之间出现代沟,缺乏集体归属感;师生关系陌生,作为退伍军人,独立意识和抗压能力较强,面对困难倾向于自己解决,较少与老师交流。
针对退伍大学生在校园融入上面临的主要问题,笔者以优势视角、社会支持为指导,围绕身心状态、角色转换、学业适应和人际关系四个维度,设计了针对性的介入策略。小组以5名退伍大学生为对象,共计活动5次。通过历次小组活动,笔者期望小组成员能够解决校园融入问题,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状态融入校园生活,并能够互帮互助,互为资源。
1.第一次小组活动:你好,朋友。本次活动旨在帮助组员互相了解,探索小组目标与规范,创造一个可信赖的环境。活动中,带领者先通过“破冰游戏”帮助组员互相认识,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然后,带领者引导组员制定小组契约,培养规范意识。最后,通过心愿卡片为小组目标奠定基础。此次小组活动,组员在带领者的引导下,能够有序完成小组活动,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第二次小组活动:认识自我。本次活动旨在帮助组员缓解角色冲突,强化校园认知,实现角色转换。此次活动先通过角色扮演,引导组员认识到校园融入过程中的冲突,再通过绘制自我军旅生涯成长线,分享军队生活中获得的收获。活动中,带领者适时给予组员鼓励,帮助组员将自身优势与校园生活有效结合。
3.第三次小组活动:朋辈互助。本次活动旨在帮助组员转变学习认识,提高学习技能,增强学习动力。此次活动先通过“勇往直前”锻炼组员之间的协作能力,缓解紧张的气氛,营造安全、信任的氛围。接着,通过带领者的引导,组员表达出退伍复学后,学习上出现困境的原因。最后,在带领者的鼓励与建议下,组员们群策群力,分享学习技巧,交流学习方法,并制定了学习目标。
4.第四次小组活动:你来我往。本次活动旨在帮助组员学习沟通技巧,提高情绪管理能力,改善人际交往。首先,通过情景模拟,以带领者预先设计的矛盾主题,分别模拟日常生活中退伍大学生与同学、朋友和老师的交往状态,其他组员作为旁观者仔细观察扮演者的反应状况,以此总结自己日常生活中出现沟通不畅的表现和原因。然后,带领者带领组员共同学习了“尊重、倾听、同理心”等沟通技巧。最后,组员运用已学的沟通技巧,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互动,以换位思考增进理解,共同探索有效的沟通模式。
5.第五次小组活动:展望未来。小组即将结束,此次活动中,带领者扮演组织者和使能者的角色。首先通过“海盗船长”检验所学的沟通技巧,增强组员的团结协作能力。接着,带领者引导组员回顾整个小组活动内容,并分享感受。最后,带领者处理离别情绪,肯定组员已作出的改变,鼓励组员继续互帮互助,互为资源。
评估是检验小组活动效果、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重要手段。本次小组活动中,将质性的研究方法与定量的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通过前测和后测,观察组员前后的变化情况、服务目标的达成情况;小组结束后,通过回访,邀请组员填写《小组满意度评估表》,了解组员的活动感受、服务评价和改善建议等。
通过前测和后测得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关于校园融入中角色转换、身心状态、学业适应和人际关系四个方面相关问题的自评,5位组员的自我评价都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组员们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有了明显增强,具体表现在:小组内部已经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大家彼此之间能够互帮互助。其中有3位组员明确表示,“通过小组活动,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更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沟通技巧,感到非常开心”。
关于组员对小组活动内容的服务评价,70%的组员非常满意,30%的组员比较满意;对小组工作员的服务评价,90%的组员非常满意。根据评估结果发现,本次研究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随着小组活动的不断推进,组员能够逐渐放下包袱,明确自我角色定位,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掌握沟通技巧,增强学习动力,树立发展目标,高质量地融入校园生活。
通过对行动研究过程的反思,虽然本次研究行动过程中存在不足,但研究的成果是有效的,也为高校健全退伍回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提供了思路。具体来说,促进退伍回校大学生实现角色转换,高质量融入校园生活,高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针对退伍大学生复学后出现的心理困扰、发展困惑等问题,各学院辅导员要与他们深入沟通交流,针对其个性特点、心理状态与现实困境,做到因材施教、精准疏导。[3]除此之外,学院导师要提供就业指导,帮助退伍大学生明确职业发展规划。
(二)针对退伍大学生复学后出现的角色转换方面的问题,武装部可以引领他们参与到学校国防教育、征兵宣传、军训等各个工作环节中,促进其转变角色认知,增强归属感和获得感。
(三)针对退伍大学生复学后在学业方面出现的问题,学工部可以建立学业导师制度,为退伍生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作为学业指导老师。[4]其次,也可以为他们搭建学习帮扶平台或设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与互相帮助,解决学习问题,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自信。
(四)针对退伍大学生复学后在人际关系方面出现的问题,校团委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班级或社团管理中去,引领其做好班级建设的帮手和社团管理的助手,从而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
总之,退伍大学生作为退伍军人中的特殊群体,在校园融入过程中需要思想引导、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各高校团委、武装部、学工部等部门应该更多关注、关怀她们,协同联动,发挥合力。针对他们的个性需求,提供精准靶向服务,共同助力其全面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