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老年人生活适应探究

2021-11-28 01:20
山西青年 2021年19期
关键词:晚年生活养老老年人

李 超

(宁夏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一、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流动性大、社会养老福利体系尚不健全、国家“未富先老”等因素,造成了诸如空巢老人、晚年孤独、移居适应问题等[1],对此,我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群体的晚年生活适应问题,更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本文以社会工作视角下社区照顾模式入手,探讨对那些有需要的老年人,通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社会服务系统、以及社会支持网络对其给予援助性的服务与支持,能够让这些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

二、老年人的生活适应

适应是指个体对于环境的、状态的应对反应是适合的。那么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适应则是侧重对其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环境的要素分析,以观察研究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一)生理方面的适应。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长生理机能方面的衰退非常明显,表现在活动能力下降、疾病显现、睡眠质量不高、注重养生、缺乏锻炼等方面。在生理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基本能够接受改变的现实,但最为困扰老年人的还是睡眠质量问题。睡眠质量高,则精神活力好,情绪、食欲等都不错,若睡眠质量不高首先会引起各项慢性疾病,并对日常生活各项活动缺乏兴趣。

(二)心理适应。主要表现为从原环境迁移到新环境而产生的适应问题,专业上叫作“迁移压力症候群”。他们离开了原有的、熟悉的、可掌握的环境,淡化了与原有亲人朋友之间的联系,在新的环境下需要适应新的人群和规则。在当前社会,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情感孤独的适应问题。很多老年人在60岁左右就已退休,精神、活力还很不错,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在如今显现出的特点是家庭成员少,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生活,且存在晚婚晚育的普遍现象,所以退休后的老年人在情感上、精神上会有孤独感。总的来说,如何在心理层面适应退休后的生活,需要根据不同老年人的个人性格决定。

(三)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方面主要是与朋友邻里之间是否和谐,是否适应退休后的生活,或者在家庭中带孙子或孙女的适应状态,都可以体现老人在晚年生活的社会适应方面应对程度。大部分老人对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还是感到满意的,毕竟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与环境之间有着特别的默契和良好的融入感。并且近年来逐步兴起的“候鸟式养老”,都体现出老年人对社会适应情况较为良好[2]。

三、老年人生活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退休后角色转变的适应。在退休或脱离原有生活方式后,一时难以适应,会造成一定的生活障碍。或者原来是务农的老年人,在搬离原有生活环境、改变原来的劳作节奏后,在新环境中失去了多年的生活习惯。这些方面会对这部分老年群体的心理和精神方面造成一定影响,需要有新的角色定位和新的生活方式来填补。

(二)经济状况的影响。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晚年生活有着直接的影响,现在老年人普遍会有退休金或养老金,只是多与少的问题。城市中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还是少数。大部分城市老年人的整体经济状况不会对其晚年生活适应有太大的阻碍。在农村地区老年人的经济状况相对差一些,在生活品质上或者生活适应上存在一定的短板[3]。

(三)亲人照顾方面包括了夫妻之间的相互照顾以及儿女的家庭照顾。大部分老年夫妻相互照顾是最为普遍的居家养老模式,但也有少部分丧偶老人是独居生活的,这就存在较大的养老隐患。另外,有少部分儿女与老年父母是同住的。这也表现在核心家庭规模的扩大或者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在增长。同时,很多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留下年老的父母在农村老家,这种现象较普遍,这些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或留守老人。他们的生活适应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他们身处农村环境中,经济条件有限,二是农村地区社会福利差,医疗条件不够健全,对老人生活保障不足。由此可见,在亲人照顾方面,老年人的晚年适应不够顺利,会对他们的晚年生活造成一定障碍。

(四)身心健康状况不良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适应。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尤其是“三高”、心脏病、男性的泌尿系统问题以及睡眠质量等问题,都是严重困扰老年群体的重要问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一方面是锻炼和饮食方面的因素使然,另一方面是心理作用。很多时候心理作用对老人的身体健康产生的影响程度更大。人的思想意志的复杂性很难言明和量化,内在驱动作用会影响到日常生活以及行为的方方面面,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老年阶段的各种问题,才会有更好的生活体验。

(五)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支持程度也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因素。此处的社会保障是指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以及退休金、养老金收入等。大部分老年人参加了职工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有退休金收入的老人占绝大部分比例,有养老保险的老人比例略低一些,购买商业保险的相对较少。从这几点来看,大部分老人的社会保障状况还是不错的,在老年阶段有着基本的社会保障支持,这也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福利。养老院、福利院、疗养院、康养结合等机构养老新业态在当今已成为热门。很多地方出现了“一床难求”的局面,一方面说明了养老产业的蓬勃发展,是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途径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更加宽容,人们对机构养老也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认为将老年人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再加上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等新福利形式,也为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基于家庭养老传统形式的延续,家庭内部自然也会给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

(六)社会支持网络包括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包括经济方面的支援、信息的提供和家务方面的帮助等。在情感性支持方面(包括了情感、接纳、信任,尤其是子女或亲友所提供的情感性支持),作为儿女对老人的支持显得不足。很多年轻人迫于生计或职业追求,疏于对老人的照顾和情感方面的联络,对老人在精神方面的支持不够到位。

(七)网络通信方式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对其使用的熟练程度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适应的重要因素。手机、网络等现代化通信手段对老年人的生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老年人与子女、家人和朋友等利用手机联络、视频通话等形式,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建立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联系,这对老年人来说是很宝贵的生活体验。另外,一些老年人利用手机软件等学习、了解资讯、休闲娱乐,这对老年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四、总结与讨论

结合以上因素综合来看,老年人的身心状况、社会支持存在不足,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适应的因素。最后,结合社区照顾模式,对老年人晚年生活适应状况做以下探讨:

(一)处理好家庭养老和社区照顾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照顾为辅的方式,这更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方面的适应。毕竟家庭照顾是最重要的方式,社区照顾只是作为家庭照顾不足的一种补充。需要指出的是,在前文也提到过机构养老新业态在当前十分火热。机构养老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意义,针对高龄老人、无人照看老人、孤寡老人、失能老人等,机构养老模式依托体系化的职能建设,对这部分老人和家庭来说是有益的。但应该认识到,家庭养老结合社区照顾是更有优势,更能充分利用资源,对老人生活质量和情感依恋更有意义的养老模式。在当前社会,家庭养老的观念和实际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这也符合中国人的习惯。我们应该做到的,而且是更好地做到的就是加强社区照顾模式的建设,补齐短板,为老年人养老问题作出更大的支持。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升级。当前很多社区都有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这是社区发展取得的进步。但我们应该注意到所引进新的服务形式和服务项目要与原有服务配套,使之升级而非取代。另外,社区内的照顾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文化娱乐、健康知识、体育锻炼、家务支持等各方面的支持,要尊重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个性化,要体现以人为本,老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设计好内容让老人来参与。

(三)不论是在社区照顾还是由社区照顾,社区本身职责重大,要做好制度规划和方向引导,需要支持和尊重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4]。社区本身的建设需要多方合作,牢牢把握共建、共享、共治的原则,不论是政府部门、社区辖区内企业单位、社区本身还是社区居民,都要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另外,发展志愿者、义工队伍十分必要,建立健全非正式的支持网络需要社工、志愿者和义工的紧密合作。

(四)推进社会工作制度体系与人才队伍建设,提倡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为老年人服务工作。社会工作专业有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方法,但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地老年人特点的工作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另外,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老年群体十分庞大,但职业社工缺口也很大。一方面人才培养要跟上,结合在职教育学校培养,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留住人才,可尝试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三支一扶”体系或事业单位编制,抑或是引入市场机制,提高职业社工薪资待遇,把专业人才留在行业内。这些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还需要制度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才能有长远稳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晚年生活养老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丧偶后的老人该如何安排晚年生活?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养老生活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过第一等的晚年生活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养老更无忧了
离退休支部工作在帮扶离退休职工晚年生活的路径探讨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