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叠加”在知识整体化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以辽宁科技大学动画专业为例

2021-11-28 01:20
山西青年 2021年19期
关键词:整体化交叉协同

唐 飞

(辽宁科技大学,辽宁 鞍山 114051)

近年来,全国千余所高校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据调研,大部分动画教育与动画产业严重脱节,导致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差,毕业生无法适应当今动画企业的用人标准。这些困扰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办学定位和理念的陈旧,师资缺乏工程背景和教学经验、缺少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缺少具有实效的实践平台、缺少实用的教学资源等条件,影响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进程。

动画属于实践性极强的行业,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符合岗位标准,每个动画项目的诞生都要将艺术性、技术性和工程性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

针对多年来困扰国内高校艺术类学科的主要问题和瓶颈,通过教产研用相互融合,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确定了以“课程叠加”的方式进行知识整体化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鲜明特色,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一、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

针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层次丰富、学科平台资源积累等优势,对不同学科间的专业优势进行整合与协同配合,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式融合发展。

为了解决学科分离及专业划分过细导致专业知识连接性差的问题,结合各协同主体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应用的需要,打破学科专业课程界限,对不同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化整合,通过建构以“课程叠加”为特色的知识整体化课程体系,使各学科知识内容能够系统、连贯并形成一个整体,增强了专业课程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效解决了知识“碎片化”导致的学生知识贯通能力差问题。将学科前沿知识融入离散的专业课程知识,通过课程叠加进行整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更加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和更加综合的思维品质,使毕业生的能力结构更加符合区域和行业需求。

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实际,打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传统知识教学体系,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专业知识进行重新定义、充实、改造、调整、优化和整合,建构与协同主体项目建设任务驱动相对接的知识单元模块。从知识教学模块化入手,以任务驱动课程训练和综合实践结合为突破口,以知识可视化教学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实现“基础与专业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教学与实训融合、学习与创新融合”,解决了专业教学针对性不强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二、知识整体化教学——以行业需求导向,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的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创新创业等能力最基本、最基础的达成要素。实践不仅被认为是育人和搭建育人环境的重要基础,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比理论学习更直接有效。[1]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动画专业在传统“3+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强化校内校外协同创新实践,构建了“2+1+1”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薄弱、缺少实习机会及教师工程实践背景薄弱问题。“2+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个实践平台,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为专业基础平台,实施专业基础全面覆盖,第三学年为校内实践平台,将企业项目植入到教学体系中,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理论讲授,校外企业导师负责指导专业实践,第四学年为广泛的校外实践平台,学生分批选送到校企共建的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并参与到企业的项目研发,同时进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使学生在毕业前具有两年的实践项目经验,达到“零适应期”就业。

知识整体化教育理念,是以整体知识观统整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以问题为聚焦贯通不同的学习内容,将离散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建构,促进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运用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认知观念,使学生形成更加综合系统的知识观和更加多元的文化观。

任何一种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结果如何要看实施的技巧与应用的程度。并不是说只要应用了归纳总结法教学,学生就能学得更好,效果会更令人满意。其实比如给学生搭起适当的“脚手架”,把思路渗透到学生心里,让学生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被动听讲变为动手、动脑、多感综合、协同参与知识归纳整理,主动灵活运用这种学习法,积累经验,提升学习日语能力与水平的自信心增强,再慢慢撤去脚手架支撑。在教学上真正起到了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的作用。[2]

知识整体化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创新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了项目案例驱动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有特色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学校、政府、企业联手,形成了自主选题的多元化、实践化的课程设计模式,构建了校企合作、校院合作的多元化、工程化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形成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科研训练和科技创新体系。

在“面向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理念引领下,以转型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拓展“教、产、学、研、用”整体化学科专业链和人才培养链,进一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全面对接。贯通了不同主体间的资源及技术壁垒,簇生了各主体资源要素创新动能的溢出效应,激发出更加主动的协同意愿。学校从渴求协同转身为连接多元主体的中心,成了多主体交叉协同的主导者和纽带。

多主体交叉协同已不只是一种理念,也不是一种探索性的行动,已经形成了以“协同+”为底色的共建共享共赢文化。在这种文化的导引下,各种异质禀赋的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形成了远大于独立加权所产生的强劲创新动能。高校不再只是平台的使用者,还是“平台+”的建构者和提供者。通过“平台+”使学科专业链和人才培养链更好地紧密对接行业产业链和创新链,进一步引发多主体交叉协同育人的意愿。

三、“课程叠加”——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式融合发展

在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下,通过综合梳理大学科、关联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并能突出单一学科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个性,设置专业共性基础课程模块,并将这些课程设置为关联专业学生的任修课。[3]

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以“三条主线、六个平台”融合发展的高校艺术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研究,通过国家、省、市政策的导向,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持续发展。

(一)通过三条主线,解决学科特色问题

依托学院5个专业和设计学一级学科,以鞍山地域资源和我校冶金特色院校为背景凝练出的研究三个方向,分别为传统文化可持续设计研究、工业遗产与地域文化研究、设计艺术与科技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二)构建六个平台,解决融合创新问题

六平台是指特色产品专业平台、艺术馆学术交流平台、校内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平台、虚拟现实与数字艺术实验室平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照明设计社会服务特色平台。交叉融合是指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层次丰富、学科平台资源积累等优势,对不同学科间的专业优势进行整合与协同配合,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式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推进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人才交叉培养实施效果及师资队伍建设。多主体交叉协同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平台,为实习实训实战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基础,彻底改变了“走马观花”的应景式实习实训,使能力成长与职业需求高度匹配。

(三)整合地域资源,解决办学瓶颈问题

通过对“辽宁中部地区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辽宁地区特色产业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民间传统手工艺技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结合、艺术研究与科技应用相结合、多学科门类交叉融合,探索出一条既能够很好地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又能够在服务中不断凝练并延伸设计学自身特色,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实践路径,培育一流特色专业。

实践表明,多主体交叉协同培养的人才已不再只是通常意义上的求职者,还是各自领域未来的成功者和引领者。完善动画专业的本科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随着更多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动画专业学生能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动画专业教学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动画人才,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整体化交叉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表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整体化教学理念探索——以台词课为例
整体化护理配合在手术室直肠癌根治术护理中的临床研究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
数学学习的碎片化与整体化
连数
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