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毅
(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创作不易,产生于复杂多变的革命年代之中。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失败,以及无产阶级的被压榨使得葛兰西看到了无产阶级必须要站起来,这迫切需要一个理论武器引导无产阶级取得胜利。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应运而生。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文化建设的重要攻坚期,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多元文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对进一步增强和巩固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建设应以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基本出发点,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而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值得肯定的是,这内在的建设思路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和关联性,突出表现在文化领导权能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论支撑,有一定的现实价值。葛兰西文化领导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关键在于其理论价值始终保持着较强的活力和生命力。
文化领导权理论是葛兰西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总结出来的一套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方针,是葛兰西思想意识领域最为核心的内容,并贯穿于葛兰西整个的思想理论体系中。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旨在强调无产阶级要想在革命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抢先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夺取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就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政治领导,培养有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领导权的主体阶层,运用“阵地战”的战术策略在市民社会这一大环境下传播无产阶级革命观点、思想、价值观念,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进行洗礼和渗透,从而实现革命的胜利。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实际上并非葛兰西原创,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市民社会”的概念有更加深层次的理解认为市民社会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1](32),并且指出:“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了国家的基础以及其他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2](583)葛兰西在对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对比和革命运动的失败中将国家归纳为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总和,认为市民社会不仅仅是一种简简单单的社会关系,应该上升到国家上层建筑层面。在葛兰西看来,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国家政权要想得以巩固缺一不可。国家统治阶级要想取得国家政权的胜利不仅需要在政治社会中的法律、警察、军队、监狱等暴力机构为取得领导提供外在力量,更重要的是擅于利用教会、学校、政党等团体的教化功能作为强大的内驱力,增强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最大可能,进而逐步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胜利。
随着时代发展和市民社会的逐步成熟,葛兰西认为政治社会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市民社会所替代,市民社会会成为国家统治阶级的重要工具。市民社会作为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实施的主要场所,是宣传统治者们的观念、思想的社会大环境。因此,要想抢先夺得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领导权,就必须在市民社会中展开斗争,掌握和团结群众的力量,了解和启发群众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取得对市民社会这一主要场所的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将无产阶级思想植入人民大众的头脑,取得全社会的拥护和支持,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和巩固国家政权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夺取文化领导权除了需要一个稳定的市民社会外,如何使无产阶级思想得以宣传、普及,并能够让大众对此表示认同这个过程也相当重要。这个过程的实现就需要知识分子充当主体阶层,发挥知识分子队伍的作用。其中,葛兰西十分重视有机知识分子队伍的存在,认为只有利用有机知识分子的统治和教化功能,才能在国家上层建筑和社会关系中充当“粘合剂”,从而真正获得文化领导权。所谓“有机知识分子”,就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在时代的变化、发展中勇于自我革新,不断丰富自身和造就新的本阶级的知识分子,并能团结一心在市民社会的环境下执行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的职能[3](80-85)。有机知识分子作为实现文化领导权的主体阶层,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群众中,比一般的群众更具有革命性、先进性,是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物。有机知识分子广泛存在于社会关系的每一个地方,其重要任务一方面是制定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利用报刊、广播等宣传媒介进行宣传,同时通过教会、学校等教育场所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启蒙思想;另一方面还需要时刻维护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个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有机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性,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好有机知识分子的教化和启蒙作用,在市民社会中对人民大众进行无产阶级思想的宣传和教育,拉近国家政党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才能为实现文化领导权积累并不断壮大一批有机知识分子队伍。
葛兰西在具体分析东、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上,认为应根据各国不同的社会形态及发展水平采取“运动战”或者“阵地战”这两种策略。“运动战”和“阵地战”两种策略都无正误、好坏之分。在俄国,由于市民社会并未开化,各种社会条件还未达到成熟,故只能通过“运动战”等多种暴力手段展开一系列的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而在西方社会,市民社会的成熟度较高,社会结构相对健全且相对复杂,甚至能作为国家的保护壳,对国家出现的问题能很好地加以解决。因此,通过对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的深度研究,以及对俄国十月革命运动的经验汲取,葛兰西认为,在无产阶级政党的的领导下,无产阶级革命要想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政权上的领导,单单想靠“集中火力耍蛮力”、短时间突破的运动战策略无法摧毁掉市民社会日积月累营造出来的强大堡垒和社会环境,而需要采取一种全新的革命方式——“阵地战”,长期且稳定地对资产阶级固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渗透、瓦解和冲击,最终占领文化制高点,夺得文化领导权。
葛兰西在肯定“阵地战”策略对取得政权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也表示“运动战”策略也是必不可少的,运动战和阵地战是无产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至于在什么阶段用什么方式,最终还得依据各国革命所面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葛兰西的政党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受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一书的影响。葛兰西将其中的“君主”加以自己的理解改造为“政党”,十分重视政党的领导作用。在意大利的工人革命运动过程中,葛兰西意识到单单依靠无组织、无纪律的工人运动从顽强的资产阶级当中夺取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一个积极、稳定的政党将全国分散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个全新的整体,并加以纪律约束、组织,实现个人意志的整体化、统一化,从而逐步领导工人阶级取得胜利。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主要有:第一,对大众进行无产阶级思想、价值观念的传播和教育,积极引导大众精神和道德意识的自觉性;第二,组织和统一工农无产阶级,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维护大众的根本利益;第三,团结和平衡组织内部利益,协调与其他阶级之间的相互利益;第四,积极展开宣传活动,瓦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4](33)。因此,要想夺取文化领导权,需要政党作为载体。政党只有在与资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斗争过程中,才能证明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只有发挥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领导力量,才能汇聚人民大众的革命力量,最终领导人民大众走向胜利。
市民社会作为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理论的重要场所,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针对这一点,一些学者认为需判断中国是否存在市民社会?中国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西方市民社会是否一致?同时中国大环境下的“市民社会”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又有何帮助呢?“市民社会”(CivilSociety)这一名词,是作为一个外舶品出现在中国社会的。“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并非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有名词”,只要一个国家存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具有优越的现代民主制度,市民社会就会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拥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展现了其现代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不但存在市民社会,而且中国市民社会正以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向前发展,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民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当然,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建构绝不是对西方市民社会的照搬照抄,而是对西方市民社会的批判继承,并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特定资源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中国特色市民社会作为一个新型环境,努力用一种大学生易于接受、利于吸收的方式方法做好国家大政方针、思想理论的宣传工作,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同时,帮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正是进一步深入探索市民社会的过程。当前,正处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引领作用,通过学校、社区等教育组织,加强对疫情基本知识的科普,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打赢疫情战的信心。
在葛兰西看来,有机知识分子作为文化领导权的组织执行者,为取得政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了坚实基础。一个国家是否有底气、有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深厚的国家文化实力和优质的国民文化自信。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不仅关乎着个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与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紧密相关。因此,有机知识分子作为传播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中间“桥梁”,需要营造浓厚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保证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吸收,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内在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是有机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而言,思政课旨在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有效建设有利于让大学生在亲切活跃的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自觉,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就高校辅导员而言,高校辅导员作为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生导师。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贯穿于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息息相关,是高校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宣传本阶级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的平台就是阵地。一方面,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需要通过“阵地战”等相关现实途径得以增强;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所蕴藏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众多科学理论、时代精神和实践基础都需要借助“阵地战”为主要传播媒介广泛宣传。无论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大发展,还是如今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在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的同时,诸如“利己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多元文化不断涌入,对我国原有的思想价值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大学生接受正确健康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因此,打好本土“阵地战”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现实条件,同时也要求我国需进一步增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信心,学会在利用大众传媒等新兴媒体宣传本民族特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基础上增强大学生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葛兰西在“现代君主”理论中明确指出只有当无产阶级作为夺取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的时候,才能实现有效地夺取国家政权和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市民社会、有机知识分子和阵地战的优势最大化都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从而有助于我们确定党在切实落实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及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话语权提供政治领导和价值引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所独有的凝聚功能能将大学生群体和所宣传的本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聚集、联系起来,有利于在社会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吸收、感染,从而唤醒文化自信的意识,逐步形成健康良好的文化价值观。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思想教化功能可以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过程中,为大学生群体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并扭转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不良倾向,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方向和政治保障[5](41)。
“市民社会”概念是一种来源于西方的历史经验和知识传统的经验性的事实概念,而中国在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特定资源和制度安排的基础上建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民社会。但要想在国际上增强影响力、话语权和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发挥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市民社会的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第一,深刻把握“市民社会”内涵,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创造性”融合。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所培育出的市民社会让大学生在参与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有获得感、主体参与感,进而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性。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造社会文化氛围。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和中华优秀成果的展现,注重传承好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在接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繁荣,进一步唤醒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要注重大学生群体的相关利益,健全相关文化设施场所,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加大学生的参与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
在葛兰西看来,如何使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得到全社会大众的支持与认同,有机知识分子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有机知识分子代表着先进文化,承担着社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有机知识分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教化功能。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担任着传播我国优秀文化成果和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职责,要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在切实提升其道德素质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观看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视频或者通过案例解说等相关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注重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以组织讲党课的形式,引导大学生学习党的先进思想和大政方针,了解国内外最新形势,增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和理论基础,从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可以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文化馆之类的教育场所,让大学生实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情怀,将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与先进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大学生。作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帮手,无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培养,都需要为有机知识分子营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培养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分子队伍对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培养。
意识形态是立党立国之根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就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在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大众传媒因其特有的传播和宣传能力得到了全球各国的重视,掌握了大众传媒就等于掌握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大学生对文化自信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文化是否得以很好地传播。因此,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借助于大众传媒的作用[6](113)。第一,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大学生文化意识。一方面,要通过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各方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好大众传媒的作用,以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方式做好正面宣传,展示新时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形象,主动向大学生群体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正确、充分地了解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新兴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特色文化,让大学生群体感悟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第二,发挥舆论正面引导,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所特有的传播范围广、内容复杂化和实效性强的本质属性,使得许多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大学生难以辨别真相,给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在建立健全网络法制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网络监督,进一步优化网络空间传播的内容,并积极同各种不良舆论作斗争,提升网络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擅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一系列健康正确文化价值观念的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在葛兰西看来,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夺取国家政权的领导力量,更是文化领导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一个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建设的各方面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过程,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职能,增强党的思想教化和凝聚功能。第一,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政党文化的发展性质和前进方向,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坚持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逐渐加强自身的文化储蓄力量;党员干部要时刻代表先进文化,坚决对一切不利于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行为作斗争,时刻保障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和政治属性,不断增强个人素养,在大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价值,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时刻保持与中国意识形态的融会贯通,以先进的时代文化推进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第二,要想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教化和凝聚功能。中国共产党作为占领文化高地的领导力量,在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创新能力,以此在全社会进一步宣传、提高和稳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提出新的价值要求和行事原则;要注重在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环境下通过相关媒介宣传党的理论思想、大政方针,按照实际生活、贴近大学生的原则,以一种双向互动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思想教化,使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进而培养大学生对本阶级理论的情感认同。
综上所述,在意识形态领域竞争激烈的全球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风起云涌,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带来了猛烈冲击,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良好的文化价值观。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葛兰西政治思想与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与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和关联性,对加强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但同时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特殊时代的产物,我们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辩证思维看待。因此,要注重立足在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这一大环境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明确有机知识分子、“阵地战”和无产阶级政党的角色和任务,才能唤醒大学生文化自信意识、增强文化自觉性,为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中占领意识形态领域高地,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