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亭
现阶段,新课改要求初中体育教师要对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以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态度与实际学情为依据,合理开展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巩固他们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促进健康体育意识的形成。对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以供探讨。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效体育课堂的构建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新课标要求,更是成为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所面对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当前,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情感体验给予关注之外,还要不断探索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促进高效初中体育课堂的构建。
1 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立足于体育课程本质的角度,学生在课堂中拥有较高的自由度,但并不是绝对的自由。传统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通常都是让学生在操场集合之后,直接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因此,我们身为新时代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愉悦感,为构建高效的初中体育课堂夯实基础。
以“跑步”部分的教学内容为例,我首先询问了学生是否有跑步习惯,并和他们相互交流了一些坚持跑步的习惯,一起做了相应的热身运动。然后,让学生共同探讨跑步时要喊什么口号,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活,促进创新意识的有效形成。口号确定好以后,我和学生一起围绕着操场跑了两圈,并指导他们做了一些放松运动。最后,又给学生播放了轻松的音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与学生共同交流跑步心得,促使他们形成自主进行跑步锻炼的意识及习惯。这样,在和谐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体育课堂氛围也更加轻松和谐,让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跑步锻炼中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推进高效初中体育课堂的构建进程。
2 因材施教
首先,体育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方式,进而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例如,整个班级如果有一个较好的学习风气,那么我们就可以主张自主练习;如果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一般,那我們就应该主张教师组织练习,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还能有效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学生的素质方面而言,如果这个班级的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一般,则要在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适当放宽相关教学要求;如果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较好,对于学生的运动要求则可以适当提升,以此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其次,除了每个班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学习能力方面、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个人身体素质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再以学生的各自特点为依据,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促进高效课堂目标的实现。
最后,因“材”施教中的“材”主要是指教材中教学内容所存在的差异性。教学内容不同,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方法及练习手段也会有所不同。如,田径类运动项目中,基本都是个人类型的竞争项目,重点在于对教材上动作的讲解,且注重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而对于各种球类的团体类运动项目而言,要求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球性的基础上,教学主要的技术动作;在完成技术动作方面的教学之后,不仅要加强练习技术动作,更要让学生协作能力得以不断加强。尤其是受不同体育项目的影响,其对学生的具体要求也会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教学之间中,必须要对这些差异性有较为充分的把握,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最终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3 教学评价多元化
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发现问题、改善学生的学习短板等。然而,就当前的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情况而言,评价方式依然较为单一,评价效果不理想。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得教学评价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不断提高整体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足球脚内侧踢球模块的内容为例,我在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中,又增加了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过程,促使其改进与提升,提高课堂评价有效性。另外,在评价过程中,除了评价学生的最终效果之外,还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及方法等情况进行评价,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考察,让学生在有效的多元化课堂评价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总之,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内容,提高学生整体的课堂参与度。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注重因材施教的实施,促进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策略,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多元化,以此促进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持续有效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麻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