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玉峰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空间范围内,以体育活动和体育人文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体育文化传播传承的主要阵地。传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方式如广播、报纸、电视等具有权威性、计划性等优势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滞后性以及缺乏互动性等不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即时性、互动性的优势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众多的消费人群,他们经常通过移动网络收看体育新闻和体育赛事,学习健身知识和运动技能,与老师、同学们互相交流体育课堂学习的体育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的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与研究,在理论上,有助于高校紧跟信息传播环境变化,深入思考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在实践上,有助于高校管理人员和体育教师对微信、QQ、微博、微视频等移动互联网平台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使用,对于丰富大学生业余体育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现状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及加强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意义获得更加真实、全面的调查数据,为文章的论证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对河南省内多所高校网络中心、体育学院(系、部)以及团委、学工、宣传等部门的走访,在借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以大學生为重点开展网络问卷调查。调研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络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的认识与建议。
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各高校在加强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均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实践中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的运转状况并不能够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体育信息知识需求,目前河南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领域的主要矛盾,建设的不充分、不全面和大学生们对体育信息知识需求之间的矛盾。加强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把移动互联网媒介与体育的育人功能相结合,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络体育文化,是可行且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大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网络了解包括校内体育信息在内的学校相关资讯。其次,移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功能能有效拓宽校园体育文化的参与形式和内容。最后,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的网络学习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生活的主要媒介,而校内论坛等平台使用相对比较少,所以高校在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的建设管理上要与慕课堂、QQ、微信等移动互联网通信平台相结合,注重大学生的健身习惯和喜好,对大学生手机等移动互联网工具应注重多加引导利用,而不仅限于“管”,这样才能更加扩大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的吸引力,更能发挥其育人功能。
2 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2.1 存在的问题
从对河南多所高校的应用调研以及部分个案访谈可知,当前高校在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慕课堂、微信、微博、QQ等网络学习平台软件的教育管理功能得到重视和运用,大学生能够感受到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给体育课的学习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高校校园网络体育物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限时限流量,网络速度慢且不稳定。其次,在高校校园网络体育精神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灌输性强,缺乏沟通与互动交流,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教育功能不足。再次,在高校校园网络体育制度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完善,限制禁止性规定较多,引导教育较少。最后,在高校校园网络体育行为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意识不强,自控能力较差。
2.2 成因分析
2.2.1 办学理念存在误区,对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投入不足
在办学理念上,当前大部分高校重科研教育,轻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不足。在唯科研至上的办学理念下,对科研和专业理论知识过分重视,各种形式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校园体育文化缺乏,制约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没有对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网络建设上,高校只保障大学生有网可上,没有全面考虑发挥网络资源服务于体育教学管理和业余体育文化活动工作。
2.2.2 网络具有开放性,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受到多元信息的消极影响
网络具有开放性,能够给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带来各种便利,但同时也会对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首先是网络传播的体育信息,往往具有碎片化、不系统等缺陷。其次是庞大的网络体育信息量,容易造成真假、优劣体育信息混杂,真假难辨,且容易分散接收者的注意力,难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和知识体系。这些不利于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的消极因素,易使大学生产生浮躁心理,难以对接收到的体育信息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
2.2.3 缺乏活力
当前高校校园网络信息化平台如微信、QQ等娱乐性较多而育人功能不足,校内教学管理平台存在着形式单一、内容匮乏、更新速度慢等情况,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在形式方面,学校网络平台建设除官方网站以外,也只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尚未有针对性地开发本校校园手机APP。在内容方面,更注重有关校内体育信息的发布,终身体育思想与健身知识的内容却很少,吸引力不足。在功能发挥方面,校园网络平台自开发之初就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建设的,对发挥其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爱好和互动交流等方面重视不足。
2.2.4 建设队伍专业素质不高
从调研以及个案访谈结果可知,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队伍主要是网络技术人员、宣传部门及学生骨干,网络技术人员为网络的正常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发布和宣传有关校内体育信息方面的内容。由于这些人员不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体育文化需求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必然会存在着体育专业素养不足的问题。而体育专业素养较高的体育教师,由于日常教学工作任务繁重,较少参与到校园网络体育文化的建设当中来。同时,由于受到高校内部重科研教育轻体育思维的影响,导致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不足,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
3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3.1 校园网络体育物质文化方面,在软硬件设施上应给予支持和保障
高校应提高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在人、财、物和技术等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各相关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可以由主管副校长牵头,体育院系(教研室)联合教务、宣传及信息化管理等校内职能部门,共同开发校园体育APP,与体育课堂教学相结合,共同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络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教师负责版块设计、信息发布、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内容的优化以及实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教务部门负责建设使用效果的考核评价,信息化部门负责技术支持,宣传部门负责校园体育APP的宣传,并与体育教师与共同负责传播内容的思政引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在校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为学生提供更加内容丰富、高效优质的校园网络体育文化服务。
3.2 校园网络体育精神文化方面,应树立自我创新的发展理念
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就是构建一个或若干个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络体育文化传播平台,服务于师生对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同时,也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平台,达到提高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因此,高校相关主管部门要树立自我创新的发展理念,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势特色,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平台,丰富网络体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本校体育精品课程,建立专业体育教学资源库,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网络体育文化氛围。
3.3 校园网络体育制度文化方面,积极创建新模式
学生对体育信息知识产生的问题,可以随时通过校园体育APP、体育班级微信群等网络教学平台向体育老师请教或是与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讨论。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方式,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网络体育知识的传播内容,在校内网络体育知识学习资源的收集、筛选及发布时积极邀请大学生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了解他们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需求。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灵活掌握师生互动关系,从而有效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指导的效果。
3.4 校园网络体育行为文化方面,提升师生信息化能力
为更好地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校园网络体育文化建设,高校各级职能管理部门、体育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现代化信息意识。师生只有熟练掌握了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應用,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它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学校应定期开展“互联网+”及信息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讲座。同时,学校可以对体育教师应用网络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行奖励,如课外通过网络进行体育教学辅导可以置换一定的学时等,以调动体育教师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创新课内外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课题名称: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创新与实践研究,编号:2021YB0060;2020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20BTY008;河南农业大学2021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河南农业大学2021年一流课程项目。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