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验让儿童“看得见”

2021-11-27 13:01朱成名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看得见黄豆新课标

朱成名

当前的教育非常重视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提出课堂上“看得见儿童”的先进理念。然而细想一下,“看得见儿童”实质上“儿童”在课堂上仍然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被看见”的。

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严谨的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课堂上应努力让学生看见现象、看见事实、看见过程、看见变化、看见数据、看见“看不见”的。

一、帮助儿童看见科学学习的“快乐”

小学科学新课标中指出:“学习内容镶嵌在儿童喜闻乐见的科学主题中,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累生活经验,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快乐体验。

例如苏教版三(上)第14课《海洋》教学中有一个环节:认识到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很多。教材中是出示图让学生看一看,之后再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比较,这很难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若改为采用涂色、记录时间,再比较时间长短的活动,学生则非常喜欢。通过给海洋涂蓝色,给陆地图棕色的亲历的活动,他们能深刻地感受到给海洋涂色费时费力,远比给陆地涂色花的时间多,海洋面积比陆地大多了。

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我们不仅看见了儿童,更重要的是让儿童看见了科学学习的“快乐”。他们亲历了收集数据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才更深刻。

二、帮助儿童看见“难于看见”的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帮助学生初步养成乐于观察、注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观察”一词在新课标中出现高达185次,足可见观察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看到,但其中有很多的现象是很难被发现的。

例如苏教版三(上)第5课《土壤的类型》有一个环节:观察土壤中大小不同的颗粒。很多土壤都是结块的,学生把它碾碎了,最小的黏粒也不是那么明显。为了帮助学生看清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可以将土壤放到水里搅拌,他们看见水变浑浊,说“像咖啡一样”,这是小学生最喜欢干的事情,也是讓他们感觉最快乐的时刻。停止搅拌、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原来浑浊的土壤变得清澈了一些,随着静置时间越来越长,水也变得越来越清澈了。“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带着思考“看见”了细小的土壤颗粒逐渐沉淀到了杯子底部,由上往下,颗粒由大到小,越来越小,依次是沙粒、粉粒和黏粒。

这种真切的体验会伴随学生一生,当日后学习到相关的复杂理论,他们就能调用这部分曾经看见的现象,轻松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帮助其主动地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帮助儿童看见“看不见”的

这里的“看不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任凭你眼睛睁得再大也是看不到的,例如新课标在提到“力”和“空气”时,两次提到了“看不见”,这是真的看不见的情况。另一种是肉眼不能直接看到,例如微观的细菌需要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宏观的宇宙星体需要通过天文望远镜才能看到。

海水中是否含有盐?这是苏教版三(上)第14课《海洋》教学中的一个知识环节。学生通过分别给“海水”和“淡水”加热的实验,观察两个勺子里的变化。

盛有淡水的勺子,水蒸发后,什么都没有了;盛有海水的勺子,水蒸发后,留下了白色的小颗粒。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做、亲眼看到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于是他们的小脑袋里就有了想法,有了推理,有了解释。他们不仅看见了海水中的盐,更看见了“水蒸气”“不完全燃烧的碳”……看见过程往往比直接知道答案重要得多。

四、帮助儿童看见“思维所见”的

小学科学新课标在关于科学探究的总目标中指出:“初步了解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新课标中,“思维”一词出现高达37次,可见“思维”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本文这里提到的看见儿童思维,并不是以上提到的真的“眼见”,而是“思维所见”,即学生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思维层面互相“看见”,能够理解各自的思想。

例如学习《固体的混合与分离》一课时,学生在亲历的动手实验中,看到黄豆和盐的固体混合后,盐占据了黄豆颗粒之间的空隙,因此黄豆和盐混合后,体积变小了。在之后《把盐放到水里》的学习中,有个环节是讨论“100毫升水中,盐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下去”。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预测与解释:“盐溶解在水里的颗粒占据了水中的位置,当水中的空隙被占满了,就不能再溶解了。就像之前在黄豆和盐的固体混合实验中看到的,盐占据了黄豆颗粒之间的空隙,空隙填满了,盐就无法继续填进了。”班级响起了对此认同的掌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理解和赞同此看法,这是多么精彩的“思维所见”啊!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思维加工过程中的认知“迁移”,当学生在课堂实验中真的曾经“看见”以后,这一现象就在其大脑中存储下来,在遇到类似现象时,思维会自觉建立“链接”,形成新的解释与概念。学生之间在这个层次上的交流,所有亲历此活动的学生的思维即为互相“可见”了。

科学课堂从“看得见儿童”走向“儿童看得见”,直至抵达看见“科学”。

这一过程,突显了教育中“人在中央”的理念。我们的学生是有主体意识的,任何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自然世界,科学教学不能将知识与自然世界分离,只给学生晦涩的科学结论,而一定要想办法让他们看见现象,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当然,帮助学生看得见,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如上述教学中,教育者用心设计教学环节,确认学生真的看见。学生看见后,触发思维则是科学教学走向深入的核心,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其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交流。他们描述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包括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谁能保证以后的未知的实验中,那些所谓的“无关紧要”真的“无关紧要”呢?

猜你喜欢
看得见黄豆新课标
黄豆噼里啪啦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黄豆变形记
黄豆成长记
珠海:让整治“看得见”也“闻得到
构建“看得见”的阅读测试目标体系
安全不安全 数据“看得见”
黄豆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