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伦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被反复提及与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有合格的建设者,这些建设者的培养,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体现着时代的属性,饱含有人民的期待,蕴藏着国家的未来。此外,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积极、先进、科学的文化内容,渗透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换代升级,时刻与时代精神相契合,葆有先进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设置不全面
尽管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已经含有较为丰富的生态文明相关内容,但这些内容多集中于宏观层面,侧重于从全人类的视角看待生态文明,初中生要想形成深刻印象或获得切身感悟,仍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分布不够集中,平均一册课本中会有一单元包含有生态文明相关内容,且彼此间讲述的生态文明内容的逻辑关系不强,难以促进初中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对培养初中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引导性不足,缺乏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微观层面的教学内容匮乏,导致初中生难以形成情感共鸣,无法将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形式单一化
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与教师的表现息息相关。新课改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与影响犹存,特别是生态文明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非主流教学内容,教师更容易以“灌输式”的方法进行讲解,只进行知识点的传授,强调死记硬背。这一教学方法势必导致教学形式的单一与枯燥,初中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对生态文明相关内容的兴趣和热情,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资源开发不充分
互聯网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正在加速融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现行教材的依赖较大,对生态文明资源的开发有待优化。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不精,在高效利用现有教学设备来整合网络课件、在线案例、视频、图片等技术教学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关于生态文明的时政热点内容的敏感度不够高,不能及时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新闻时事等融合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展现教学的时代性。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存在欠缺
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发展较晚,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有待继续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体系中,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要求不甚细致,只对理论知识教学做出了明确要求,而教学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甚明了。此外,生态文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考纲中亦不是重点,导致教师在案例开发、教材深究、实践引导等方面很少开展实际行动,对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道德同法治教学的高效融合带来阻碍。
(二)生态文明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大纲中,可以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受重视程度略窥一二。教学大纲中对生态文明的教育知识点做出了明确要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基本被束缚在教学大纲的条框中,很难有突破性进展。关于生态文明教育,侧重于意识与观念的树立,对方法、实施、宣传等方面的重视度有待提升,落实生态文明的实践教学缺位。特别在衣食住行都很方便的时代中,人们对生态问题不甚关注,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也表现出弱化倾向。
(三)教育教学的创新观念与办法不足
生态文明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需要创新提供支撑,但创新一直是当前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生态意识
为了更好地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务必要兼顾生态文明教学内容的多元性、针对性。所谓多元性,就是根据初中生的心智状况和认知水平,对生态文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主侧角度、价值选择等进行丰富和拓展,使得初中生对生态文明的整体架构有大致的了解。
(二)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兴趣与学习成果息息相关。要想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离不开教学形式的拓展与创新,活化教学氛围,提升初中生的课堂参与感。一方面,加强对新教育形式的应用,诸如智慧课堂、远程教学、微电影导学等,为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提供了众多选择。对于初中生而言,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些教育形式更具有新颖性,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初中生更容易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创新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应用,根据相关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属性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征,对教学形式进行筛选和拓展。
(三)开发教学资源,拓展学生认知边界
当代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在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时代教育的特点,对教学素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通过夯实教案基础,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对网络资源进行开发和应用。另一方面,重视从本地择取教学资源。
(四)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部署实践教学是将理论与实际密切关联,引导学生体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实践探索中,完成自主思考和自我教育。生态文明实践教学的设置需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切身感悟,确保实践体验能够内化为知识存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注意身份的转换,从施教者转变成服务者,允许初中生在其独立、自由的空间开展实践探索,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提供建议、方法、经验等,优化初中生的实践体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育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响应国家政策方针的必经之路。在此时代背景下,应重视教学实践的改革,优化学科教学体系,整合优质的教学资源,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提质增效。通过教育的革新,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质量,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接班人的培养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