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研究

2021-11-27 13:31张治宇
出版广角 2021年20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南京栏目

【关  键  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作者单位】张治宇,南京工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20

进入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以工学为主体的地方院校逐步摆脱自身学科结构单一性的禁锢,探索兼顾人文社科教育全方位、宽领域发展的道路。面向新发展阶段,全面激发学科动力,全力提升人才质量,已经成为各地各类高校的发展方向。本文选取《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样本,探寻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方案及优化经验(本文所论及的“地方工科院校”主要是指在理工类大学主体中,带有所属城市名称、以工学为主体内容或学科特色的多科性工科大学和专门性工科院校)。

一、《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征分析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2002年,并于2020年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扩展版),在2020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获得优异成绩,转载率排名59,综合指数排名88[1]。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如何在创刊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为可喜的成绩,以及如何在保持该成绩前提下实现进一步提升,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下文将围绕《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栏目设置对此进行探寻。

1.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结合

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五年的栏目设置来看,主要栏目包括《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创新与驱动发展研究》《供应链管理研究》等,遵循了独立性与整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期刊栏目的独立性来看,各个栏目的主题内容鲜明,对收录文章并不只是简单的铺陈,而是经过明确的分类后排列在各个栏目之中,每个栏目的文章主题和内容范围有着严格的边界。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学术论文存在学科交叉和领域互涉,不能完全做到对其内容边界进行严格的划定,因此,独立性要求也并非机械、教条的边界划分,而是针对论文主体内容的判断。

整体性要求各个栏目规定、协调特定期刊栏目设置的主体内容和学术指向,《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实现了一致性与逻辑性的统一。其一,该期刊各栏目的设置保持风格、名称体例上的一致性。在栏目名称设计上,保持了“主题+研究”的主谓结构形式命名,形成题名的对仗和体例的延续;在栏目的风格上以环境为中心,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主题相继环绕,在期刊内部形成一个关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态圈。其二,期刊各栏目之间的排列遵循相关学科、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的内在逻辑。该刊物的主题为环境问题研究,但该刊不仅仅是就环境而说环境,而是将环境研究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研究纳入其中。

2.主题特色与地方特色的交融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栏目设计的开放性拓展了刊物的话题容量,增加了栏目的内容张力。其一,刊物重视主题特色,以满足读者随时间变迁而深化的学术要求。当前,一些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的特色栏目设置多以专业分工为准绳,《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栏目打造并非从学科专业分工的角度出发,而是在学科分工中选取“环境”进行专业化打造。自2013年开始,该刊每年主办中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并以此为载体,展示本校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激发科研潜力。从该刊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文章的欄目分布可以看出,近年来该刊一直都在延续《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优势。其二,刊物强化地方的文化特色,担负属地文化宣传的责任。《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十分注重属地文化的宣传和反思。《江苏古镇》栏目自开设以来共收录22篇文章,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文明历史和主要景观等方面介绍了江苏省内典型古镇的情况,以拓展江苏古镇的知名度;《南京山水城林的历史印记》栏目从旅游宣传的角度介绍南京的文化古迹,以深化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感;《南京传统建筑修缮设计》等栏目从建筑工程的角度,向读者展示南京的古建筑群在修缮中如何实现古今的融合,彰显属地的建筑理念和文化特征。

3.学科交叉性的凸显

在中国知网以“工业大学”题名导航查询工科大学学报,共有期刊59本(包括部分期刊的英文版和已停止发行的期刊),其中共有20种工科大学学报的社会科学版。可见,近年来部分工科大学学报不但覆盖突出专业特色的“自然科学版”和“工学版”,还有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社会科学版”。截然不同的两类学科交叉,不但承载了工科大学主体学科的特殊性,也凸显工科大学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中的责任与担当。由是观之,工科大学学报发挥工科学术领域特殊性的同时,也逐渐呈现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不但体现在学校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注,也体现在社科学报内部栏目设置与文章收录过程中的跨学科取向。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要栏目的设置在学科归属方面大致分为两个类别。一是与刊物主旨相关的学科的交叉。从近五年来该刊的栏目分布情况看,其设置了《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环境法与能源法》《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环境社会学》《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环境经济学》等栏目,实现了环境问题相关学科的相互融合。二是跨主旨学科交叉。该刊设置了如《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等交叉学科栏目,且栏目的排列相对稳定,主要栏目的位置比较靠前,与刊物主旨相关的栏目紧随其后,交叉栏目比较靠后,布局较为科学。

二、《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栏目的设置思路

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的、刊登本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研究文献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其所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能在众多学报中脱颖而出,是因为《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栏目设置颇具个性特点。

1.栏目主题特色鲜明,面向生态治理转型

环境治理、环境抗争、环境政治、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环境社会学、环境保护、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法》修订案、生态马克思主义是该刊收录文献的十个主要关键词,涉及文献102篇,占近十年刊载文献量的64.97%,可见该刊收录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学科领域。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等多个方面,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坐落于长江经济带的南京工业大学,积极响应党“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号召,将办刊主题特色定位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一方面,期刊内容力求新颖,紧跟时代的步伐,如2020年第6期收录的《生态视角下长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从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热点入手,探讨新兴产业发展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另一方面,期刊领域意在广博,体现跨学科性,如2019年第1期刊载的《生态环境损害民刑诉讼衔接的顺位规则研究》以民刑诉讼的视角探讨处理生态环境损害的方案。

2.栏目主体内容确定,借力地方工业发展

从该刊近十年文献所属栏目的分布来看,居于榜首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栏目共收录文献237篇,而位居文献量第二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环境法与能源法》栏目仅有40篇。由此可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栏目在刊载文献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是该刊的主要栏目。该栏目之所以能与众不同,在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该栏目的品牌打造与维护。一方面,南京工业大学注重与业界的互动,开放学校资源,吸引企业于校内设立研发中心,依托学校学科、科研、人才优势,建设科技园,实现与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南京工业大学重视与设计院的合作。学校依托国家政策和政府资源,积极探索构筑一条从知识创新到产业化运作的全过程价值链条,并与设计院通力合作,共同组建南京工大英凯技术转移有限公司。从南京工业大学2021年入选江苏—俄罗斯高校合作联盟成员单位可以看出,其在工科领域发展的潜力巨大,为《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环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栏目学科优势明显,得到专家学者支持

从该刊近十年的作者群来看,发文数量排在前十位的作者是刘和东、黄爱宝、石岿然、刘启华、刘祖云、张治宇、杨解君、方世南、许景婷、郇庆治。刘和东、黄爱宝、石岿然、刘启华等人都是南京工业大学具备坚实学科基础和明确学术方向的专家学者,而南京工业大学杨解君教授刊发在2021年第2期的文章《实现碳中和的多元化路径》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16期全文转载并作为封面文章推荐。该刊牢牢抓住生态环境保护这一热点议题,借助本校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的力量,探索特色栏目的打造路径。同时,该栏目文献质量的打磨离不开该领域内校外专家的供稿和参与。截至2021年9月20日,根据知网被引文献量由高到低的依次排序,《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栏目被引率排在前3位的作者分别是南京大学的刘鹏(被引文章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的曹顺仙和陈崇天(被引文章为《以“负责任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创新发展》)、北京大学的郇庆治(被引文章为《“政治机会结构”视角下的中国环境运动及其战略选择》)。高质量文献的收录和行业内专家的参与,使该刊产生品牌效应,从而使大众口碑迅猛增长,并一度荣获“2020年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称号。

三、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特色栏目的优化之路

自2013年以来,《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每年举办“中国环境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打造《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栏目优势,并连获佳绩。但该刊距离领衔全国学术期刊、步入国际学术舞台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要走,需沉下心来发挥特色优势,寻找优化路径。

1.承担公共责任,回应社会现实关切

英国剑桥大学前副校长阿什比曾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2]。遗传是我国大部分地方工科大学传统,南京工业大学亦实现了对自身特色、优质学科的传承。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敏锐地捕捉到,一些工科院校在助力传统工业发展的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破坏,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工科院校的发展如果忽视环境保护的问题,必将难以应对新型科学技术的挑战。且在致力于整体水平提升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下,单一的学科特色已无法满足工科院校开拓创新的需求。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栏目使得该刊连续入选CSSCI扩展版,并获得了同行的认可以及作者与读者的赞誉。《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保护好、发展好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瞄准大学转型升级的需求,积极回应新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环境需求的现实关切。其特色栏目的设置为专家学者形成思想碰撞提供了聚焦的话题和稳定的平台,不但获得了读者的价值认同,塑造了期刊的社会形象,还赋予主办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以哲学文化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符号,值得其他地方工科大学社科学报借鉴。

2.发挥学科优势,探寻学科融合路径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的创办和发展,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和《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大都依靠自己雄厚的文科背景或专业研究院所。以工科为学科支撑的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综合性、多维性、人文性和广博性方面相对较弱。但我们应看到,学术研究从来都是金字塔式的建构模式,没有多样的、专业的、坚实的特色学科做支撑,就没有金字塔尖的桂冠。从当前的学术版图来看,学科融合已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主流方向,这也是《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特色栏目打造的趋势。这里强调的“学科融合”并非增设该刊的特色栏目类型和数量或者吸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文献,而是在强化现有栏目特色的基础上,有意向地多收录跨学科视域的文献,有偏好地纳入非本学科专家学者的解读视角。

“学科融合”不单单是顺应研究趋势的结果,还是满足大众需求的结果。在专业壁垒极其明显的期刊发行实践中,期刊在发行之初就分割了读者群,圈定了订阅范围,在发行后期拓展阅读群体着实困难。多学科视角的融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契合读者的学科背景,满足读者的研究需求。虽然期刊的首要目的是为读者服务,但期刊登载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学术思想。

3.组织学术会议,宣传特色栏目品牌

“特色是学报的生命、学报的灵魂。学报没有了特色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3]《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自2014年第2期开设《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环境哲学》栏目起,逐渐精雕细琢该栏目的布局和内容,最终将《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定位为该刊的主要栏目。但学术研究,尤其是社会科学版学报所刊载的文献所研究的是关于社会、抽象、概念的人类思维活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跨文化性。因而,栏目设置中的“特色”并非个性化要求的同义语,而是允许作者在自身所擅长的领域中夯实结论、追求真理,探寻发表可引发环境保护实践变革的高质量科研成果。

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不是一朝一夕能打造出来的,《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热点话题为契机,以高水平的学术论坛扩大宣传范围,凝聚专家与读者,深化环境期刊品牌的形象。《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借助会议通知、样刊赠送或会后新闻等形式,加深大众对期刊的了解和认知;举办常态化的论坛,为读者、专家和编委提供面对面交流沟通的机会,增进三方的互联、互通、互信,为刊物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章诚.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2020年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指数排名中获佳绩[EB/OL].(2021-04-

15)[2021-09-20]. http://xuebao.njtech.edu.cn/info/1004/1044.htm.

[2]阿什比. 科技發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3]刘洁民. 论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置类型[J]. 中州大学学报,2007(3):111-113.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南京栏目
南京比邻
“南京不会忘记”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南京·九间堂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