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红权?刘利?薛帅
【关 键 词】科技图书;融合出版;实施路径
【作者单位】庄红权,清华大学出版社;刘利,清华大学出版社;薛帅,清华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0.016
“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版业也更为注重反馈的双向互动与共享共促的出版传播方式,由此催生了以人际传播为主导的出版新媒体和新业态。从生产方式上看,出版企业由过去单一的内容生产提供者变成面向读者的多元服务提供者,推动出版企业在组织层面不断调整,从原来的创造业思维切换到服务业思维,以适应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近年来,清华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清华社”)在融合出版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力求在实践中有创新、能落地。本文即从清华社具体实践经验出发,探讨出版社在科技图书融合出版中的几大实施路径,希望为各出版单位提供一些经验与借鉴。
一、“书+互联网”解析融合出版三大路径
“书+互联网”是清华社在科技图书融合出版方面的升级战略,目前清华社科技图书融合出版路径有“书+资源”“书+数字课程”与“书+专有平台”三种具体形式。“书+资源”中的资源主要指碎片化资源,依附纸书存在;而“书+数字课程”形式中,书与数字课程可单独存在,互为补充;“书+专有平台”则是在多本成体系的纸质书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服务资源库平台,纸书成为知识库资源的一部分。
1.“书+资源”——基于纸质教材的增值服务
清华社“书+资源”融合出版路径主要由文泉云盘(图书二维码资源管理系统)支撑,以纸质图书结合二维码的形式呈现,不仅可以为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提供图片、微课、教学视频、知识点动画、拓展案例、源代码等新媒体资源上传服务,读者在扫描二维码后也可获取生动、有趣的新媒体扩展阅读服务。基于不同的专业分类,科技图书融合出版的具体形式也有所区别。信息类科技图书经常采用录屏微课等碎片化资源形式为纸书赋能,将各种案例文档形成二维码附在相应章节,且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新;理工机械类科技图书则多采用AR模型,让各种机械类装置的拆解更直观可视。
如《Python程序设计与算法基础教程(第2版)-微课版》(图1),不仅在资源中加入了服务读者的程序源代码、案例操作视频、在线程序测试题等自主学习资源,还加入了服务教师用户的PPT、教学大纲、题库等教学资源,可同时为师生提供数字课程以满足混合式教学的需求。针对不同用户提供精准服务,使科技图书融合出版能力更为凸显。
2020年,清华社“书+资源”新形态图书下印超400种共800余万册,造货码洋近4亿元。文泉云盘在业界也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民航出版社等出版单位使用了清华社的文泉云盘服务。
2.“书+课程”——独立存在,相互支撑
清华社“书+课程”融合出版路径主要由文泉课堂支撑,该平台为社内自主搭建的数字教学服务平台,上线的数字课程多为与纸书配套的成体系的可供用户独立使用的完整课程。每个课程聚合了多媒体附件和特色内容资源,内嵌教师服务功能,涵盖线上教学练考评等多种服务,可为科技图书提供强大的教学支撑。
课程入口以二维码的形式在图书封底呈现,与纸书形成相对独立又互为支撑的关系。成体系的数字课程既可以与纸书联合销售,提高纸书定价,也可以单独定价销售,或对外授权实现盈利。如清华社科技图书《精准肝脏外科学》,首次创新性提出了肝胆外科的新分支学科——精准肝脏外科。纸质图书不仅配以大量的图片和手术照片,还附配手术音视频和演示音视频及数字化网络课程,可以同步更新精准肝脏外科手术的进展和技术发展。“书+课程”的形式,充分展现了出版物内容的丰富性和多面性(图2)。
3.“書+专有平台”——全领域覆盖、多形式表现
在面向行业的专业知识服务领域,专业知识服务产品主要是以项目的形式来组织开发和实施,如“智能制造系列丛书+智能制造知识库”(图3)。
“智能制造系列丛书”是由周济院士领衔,谭建荣、李培根两位院士为总主编,100多位专家共同撰写的丛书。2017年8月,该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成功申报了2019年国家出版基金。此后,清华社联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领域内多名院士、专家,经过反复磋商、深入论证后,提出了构建“二维码图书+专业知识库+云服务平台”的智能制造专业知识服务系统,将智能制造的相关知识全方位、多维度展现给读者。
“智能制造知识库”包括智能制造知识体系和围绕知识体系的各类数字资源。智能制造知识体系是在“智能制造系列丛书”构建的知识系统框架基础上,细分二级知识体系打造的智能制造知识图谱,并以智能制造知识图谱为核心建设、关联、存储、调用智能制造知识库资源。知识库涵盖了智能制造领域增强出版的电子书、配套电子书的微课和基于子模块体系的课件、案例、动画/会议录像、VR/AR资源以及标准、专家信息、产品信息、基础文献等词条类资源。这种“书+专有平台”的融合出版形式,可呈现更全面细化的知识图谱结构,围绕知识体系形成全领域覆盖、多形式呈现的知识库产品,在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发挥数字资源的最大价值,通过技术、人才和资源的同步投入,真正做深、做透、做强产品线。
二、科技图书融合出版支撑体系的构建
融合出版产品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融合出版支撑体系的复杂性。为适应出版转型发展的要求,清华社逐渐确立了融合出版发展战略,通过升级数字出版管理体系,不断改革组织机构,实施融合出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技术应用等具体措施,切实助力科技图书融合出版工作。
1.通过管理机制改革推动转型升级
近年来,清华社主动探索出版单位内部组织结构的重构再造,构建了“一体两翼”的数字出版管理组织体系。“一体”指社内成立专业的数字出版部门,协调各业务部门的数字出版相关业务,牵头负责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两翼”指投资控股的两个数字出版业务子公司,通过公司化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优势,积极开发各类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形式。
同时,清华社不断创新组织机制,使组织结构逐渐扁平化,逐渐消解影响快速行动的中间层,加快服务化转型步伐。目前,清华社数字分社已形成以项目制为核心的六大运营中心,以满足数字出版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要。在制定好的战略与机制大框架下,各个一线运营中心的编辑或营销人员可以在组织体系中快速寻找需要支持和协同的资源,协同能力显著提升。
此外,清华社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通过创新融合出版激励机制等方式激发编辑的主观能动性,除制定“数字出版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项目管理推动重大项目的实施外,还出台了融合出版业务质量保障与考评的激励制度,从制度建设上为融合出版创造良好的环境。
2.强化人才培养的规划性与系统性
除了出版社层面要规划和布局科技图书的融合出版,鼓励和支持融合出版的探索,科技图书编辑也要主动了解和学习数字出版技术对融合出版产品形态的影响,推动融合出版产品的策划和开发。
多年来,清华社积极组织优秀的融合出版人才参与交流分享活动,多次举办数字出版专题沙龙,涵盖多个融合出版主题,如“数字教育教学服务业务探讨”“国家出版基金与科技图书融合案例分享”“以广义教材的思路洽谈教材项目合作”等,通过业务培训与交流鼓励编辑积极参与融合出版项目实践,提升编辑的融合出版能力。
除開展融合出版项目、举办主题培训外,清华社还以“媒体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项目为平台和契机,通过项目增强融合出版人才的实战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室知识服务、资源聚合、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的平台功能。
3.以技术升级推动融合发展
在多年发展中,清华社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以读者为导向,以服务为重点,以技术为支撑实现出版转型,将新技术运用作为融合出版发展的重要引擎,坚持创新思维,利用新技术改善内容设计和用户体验,推动融合发展,为转型升级赋能。
近年来,清华社在垂直领域数据库与知识服务产品研发、构建刊媒融合的国际化学术推广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有效进展。新技术应用已经逐步贯穿从选题策划、生产制作、发布传播到营销推广的学术出版价值链条。此外,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打造知识库产品的同时,清华社也积极推动VR、AR、MR等技术在图书出版流程包括选题策划、选题实施、营销模式等环节中的应用,逐渐形成基于创新技术的图书出版产业链,让技术更好地服务出版。
综上所述,科技图书融合出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相对稳定的开发流程和支撑体系再推而广之,从而推动整个出版单位的融合出版进程。科技图书融合出版是出版单位转型发展的重大命题,其具体实施路径不限于上文所提的几条思路,还有更多的可能等待出版社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新新. 智能出版:现代出版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庄红权. 新技术条件下教材的升级与转型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0(7):56-61.
[3]庄红权,刘杨. 构建权威的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库和服务平台[J]. 出版广角,2020(1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