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秋菊
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东台224200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约占脑卒中的80%,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出现坏死,致残、致死率及复发率高[1]。静脉溶栓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均经临床认可[2-3]。但静脉溶栓时间窗限制严格,在发病4.5 h内给予溶栓治疗,方能恢复血管正常血流,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4]。但患者受诊时间长、治疗期间出血、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均会影响溶栓效果,增加医患矛盾。同时患者溶栓后恢复效果及预后与临床护理的合理性、科学性呈正向关系[5]。因此强化溶栓患者临床护理,提高医护之间的合作能力,给予其高效、便捷护理,能改善患者预后。预见性护理是整体护理主要内容,预测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问题,确定护理重点,以预见性、前瞻性思维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以此提高护理有效性[6]。但关于预见性护理是否能减少溶栓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康复效果,鲜有报道,且具有研究意义。因此,该次研究分析预见性护理对2019年1月—2020年10月到院溶栓的31例患者的影响,以期为疾病恢复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摸球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60~80岁,平均(68.51±3.20)岁;梗死部位:前动脉、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各有16、12、3例;发病至溶栓时间30 min~4.5 h,平均(1.98±0.47)h;基础病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各15、6、10例。观察组31例,男15例,女16例;年龄60~80岁,平均(69.10±3.18)岁;梗死部位:前动脉、中动脉及椎基底动脉各有15、14、2例;发病至溶栓时间30 min~4.5 h,平均(2.01±0.45)h;基础病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各18、5、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1 纳入标准 ①入组患者经临床表现、头颅CT、MRI等综合检查,符合疾病判定标准[7];②发病时间≤4.5 h;③无意识障碍、溶栓禁忌证;④未伴其他脏器疾病;⑤患者其家属对研究的目的、具体事宜知情,自愿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错过溶栓时机或有溶栓禁忌证者;②伴局灶性癫痫、阿-斯综合征等病症者;③伴颅内出血、肿瘤及血管畸形等疾病者;④凝血障碍、血常规异常者;⑤曾有颅脑手术史者。
1.2.3 伦理要求 研究未有伦理纠纷,遵循临床研究的透明、公开、实事求是的原则,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标准。
两组患者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静脉溶栓,rt-PA溶栓,0.9 mg/kg(最高不得超过90 mg),总剂量10%药物静脉推注,于1 min内完成,剩余90%药物,静脉泵入,60 min内完成。对照组:常规护理。溶栓前持续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清除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溶栓后取仰卧位,清洁体表,观察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指导其营养支持及康复护理。观察组:预见性护理。①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获取循证支持。由1名主治医师、4名责任护士、2名康复医师组成,对小组成员进行溶栓培训,了解溶栓知识、发病机制、康复措施等。由小组成员运用循证知识,从维普、知网、万方、PCNI数据库等探寻溶栓后遇到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干预方法。②预见性基础护理。溶栓后密切监测意识、瞳孔、呼吸等体征变化,观察是否存在头痛、血压急性升高、焦虑等症状,若怀疑脑出血,停止抗凝、溶栓的治疗,行组织抢救。患者溶栓2 h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体位更换时,头颅保持平稳,调整血压使其维持在180/100 mmHg左右。观察是否存在黑便、呕血、血尿等情况,若有消化道出血,可偏向一侧,以免呕吐导致呼吸道窒息。少量出血用生理盐水冲洗,大量出血则注射奥美拉唑,并给予云南白药。待溶栓24 h无继续出血,给予流质饮食。同时治疗护理期间减少有创性操作,以免发生黏膜或皮肤出血。③预见性并发症护理。患者溶栓期间及溶栓后,每15~30分钟巡视1次,观察皮肤、鼻腔、黏膜等有无瘀斑或出血点,大便有无隐血,呼吸道、消化道是否有出血倾向。出血性转化是早期溶栓主要并发症,占比10%~30%,严密观察意识、体征、瞳孔等变化,溶栓24 h内出现呕吐、头痛、双侧瞳孔不等大等情况,提示脑出血或再灌注损伤,因此需要报告给医生,给予脱水、降颅内压等常规护理。④溶栓后预见性康复干预。患者溶栓后2 h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1周内准确运动,不可大幅度运动,以免加重颅脑损伤。待意识恢复后,采用健康手册、视频、一对一沟通等方法,说明疾病病因、危害及并发症防治等知识。耐心倾听患者的疾病诉说,了解情绪变化原因,运用鼓励、转移、暗示宣泄等方法,介绍成功案例,减轻其心理负担。对意识障碍者,宜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短期不能清醒或通气障碍者,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痰多、痰液黏稠者,雾化吸入,并及时吸痰。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每2小时翻身1次,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感染。⑤溶栓后预见性神经功能康复护理。溶栓结束、待其意识恢复后,要求患者自行读书、认字,或播放音乐,要求患者分辨清楚歌词;通过益智卡片、数字对对碰等方法,使其能准确分辨颜色,学会数据计算,恢复认知功能。采用电刺激治疗,于四肢放置电极阳极,阴极置于头皮,电极下方由蘸有盐水的棉垫固定,30 min/次,1次/d,每周连续5次,连续两周。
1.4.1 溶栓效果 溶栓两周后评价,基本痊愈:无病残,神经缺损评分(NIHSS)减少≥90%;显效:功能恢复良好,NIHSS评分减少46%~89%;有效:病残1~3级,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18%[8]。
1.4.2 NIHSS评分 评估患者溶栓前、溶栓24 h、7 d后的NIHSS评分,评分计0~42分,分为4个缺损等级(0分:无;1~15分:轻微缺损;16~30分:中度;31~42分:重度),评分越高,缺损越明显[9]。
1.4.3 并发症 统计溶栓后发生的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等发生病例数。
1.4.4 情绪变化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10]评估,各有7个条目反映焦虑、抑郁变化,条目0~3分,分值越高,负性情绪越明显。
1.4.5 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 于治疗前、护理两周评估,分别用Barthel(BI指数)[11]、简易精神状态表(MMSE)[12]分别评价,前种量表总计100分,后者计为3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越好。
观察组溶栓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溶栓效果比较[n(%)]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治疗7 d后,评分减少,且以观察组评分降低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两组护理前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情绪评分减少,且以观察组评分降低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情绪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情绪评分比较[(±s),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
观察组有1例牙龈出血,1例肺部感染,占6.45%;对照组有3例牙龈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鼻腔出血,2例肺部感染,占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38)。
两组护理前BI指数、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2周日常活动及认知能力均提高,且以观察组评分提高最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BI指数、MMSE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BI指数、MMSE评分比较[(±s),分]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
?
急性脑梗死是高发性脑血管疾病,早期静脉溶栓是其首选手段,溶栓时间窗是降低疾病致死、致残率的关键,可迅速溶血栓,恢复组织血流循环,纠正神经障碍[13]。但溶栓时间窄,溶栓后并发症多等情况,均会影响其预后效果[14]。因此对溶栓患者,溶栓后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利于治疗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既往常规护理是凭经验实施,护理干预缺乏计划性、科学性,只观察病情变化,可缺乏前瞻性、预见性护理特征,对患者心理、生理等功能重视不足,或针对已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难以完成预期护理,且难以落实护理要求[15-16]。因此需要采用一种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提高护理效果,减少溶栓差错。预见性护理是一种前瞻性护理,要求医护人员以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意识,提前、准确分析就诊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并能积极配合医生救治,将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护理,可提高护理效率[17]。对溶栓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建立小组,获取循证支持,利用循证知识提供生理、心理、康复等功能干预,减少治疗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性;同时提前、主动评估患者溶栓后可能发现的问题及并发症,做好观察及护理防范,以此提高护理效果,降低护理差错[18]。
该组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高于对照组(74.19%),治疗24 h、治疗7 d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论述预见性护理能提高临床效果,缓解神经缺损程度。推测是该护理方法能提前预测病症变化,观察是否有恶心呕吐、血压波动、头痛等不适表现,提前采用康复护理、病症观察干预,以此能使患者尽快进行脑细胞重建,减少脑细胞缺损程度,提高神经功能恢复效果[19]。溶栓后并发症多,加之脑梗死发病后更易发生躯体、心理等异常变化,影响疾病恢复。出血是溶栓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在8.5%~30.0%;同时患者卧床期间,气管插管、静脉输液等有创性操作等,均会增加感染发生率,使预后质量差[20]。该组研究,观察组护理2周后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率(6.45%)低于对照组(25.81%)(P<0.05)。郭艳侠等[21]报道,预见性护理后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69.05%),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贾爱红等[22]研究表明观察组并发症率(7.50%)低于对照组(27.50%)(P<0.05)。多结果证实该护理方案的应用,可提高护理安全性,减轻其负性情绪。同时观察组护理2周日常活动及认知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预见性护理能提高患者发病后日常生活能力,使认知功能恢复正常。可能是预见性护理可提前预测患者心理情绪变化,介绍疾病发生机制、治疗措施,说明溶栓方法及效果,解除其治疗期间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同时重视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在正常值。溶栓24 h内禁食,观察有无黑便、出血风险,质量、护理操作动物轻柔,减少有创操作,以此提高患者护理安全性,缓解负性情绪。此外注重患者精神状态,对其进行早期预见性肢体康复护理以及认知功能干预,通过益智游戏、听歌词等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认知功能。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模式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的预后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神经缺损程度,临床意义高,有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