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智翔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8)
近年来,文化旅游日益兴起,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新风尚,同时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地区或县市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郓城县深入挖掘本身独特的乡村历史文化和水浒文化资源,传承保护承载乡愁的特色地段、特色建筑和特色文化符号。将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人们思想融合,并使之成为历史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思想基础,以增加民众对自身历史文化认同感,最终增加文化厚重,促进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调查研究对象。
网络及线下群众。
2.调查研究方法。
(1)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郓城县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人们对现状的看法等,共发出137 份调查问卷,收回137 份调查问卷。
(2)实地考察:2020 年7 月26 日至29 日,调查研究小组全体成员深入郓城县,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活动。
王合义先生是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坠子戏传承人,他介绍坠子已经历了三百年的传承,演绎坠子戏,主要演奏者需要书鼓和简板两个乐器,简板起装饰音的作用,装饰音有两种击打方式,通常是在对白平和时,运用简板进行修饰。书鼓和板交替使用,以达到一种震撼的效果。而主唱人的身旁往往会有一位搭档者,搭档使用坠胡进行伴奏,由此构成了整个坠子戏。坠子戏的覆盖面很大,山东境内广为流传,但郓城县坠子戏则以水浒坠子戏得名,义军领袖中宋江、晁盖、吴用都是郓城县人,于是坠子戏结合当地水浒文化背景,生成了独特的水浒坠子戏,豪爽、大义、正气是郓城县坠子戏的主要风格。
谈及郓城县坠子戏的发展情况,王先生认为,有关坠子传承问题,很难走入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对此了解较少,近年来曲艺发展走向低谷,发展不景气,濒临灭绝的边缘。并且坠子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学成后很难拥有市场,曲艺届普遍出现后继无人的问题,很少会有人专门将坠子戏作为事业去研究,所以郓城县坠子戏的发展愈发困难。
小组考察了当地的民俗博物馆,郓城县民俗博物馆由当地几位青年大学生合资开办,创办人之一是朱志国,谈及打造郓城县民俗博物馆的初衷,朱先生笑着说,生于斯,长于斯,在日渐繁华发展的现代社会,能留一份传承给故乡,给日渐老去的家乡人和漂泊在外的游子一处乡愁的寄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馆内,最先看到的是经过复原从前的一面墙,这面墙是按照以前老的毛坯房后做的,但是老房子的表面会比这些更为粗糙。以前的房子所用的材料多是用石磙碾压出来的,材质比较粗糙。现在多用联合收割机,打出的材料比较碎,材质比原来的会细一些。房子的瓦片是按照以前老房子的样式进行的搭建,靠墙的部分建有以前农村的灶台。往一旁看去,馆内还收藏有老一辈人使用的床、卷席、梳妆等生活物件,是一个微型的旧式家居处。郓城县民俗博物馆最大的特点,就是保留红色基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色记忆是这里最常见的展品,如:毛主席全身半身像、大小不一的党章党旗、军大衣、“为人民服务”供销社,同时把时代的发展和郓城县当地的发展结合比较,设立专门的展板墙,展示郓城县改革开放来的发展状况,见证了郓城县一个时代的变迁。极具时代特色。
因此,基于强烈现实意义、史学开发价值和乡村文化开放价值,本课题小组希望能够通过此项目,以郓城县水浒文化、戏曲文化等为依托,深入挖掘乡村历史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历史传承,打牢乡村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真正提炼“乡志”,并借助“互联网+”等进行大众宣传普及,助力乡村振兴。
郓城县王氏祠堂,从祠堂内外景观和内部陈设来看,祠堂门前祠堂的牌匾,蓝色作底,黄子刻印着“王氏祠堂”,门前有两尊对头的石雕狮子,祠堂内房梁较高,拥有典型的北方建筑特点。王氏祠堂内“槐香堂”的牌匾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在1661 年,王氏家族的九世祖王劼考入进士,王氏祠堂的前身便是王劼的待客厅,这间待客厅大致建于顺治年间。为了供奉祖先永久怀念,以示后人铭记先祖传统美德和人格品质,他将此间屋室无偿捐献给王氏家族,专用作家祠,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槐香堂”的牌匾是当时的县令陈良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时亲笔题书赠送给王劼以表对王氏家族教育成就代代出英才的高度评价和感激之情。祠堂内陈列着字画,“常怀同族一脉情,莫忘敦宗睦族为旨。”王氏祠堂的内外陈设都体现着独有的家族特色,是研究郓城县祠堂文化重要的物质资料。
据王氏族长介绍,现居郓城县王家楼村的王氏一族为六百年前自山西洪洞县在洪武初年迁至郓城县的一支,至今相传二十余世。王氏家族家训严明,主要内容一曰遵守法规;二曰修缮祠墓;三曰宗族和睦;四曰保护谱牒。以王氏家族为例,可探究祠堂文化和家训文化对于家族发展内生动力产生的重大影响。
郓城县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众多的名胜古迹。“截至2010 年,郓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 处,馆藏文物1400 多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300 余件”1。境内有肖堌堆商代古文化遗址、苏庄汉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等。一些与《水浒传》有关的遗迹、遗址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等古迹犹存。
五代唐塔为郓城县十大古景之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五代后唐,占地面积80 平方米,砖砌,塔身为八棱四门楼阁式,下层42 米,上层40 米,共7 级,地表现存4 级,塔高32 米。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了解到郓城县政府如今重点投资重修唐塔,将周围建设成“唐塔公园”,成为郓城县一处历史文化地标的同时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唐塔公园的修建就是郓城县政府历史遗迹保护、注重旅游发展、探究新型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
水浒好汉城是依托郓城县水浒旅游文化资源建立的旅游风景区。在探访的过程中得知,“水浒文化城是由宋江武校投资2 亿多元建设的一处集宋江武校的武术交流、水浒文化街的风情展示和狗娃艺术团精彩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景观,集中展示了水浒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水浒英雄故里的遗风”1。水浒好汉城作为郓城县发展旅游产业近年来新建的风景名胜区,为郓城县水浒文化的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
1.通过网络调查人们对郓城县以及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发现超过3/4 的人对郓城县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剩下的少数对郓城县了解一部分或者非常了解。这体现了郓城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城在网络上鲜少被人知晓,从网上查阅资料发现郓城县关于历史旅游的宣传资料大多是来源于政府官网和与政府相关的网站,宣传基本采用文章宣传,宣传方式和途径单一。
2.通过对郓城县比较有名的几个景点认知度数据调查,得知:水浒好汉城、黄泥岗遗址、郓城县唐塔公园这三处水浒文化气息浓厚的景点比较容易为人所知,更容易面向大众推广,占比整体数据的一半以上,但像义军公墓、侣公祠等郓城县历史其他文化推广难度目前较大。
3.经过本项目小组查找资料调查发现,郓城县传统美食独具特色,壮馍、吕家糊粥等传统美食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有近半数认同饮食文化融入特色工艺品共同发展,其余结合旅游发展的方式扩展餐饮空间、筹建专业的饮食文化博物馆推广传统饮食文化、打造多个独具创意的饮食品牌均占不小的比例。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可知,以了解郓城县历史文化底蕴为目的去旅游的人数占比最多,为72.39%,因为郓城县的知名度去旅游的人数占比最少,为28.36%。
郓城县的发展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乡村振兴战略只了解一点,占比60.4%。非常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数与没有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数占比相同,均占10.4%。
大部分调查对象都看过小区或者村子里组织的戏曲演出,但是看过的次数一般都为1—2 次,但是相比于西方乐器,中国传统乐器更能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想学中国古典乐器的人数占比58.21%。
近年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针对许千百年来乡村文化凝聚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等文化背景以及人们旅行观念转变,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中的文化逐渐受到关注等社会现状。
然而,就国内现有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现状来看,“旅游”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乡村逐步带来振兴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有的尚未开发,有的虽开发了,但缺乏加强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缺乏宏观指导和整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发展阶段,巨大潜力远未开发出来”③,这一问题在现阶段郓城县的历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比较明显;第二,目前郓城县“乡村历史旅游业服务队伍数量少、素质低,如何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旅游服务”④,也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国内某些乡村出现过度开发的现象,过度开发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还会加剧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并且,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指有形的传统建筑遗产,还指当地人文历史、民俗民风等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护,它们共同构成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这一点也是需要郓城县政府在开发利用乡村历史旅游资源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郓城县乡村历史旅游资源开发现状的分析,郓城县历史文化发展、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包括景观开发力度不足、当地文化资源宣传力度不足、旅游产业链开发不完善、当地居民保护传统文化意识不强等问题。郓城县历史文化宣传可以有两条路径: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大数据推送平台实现乡村历史文化的有力宣传,增加乡村人们历史文化认同感,使得文化与思想最终融合,提炼成“乡志”,最终增加文化厚重,并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各地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和历史文化相关产业发展。
根据项目小组的发布的关于郓城历史旅游资源开发了解情况的调查问卷报告显示:郓城县的历史旅游文化方面,了解到受调查对象对郓城县以及旅游景点的了解甚少、知晓程度低,这体现了郓城县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县城至今因发展受阻导致基本无人知晓的现状。郓城县的景点中水浒文化气息浓厚的景点受众面较广,从中可以探究出郓城县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郓城历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受调查者多数认同饮食文化融入特色工艺品共同发展的方式,这也为未来郓城经济产业开发方向提供借鉴。郓城的美食文化方面,问卷中出现的郓城县特色美食所选人数几乎呈均分状态,这也同时能够说明郓城的食品经济并未打造出一个当地特色美食品牌,用以带动本产业发展。从调查问卷中可以探究出未来郓城县乡村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当成为重中之重。针对发展措施,项目小组讨论后提出的建议性对策有在多方面宣传、尽可能全面开发利用各种乡村历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发特色品牌及文化产品、改善运营理念、扩大资金支持、注重文化遗产保护、环境保护等,项目小组“郓城县能更充分利用这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乡村旅游等相关产业实现融合对接,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来此观光游览,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运行完美统一,促进了乡村振兴”⑤。
注释:
①屈爱霞、李秋兰.郓城县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7年第13 期,第159 页。
②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5625.html,2019 年9 月4 日。
③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de59b10100ahx4.html,2020 年9 月6 日。
④黄进.乡村旅游研究与实践[J].中南林学院,2001 年,第38 页。
⑤山东郓城.推进乡村振兴 打造魅力乡村[J].乡村科技,2019 年第4 期,第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