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至情发,韵启慧生
——浅谈小古文的情趣教学

2021-11-27 11:02吴雪琼
魅力中国 2021年31期
关键词:钟子期伯牙古文

吴雪琼

(大隐镇中心小学,浙江 宁波 315423)

小古文,顾名思义就是短小精悍、浅显易懂的文言文。其内容精炼,富有情趣,容易被儿童接受。笔者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小古文包括人教版和部编版第三学段安排的数篇文言文及第二学段中几篇选编的寓言小故事。

小古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从小让孩子积累些生动浅显的小古文,无论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还是人生底色的铺就大有裨益。目前新部编版语文教材,相比旧人教版教材,在第二学段也增加了不少小古文篇目。除了原有第三学段安排的四篇小古文,分别为五下《杨氏之子》、六上《伯牙绝弦》、六下《学奕》和《两小儿辩日》,又增加了不少篇目:三上《司马光》、三下《守株待兔》、四上《精卫填海》和《王戎不取道旁李》、四下《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五上《少年中国说》和《古人谈读书》、五下《自相矛盾》,六上《书戴嵩画牛》,除主课文外,每单元的“日积月累”中亦从古代典籍中摘录若干重要文言语句。在小古文篇目增加的情势下,小古文的教学手段仍然单一,使得小学的小古文教学处于“鸡肋”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这有限数量的文言文中,开启学生母语文化的源头,播下千年文明的种子,让小学文言文课程悄然而亲切地贴近孩子的心灵,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趣味”诵读

小古文作为汉语言的精粹,其语言含蓄典雅,更具对称美、音律美,如《精卫填海》这则源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以古籍原文的形式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篇幅简短,内容浅显,学生对故事也比较熟悉,学起来难度并不大,温儒敏教授指出:学习这样的小古文,不一定要求学生记得住、能解释,旨在润物于无声之中,使学生粗略感受小古文之韵律美,所以在教授小古文时诵读不失为最佳手段。

但一听到“古文”二字,小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毕竟,文言文中的字词生涩难懂,读一篇文言文需要咬文嚼字,拗口难读,连初中生、高中生都闻其色变。如何能让小学生字正腔圆诵读文言文,进而体会诵读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呢?最佳方式首先是教师绘声绘色的示范诵读。

(一)示范诵读,临摹入境

朱熹有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提高范读的有效性,首先在于教师充分的备读,少则三四遍,多则数不清,以读出小古文的抑扬顿挫、有声有色。其次要求教师在示范诵读前适当要求学生听清楚吐字规范,注意每一段的语速、重音等。边读边要求孩子用“/”符号标注出句子的停顿。一些拗口难懂的词句,或者是与日常生活相差较大不常见的词句读音,应让学生反复读记。

例如在教授《杨氏之子》中较为难读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的范读,教师在读前应要求学生听清楚每一处地停顿,边听边用“/”标注出停顿。比如“夫子家/禽”应是这样停顿的,需跟学生一再强调,接着再请同学读一读,根据读法来揣测整句话的意思,既扫清了读的障碍,也为学生理解词句做了铺垫。

(二)图文结合,相映成趣

小古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因其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遥远,不但对于词句意思难理解,对内容及情境把握也很抽象。直入主题式的诵读,难免让学生觉得乏味。如何能发挥小学生诵读的主观能动性呢?教师将图片等媒体引入课堂成为必要手段,图文并茂无疑是这个学段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形式。

1.图文吟诵,渐入情境

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将图片等媒体呈现于黑板一端,配以教师有声有色的诵读,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比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教师可配图,先由介绍伯牙和钟子期引入,接着吟诵原文,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接着请几位同学配图诵读也顺理成章。又如教学《精卫填海》一文,教师在引入课文时可先出示“形似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的“精卫鸟”的图片,告诉学生传说这是炎帝小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接着出示原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教师配以字正腔圆的诵读。渐入佳境后,教师切入精卫填海这一故事的视频,短短两分钟,画面的切换配合古曲中饶有韵味的诵读,不难想象,学生们被古色古香的情境激发了兴趣,便会纷纷摇头晃脑地跟着诵读起来。

2.配图以文,熟读成诵

第三学段的小古文,都要求在了解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情感朗读,以助于熟读成诵,以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小古文比白话文更具韵律,读来朗朗上口,而对于故事性较强的小古文,在把握内容、明白道理之后,可安排配图诵读。可以是个别读、齐读和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例如《两小儿辩日》这样故事性较强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可在黑板一侧陆续播放一帧一帧的图片,由两位同学看着图片来辩读一翻,极富趣味,也能快速熟记内容,熟读成诵。且面对这样有趣的画面,可想见会有更多的同学跃跃欲试,达到了真正的“趣读”的目的。

3.趣读趣演,体会意蕴

当学生正确掌握了文言文的读音和读法后,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读。例如在教授《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模拟情境来个“辩论读”;例如《杨氏之子》一文,可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演绎读”;再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这样的神话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想象,读出故事的感觉来;而对于平常课外积累的一些文言短文,比如一些隽永悠长的文言散文,如《诗经》的诵读,不妨把传统吟诵带入课堂,让学生体味其特有的音韵美。同时也为学生播下兴趣的种子。

二、“趣味”会意

(一)创设情境,深入会意

人教版选编的小古文中,有《刻舟求剑》《扁鹊治病》和《纪昌学射》等寓言故事。古文寓言,文字精练而又生动,颇能让我们体会到其寓意的含蓄和幽默。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趣味中领会寓言的含义呢?

例如在《鹬蚌相争》这一文的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鹬蚌被捉后的心情,让学生想一想,当捕鱼者捉住他们喜笑颜开之时,鹬和蚌怎么也笑不出来,此时此刻,如果他们会开口,他们会进行一场怎样的对话呢?可让学生小组探讨来说一说。再深入亲近文本,走入鹬蚌的内心世界,进而得出“做事情应权衡得失”的寓意。在趣味中体会含义,比起教师传授其寓意,使学生体会更深刻,记忆更持久。

(二)趣味演绎,会其深意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演一演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演绎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小古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再如《鹬蚌相争》这一文的教学中,当学生走入鹬蚌的内心世界,进而得出“做事情应权衡得失”的寓意后,便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加入自己对鹬蚌的性格理解,添加对话,班级小组间轮流表演:一组将自己要演的内容呈现黑板一侧,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再适当加以修改。这样一处一处地演,一句句的修改,学生就自然对小古文的理解更深一层了。这样的演绎会议,有声有色,有情有趣。

部编版新增的几篇小古文,都是在特定的单元环境中,教师在教学中应连横单元主题施教。如三下《司马光》一文的教学,教师应着眼于本单元语文要素: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前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在结合注释已经理解的情况下,可以请“演技佳”的同学来演一演,演到此处,教师作为旁白,突然插入:“司马光看到小孩落水,为何不去找大人救援呢?当时的他是怎么想的呢?”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之余,教师也可在黑板上出示思维导图,对“司马光当下的想法”进行补白,完成后再将故事接着往下演。这一环节用学生乐于尝试的方式,生趣盎然地让学生把握了故事寓意: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困难,千万不要盲目去做。

三、“趣味”拓展

选编入人教版的小古文大都选自《论语》《韩非子》等经典著作。所选的课文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或者是蕴含深刻哲理的代表性作品。这些课文在谋篇布局、描写手法上都有其精妙之处可以挖掘。叶芝语曾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师在小古文的教学中,应得当取舍,巧妙拓展,扩展学生的视野,努力点燃学生学习小古文及课外阅读的兴趣之火。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去谈“趣味”拓展。

(一)内容之拓展

《鹬蚌相争》一文,当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体味后,教师可告诉学生:这样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曾经制止过一场战争呢!正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起来之时,教师可将《鹬蚌相争》在《战国策》中的原文呈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了苏代的话后,惠王就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呢?这样适当的拓展,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寓言的魅力,也体现了古文的隽永文化味道。

(二)内容仿写之拓展

1.方法习得之拓展

在学习小古文有一段时间后,对文言文有一个良好的基础,有足够的积累和一定的兴趣之后,就可以尝试性地引导学生习得文言文的某些写作方法。比如我观摩的一堂特级教师执教的《东施效颦》,这位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怎么知道东施长得很丑?问题一出,想必学生会潜心读文,讨论交流,从而得出“侧面描写衬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学生体会其描写之精妙后,也可以动笔写一写。

除此之外,课堂上还可安排各种形式的写。如续写文言、仿写文言,读白话写文言,读文言写白话等等,如《守株待兔》这样的寓言故事,学生在课外已对白话文颇为熟悉,那么在开课之初,就可以把较为精彩的白话原文选段打在学习单上展示,让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在旁摘抄相应的文言短句,如“突然,一只受了惊吓的兔子,不偏不倚撞死在了树桩上。”学生可摘抄: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再层层深入,利用文白相互参照的方法,逐个解决“触”“折”“走”等重点字的意思。这种古今穿插的方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实践证明,这样边玩边写的游戏也很吸引学生。

2.句式仿写之拓展

笔者认为,选入课本的多为经典篇目,且小古文有许多值得积累的固定句式,对丰富学生仿写素材大有裨益。如教学《伯牙绝弦》一文时,在学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时,教师可适合穿插一个仿写,即仿照“善哉……兮若……”的句式照样子写一写。教师安排这一练笔,既拓展了文本内容,加深理解,也初步感受了古汉语遣词造句之凝练整齐。

3.情感升华之拓展

情感升华之拓展离不开诵读。如《伯牙绝弦》一文中,学生感受到钟子期与伯牙的情谊后,配乐诵读悲痛欲绝的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的短歌,学生也被这旷世知音深深地感染,既升华了情感,也陶冶了情操。又如《中国少年说》一文中,整齐的句式,气势磅礴的语言是本文最大特点,要体会强烈的爱国之情,唯有字字铿锵的诵读,但脱离时代背景又较难体会其情感,因此教师可播放清朝末年仁人志士们为中国觉醒而奔走的故事短片为背景配乐诵读,爱国之情便可喷薄而出。

总之,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既是为了初中、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兴趣,也应当做好不同于初中、高中教学的方式。应以诵读为主要导向,以兴趣为主线,带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能力,然后以其他教学方式作为辅助,是他们能够系统的、轻松的、整体地感受到小古文的情趣。回归到符合他们纯真的形式,才能达到对文言的启蒙,并达到热爱的目的,从而引导他们活泼地边读边走进小古文的大门。

猜你喜欢
钟子期伯牙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伯牙鼓琴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知 音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何谓“知音”
称象
高山流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