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的非遗资源转化利用
——以余姚为例

2021-11-27 02:11周苏
魅力中国 2021年42期
关键词:余姚市余姚文旅

周苏

(余姚市文化馆,浙江 余姚 31549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表达。作为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余姚目前共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项,省级11项,宁波级41项,余姚本级85 项;现有宁波级非遗传承基地42 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2 个;形成了国家、省、市、乡镇(街道)四级完整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为非遗项目的转化利用夯实了制度基础。近年来,余姚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始终坚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原则,以文旅融合为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和转化利用,实现了由传统工艺向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创意产业转化,进而由非遗文创产品向生产性保护转化,走出了一条富有余姚特色的非遗资源转化利用之路。

一、基本做法

余姚市非遗保护工作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创新保护传承机制,在资源整合、贴近生活、文旅融合、在线传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

(一)树立资源保护新理念

探索创新,加强非遗保护管理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加紧修改完善余姚市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对非遗调查、认定、评估、奖励以及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责任义务等事项做出规定。扩大非遗保护队伍,提升非遗保护水平和普及效能。加强与社会组织的交流和合作,2021 年暑假期间,余姚市非遗保护中心与余姚市合益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开展“潮传非遗”进社区活动,将草编、粉塑、榫卯结构等课程送进余姚各社区,让广大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亲手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和喜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推动非遗融入新生活

加强社会协作,推动乡村振兴,与“一人一艺”社会联盟机构合作,举办剪纸、竹编、粉塑等非遗课堂200 多期。开展“非遗进景区-我和文化有个约惠”等系列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激活市民文旅消费新需求。2021 年4 月启动“幸福新时代 永远跟党走”余姚市首届“童话非遗”少儿故事大赛,90 余位小朋友参加比赛,决赛直播收看量突破4 万人次。

(三)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

依托长三角城市文化馆联盟、文化走亲等平台,于交流学习中强化余姚深厚文化底蕴及乡村旅游资源的推介传播;在河姆渡遗址通过非遗和景区的融合沉浸式教学为参与者提供大糕制作体验课,融趣味与传承一体;承办四明山电影节开幕仪式,以非遗文化风采为四明山红色旅游增添魅力。此外,非遗项目所在点位还纳入了手绘版余姚文旅地图进行标注,阳明文化小镇非遗融入的方式和途径也在积极探索中,目前意向性项目一达10个。

(四)搭建线上线下新平台

一方面,余姚市文化馆依靠“互联网+”思维渗透非遗保护各项工作,全面建成非遗保护数据库。如,在云端开设非遗课堂;豆酥糖、中药香囊、风筝材料包等系列产品参加淘宝6·18 非遗购物节;四明十二雷茶业、雁庐同庆祥糟鸡等积极开拓线上交易等。另一方面,举办“姚剧文化周”、“阿拉非遗赶集会”元宵活动等,组织非遗项目参加第十届中国余姚·河姆渡农业博览会、宁波“阿拉非遗汇”、“甬上风华”宁波非遗精品展等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示范性的非遗产品,助推优秀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实现传承传播、创新创造。

(五)挖掘非遗文化新资源

仅2021 年,推荐盆景技艺等10 个非遗项目申报,有8 个项目入选第六批宁波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5人获评宁波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各方努力下,余姚土布中技巧复杂的“四脚布”制作技艺得以恢复,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桂凤,正式与小曹娥镇村民傅红红结为师徒,常态化传承授课,进一步壮大了该项目的传承力量。

二、初步成效

合理开发利用非遗资源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效益。近年来,余姚市积极落实各级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措施,运用互联网手段,探索形成了“非遗+演艺、非遗+景区、非遗+商品、非遗+文化街区”等N 种转化利用模式,打开了非遗发展的新局面。

(一)衍生产品层出不穷

一是编著非遗学术专著。如收集、整理《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沈守良》、《余姚土布制作技艺》、《余姚姚剧》、《姚江民间艺术》等7 部非遗专著在省级出版社出版,使一大批无形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字、图表、视频等有形文化财富得以保存,成为非遗传承发展的理论基础;二是创编非遗文艺节目。通过不断挖掘、开发和运用各种资源优势来编创更优秀的百姓喜闻乐见的演艺产品。如姚剧《王阳明》《打窗楼》、传统音乐十番《春天快乐》《醉步登楼》、非遗舞蹈《木偶摔跤》《犴舞》等;三是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已有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四明山竹编技艺、余姚草编等系列产品投放市场,成为文化富民、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展馆基地同步发展

近年来,余姚市通过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加大投入,共建立25 个非遗展示馆,600 平方米的余姚市非遗展览馆正在设计建设中。其中,河姆渡越瓷坊、阳明古镇匠心馆、泗门成之庄申报成为宁波市非遗体验基地。这些集展示演艺、收藏研究、教育培训、研学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展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物质载体。

(三)展评创建扎实推进

一是展评项目出彩。余姚草编获浙江省第二批优秀非遗旅游商品,陆埠佛雕、梁弄阿桥大糕获评第三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余姚土布衍生品参加长三角民间艺术文创产品邀请展,梁弄大糕获“非遗薪传”浙江传统美食展评活动优秀展演奖。二是创建项目榜上有名。2020 年,泗门镇继梁弄镇、陆埠镇后成功入选第三批宁波市非遗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此外,在宁波市非遗“三位一体”传统美术类项目考评中,陆埠佛雕被评为示范性项目,余姚剪纸、大隐石雕被评为优秀项目。

(四)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推动非遗展示、非遗课堂入驻阳明古镇,余姚土布、梁弄大糕、朗霞豆浆等参加宁波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余姚草编等亮相宁波市“美丽乡村健身行”系列活动。麦芽糖、乌馒头、同庆祥糟鸡、传统酱油米醋等10个食品类非遗项目助力余姚市农民丰收节,用舌尖美味传递民俗风情。河姆渡越瓷坊落成开放,举办为期一周的“与‘泥’一起”越窑青瓷体验活动,社会反响良好。

三、经验启示

回顾余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利用的实践,充分表明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创新、融合与转化、非遗与旅游等必须要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指针,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一)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式或生产性保护是非遗转化利用的前提。只有建立起符合实际的科学保护体系,才能完整地保留非遗的文化基因,为非遗资源的转化利用提供活化的资源。而合理利用是以非遗保护为基础的,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融合,进一步整合“姚式生活”传统小吃元素,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美食一条街,努力把余姚的风物、风味转化成文化旅游商品,实现非遗资源转化利用的时代价值。如梁弄大糕从一人一作坊发展成为三四十家门店的一条街,上央视、走展览,成为当地金名片的同时反推项目的保护和挖掘,新产品更是成为市民游客必尝必买的特色美食。

(二)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是非遗传承之魂,创新以传承为前提,传承离不开创新。要在转化中拓宽传承载体,在传承中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改革文创产品工艺流程,推动传统工艺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巩固提升土布、竹编、剪纸、粉塑等传统技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使众多非遗特色资源发扬光大、重放异彩,在华丽转身中展现民间艺术的魅力与风采。如余姚土布制作技艺通过不断宣传和衍生品的开发推广,不仅吸引了一批本地学习者,还有高校学生慕名而来,布袋、布包、挂件等衍生品深受市场欢迎。

(三)处理好融合与转化的关系

融合与转化是指非遗项目相关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交汇或重组,彼此交融而产生新的业态的现象与过程。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在于如何转化,而非遗的转化与激活又在于融合,两者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融合是做大非遗蛋糕的前提,转化才是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余姚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将竹编技艺作为一项就业手艺进行培训,吸收肯吃苦、愿意干的社会人员来学习和制作,通过市场化运作竹编产品,确保劳动就有所得,形成研—学—做—卖的良性互动与循环,推动非遗的深度融合与转化利用。作为非遗项目传承者和推广者,要注重品牌意识和对外的宣传推广,把姚剧、余姚十番、余姚走书、木偶摔跤、精武拳(械)技等有机融合,创新转化文旅演艺产品;要参加各类展示展演,亮相中国塑博会、中国机器人峰会、中国余姚杨梅节等重要展会活动,转化成非遗品牌的无形资产和附加值;要融合全域旅游经典游线,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重点打造以陆埠、大隐、河姆渡为主的姚东和以临山、泗门、小曹娥为主的姚西北农耕文化体验游,为非遗转化成旅游优势找到有效路径,提升非遗项目的实用价值。

(四)处理好非遗与旅游的关系

非遗和旅游融合是指文旅产业相关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交汇或重组,彼此交融而产生新的业态的现象与过程。非遗资源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是非遗的载体;非遗成为旅游的重要元素,乡村旅游成为非遗的传播空间。余姚将非遗馆引入旅游景点,结合阳明古镇打造,不仅让非遗可以看,还可以体验、品尝、购买。这样两者有机结合,既是非遗和旅游共同促进的现实需要,也是非遗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现象。如把梁弄大糕、陆埠豆酥糖、朗霞豆浆等传统美食植入四明山区域生态旅游环线、姚西北裘皮工业旅游线,不断创新和丰富游客体验,有利于推进非遗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之,余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利用的创新实践,离不开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迫切需要从制度层面提供保障,合力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增强内在的生机和活力。

猜你喜欢
余姚市余姚文旅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现在你踏实了吗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