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美婷 邓链 刘姗 李飞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高校作为育人摇篮,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力量是高校的光荣使命。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习近平等多位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高校要时刻将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举措,是所谓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众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使之向好、向善发展,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等环节;而狭义的德育则可专指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一般指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实践,使其能达到社会所需的品德要求。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文化交融愈发明显,徜徉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高校德育实践要以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依托,有目的地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文化传承有效衔接,以文化人,融通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国家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强大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价值。2017 年中央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累积的珍贵财富,为当代高校开展德育实践提供了丰富且充实的理论储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一方面,重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辅助德育实践,有利于充分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丰富高校德育实践活动内容,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德育实践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借力德育实践,使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发展、充盈并获得新生。因此,本文基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探究、总结高校德育实践现状,通过高校德育实践,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德育实践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高校的德育实践不仅关乎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精神品格的提升,而且关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实现[2]。高校德育实践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有效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其中包括: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积累的传统文化需要借助课程平台深入教育,这是“培根铸魂”的得力举措,是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内容;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开展特色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熏陶、传统美德典范、节日习俗传承等都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宣传民族优秀文化、风土人情,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践行优良传统。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积极践行优良传统,通过志愿服务、家风传承等活动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融入社会实践中去,师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养成正确的德行观,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润,帮助师生建立正确的三观、架构完整人格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愈发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融越来越广泛、深入,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从各个领域都对当代青年形成真切的影响,甚至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价值观输入,腐蚀当代青年的思想,沉迷于游戏、热衷于“洋节”、钟情于欧美大片等现象比比皆是,如此种种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无疑会产生巨大的阻力和障碍。新时代的高校德育实践以学生德行的养成与培育为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个人修养,通过深入挖掘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价值底蕴为德育所用,不断丰盈、扩充传统文化的内核,使传统文化在德育实践之下更为“亲民”、“接地气”,更容易被理解、接受,使当代大学生由衷认同、喜爱传统文化,乐于学习、借鉴传统文化精髓,为其自身健康成长成才打好人生底色,同时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忠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德育实践与传统文化充分融合,透过德育实践,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高校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并开出新花,使其心中有信仰、行为有准则,不断地以实际行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升华,借力德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融通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育人内涵是新时代高校德育实践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此来引导当代大学生崇德修身,充分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当前,作为育人主战场的高等院校,借力传统文化促进德育实践育人的意识虽有所加强,但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方式缺乏多样性,从而导致育人效果欠佳。通过总结以往德育实践育人经验,充分借力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浸润德育是进一步完善、拔高学生德育现状的重要途径选择,因此,未来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十九大以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结合当前高校的德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从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情境的创设方面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课程设置,引导传统文化进课堂。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效果。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应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课程设计中,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并设置教学目标。将传统文化的丰富德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其次,可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情况,立足本土文化特色,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将学校特色、地区传统引入课程,通过课堂讲解,实现传统文化的升华传播。第二,丰富教学手段,多样化开展德育实践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的形式,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到理实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针对性教学;从单一的线下教学发展为线下线上一体化教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新媒体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有效联通、相互补充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第三,打造一支专业的传统文化授课团队,巧用传统文化立德树人。通过加强对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与学习,使高校教师形成系统化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树立坚定的文化传承意识,身体力行,充分利用自身传道授业的职业本分,将传统文化以润物无声之势与实际教学巧妙结合,更好的以传统文化进行育人实践。
高校德育实践需要借力传统文化打造公众实践平台,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助力高校德育,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收获,并主动、自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并在文化的熏陶下实现自我教育与行为养成。第一,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活动,推动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认知。结合不同的节日文化,组织相关活动,例如:清明追思先人、端午缅怀屈原感受家国情怀、七夕乞巧诵古传情、中秋赏月共话友情,重阳登高孝老爱亲等。第二,延伸课堂体验,推动课外实践,实现学校育人与学生自育的目标。依托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打造文化传承平台,将德育实践与专业学习联通,用传统文化指导实践,用实践活化传统文化,相互促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承传统文化。第三,推动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总结实践经验,聚力活动品牌建设。借助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开展主题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对于目前相对沉寂的传统节日,需要创新扶持,增强新颖性、吸引力,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并对主题活动不断总结提炼经验,逐步建立活动品牌,将主题教育做深做实。
在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先进典型,抓好先进典型教育,弘扬主旋律,对学生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通过创设文化情境,借助物质文化载体,打造沉浸式的传统文化熏陶氛围,于潜移默化之下实现德育目的。第一,据实选例,学习英模典型,弘扬时代楷模精神。不同时代背景下皆是先进典型辈出,要善于挖掘先进典型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核与精神实质[3],借助网络、课堂、活动等予以宣传学习,丰富德育素材,充盈文化内涵。第二,挖掘、鼓励身边典型,因势利导,强化同伴效应①。一方面,对于身边的优秀典型,尤其是学生先进,要及时给予充分肯定与激励,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另一方面,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重视典型宣传[4]。通过优秀事迹报告会、道德讲堂、表彰大会等形式,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宣传,立足德育视角,实现思想引领,以典型带动普遍,弘扬先进,传承美德。第三,立足校园环境,创设文化情境,实现身临其境般的文化熏陶。校园是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主要场所,文化的传承、德育的实现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基础,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史校训、校园传统等物质、精神文化基础,并将文化渗透与精神传承等作为校园基础建设项目决策的关键环节,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文化标识,据此提升德育实践的针对性。
注释:
①同伴效应:现实生活中,往往对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印象深刻,极易感同身受,引起自身情绪的波动及情感上的波澜,也称样板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