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生心理承压与思维导向关系的比较研究

2021-11-27 02:11杜雨晴
魅力中国 2021年42期
关键词:导向差异心理健康

杜雨晴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一、中外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现状

(一)国内现状

当代大学生受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影响较大,竞争意识和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但独立意识相对薄弱。同时,国内不少学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更加偏向于学业教育,而忽略了心理教育的情况,相关心理应急预防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国内大学生的心理承压和抗挫折能力较薄弱,当学业压力增大以及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打击不断袭来时,大学生往往容易郁结于心、精神崩溃,进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二)国外现状

国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体系相对完善,且在教育中较为注重个性化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想法不同,可供释放和解决的途径较多,困于内心的压力较少,同时来自外界诸如:家庭、学校等施加的期望和压力也相对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相关心理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但是随着其社会问题的不断演变和世界局势的多元发展,国外高校大学生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增大以及随之产生的迷茫、质疑、焦躁等情绪和部分异常应激反应始终是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之一。

二、中外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存有差异的原因

(一)心理教育的体制与主体构成存在差异

“国外心理素质教育机构规模强大,机构健全,工作人员高度专业化……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发展迅速,但地区、高校间发展不平衡,工作队伍专业化整体水平不高。”[1]从总体上来讲,国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心理承压、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开展历史较早,从体系上形成了有关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在内的完整制度,参与主体也相对广泛,涵盖了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与国外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心理抗压及健康教育的思想重视起步较晚,尚未建成完整、高效、平衡的运转体系,施教主体与参与主体存在专业化水平不高、参与层面较浅等问题有待解决和提高。

(二)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中外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体系,相关历史文化背景也不尽相同,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造成了中外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导向方面存有较大的差异。思维方面的差异,不同程度影响了大学生在面对问题,应对挫折的不同表现能力,从而映射出心理方面的承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传统的感性认知思维、统一整体性思维、迂回曲线思维等从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更趋于联想推理和委婉表达,心理活动的某些方面也表现出细腻、多样的层次。“西方思维方式具有个体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新性。”[2]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其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角度与中方有较大的差异,理性思维更为突出,严谨性更强、注重个性的发展与创新,以上特点广泛见于西方社会工作生活与科学研究,个性及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也较常见于影视作品,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西方人应对相关挫折问题与心理健康更加趋向于理性处理、科学治疗,倾向于解放个性的自由发展。

三、思维导向对于心理健康及承压能力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重视,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但是,很少有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尤其是从思维方式的视角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实证分析。”[3]综合分析历史上相关心理实验及现代多方学术研究成果,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思维导向及方式的不同的确对人的心理健康及承压能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不同思维导向影响下由心理暗示造成的行为差异

思维导向可以简单理解为人思考过程中思路的一种带有引导性质的走向,受所处环境和个体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思维导向呈现出多步骤、多类型、多元化等不同的特点,典型的思维导向包括以结果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以方法为导向和以行为为导向。在不同思维导向的指导下,个体在心理方面的感受存在分化,表现为外在行为上则存有较直观的差异。

中西方历史上大量的思维实验可以体现出这一点,如带有选择性的“难题”类实验:设定带有两个及以上难以抉择选项的情景,要求受众做出抉择。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带有不同思维导向侧重点的人会做出不一样的行为,或以结果为重、或以方式为重或以其他多种方面,这其中,思维就影响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带上了思维影响行为的色彩。

思维导向影响下的心理状况体现在行为上的差异,在现代教育体制尤其是大学教育体制中,可以典型表示为一种形式:思维导图。通过鼓励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建立发散性思维和良好的逻辑架构来促进相关知识的整合与提升。在此过程中不同的思维导图体现出来的逻辑面和关注点是不同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创作者心理对相关知识认知的状态,不同的学生通过各自导图所能掌握的层次也存在差异,教育者在不同的导图中所能总结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一张思维导图是否优质、是否正向引导,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教育者的教育行为都产生了影响。

(二)常见性思维对情绪变化及承压能力的影响。

在中西方文化中用于研究较多的常见性思维包括思维方式的协变性、整体性、矛盾性、变化性等多个方面。受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多种思维方式在中西方个体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其在调节、控制有关心理层面情绪的变化时又各有作用。例如基于一部分中国高校学生的研究结论表明“思维的协变性对焦虑、强迫、抑郁和人际敏感及总体心理症状均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思维的矛盾性对焦虑、强迫、抑郁和人际敏感及总体心理症状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思维的变化性对焦虑有显著的负向作用。”[4]思维方式影响了人的情绪变化,而焦虑、抑郁等情绪对个体心理的承压能力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很大程度上,从思维对于心理健康和情绪的影响出发,可以更进一步探究其后文化背景的作用以及如何从思维的角度正确地看待事物、调节情绪,提高应对外界挫折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有效发挥思维对情绪变化的正面引导作用。

四、中外不同思维导向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的合理建议

(一)加强思维文化交流,优势互补

就整体形势来看,中外的不同思维对于心理承压能力的影响在不同方面的表现有利有弊,适时加强中外的思想文化交流合作,将理性与感性、经验分析与科学逻辑相结合,取长补短,探究出适合中外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心理承压能力的教育方案。

长久以来,高校间的中外合作交流的形式较为丰富多样,有中外合作办学、选派留学生等方式,这些方式在文化交流尤其是学术文化合作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普遍关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承压能力的问题,中外高校可借助已经建立的合作平台,加强有关思维方式的交流研究,尤其是应对挫折、压力等心理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与此同时,还应注意,通过加强思想文化交流的方式,是为找出相关应对压力、提高心理健康的最有力措施,来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关注到各国不同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来综合衡量相关思维方式和思维导向在本国的适用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应用;又要兼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谨防过度文化渗透。

(二)转换教育思维,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我国长时期以来的教育方式难免有应试的规格化特征,学生因此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适当尝试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多方面综合评定一个学生的素质,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及可能性是实现教学思维质的飞跃,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层面。

逐步探索,鼓励实现教育主体的广泛参与,教育的主体实施者绝不仅限于局限性思维中的学校机构,社会、家庭等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非常关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在中外教育实践中汲取经验,切实转变教育方式,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联动,给予孩子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教育关怀,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解决心理问题上的自主独立性,摒弃急功近利等教育陋习,多方共同构建脚踏实地的健康成长环境。

五、总结及意义

本文阐明了中外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现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二者的差异点尤其是思维方面的影响差异,从此方面着重入手探究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尤其是我国大学生心理承压能力的方法,为教育体制改革和多方教育主体加强学生心理承压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建设、帮助其正确应对心理问题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途径。

猜你喜欢
导向差异心理健康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偏向”不是好导向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