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栋
(甘肃省广河县城关学区双泉小学,甘肃 临夏回族自治州 731300)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思索、探究数学问题时所采用的方法,以及探究过程的灵活程度,在数学推理的过程中,学生正向、逆向双重思维的灵活运转。在数学的课堂中,每个小学生的思维灵活性都具有一定差别,但主要的是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活动通过实践得到的锻炼、发展。所以,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标的开展多样化的思维灵活性锻炼,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程度。
思维灵活性主要指的是思维的灵活程度。思维灵活性主要反映出了知识的“迁移”程度。思维较为灵活的人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能够打破固定模式的限制,根据现有条件进行转变,冲破固定思维模式,实施计划调整,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明确思考方向,根据实际的条件变化调整自身策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及高度去看待数学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计算法则、原理、规律等,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有的知识进行整合;不盲目跟随教材内容,同时还能举一反三,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灵活思维对思维的敏捷性、创造性等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部分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归纳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将关系应用于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问题的本质,熟练的知识点转换。同时,也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以简短的结构,快速的阐述现有问题。在推理问题时,也能从复杂的分析中掌握重点知识,简化计算、推理、运算等多种过程。思维的灵活性和数学课程具有密切关联,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新的核心品质。所以,在课堂中,教师应抓住有效机会,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性。
思维程式化主要指的是人们最常使用的方式以及掌握的新方法。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的采用这种思维方式,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当学生习惯了在某种场景中运用某种思维方法后,将无法真正去接受其他思维方法,长久下去,学生的思维将会变得越来越懒惰,其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也会随之下降。
思维僵化是小学生群体中最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具有重要关联。部分教师在授课期间,会提出一些重要观点,列出承载着重点、难点知识的数学习题,并要求学生以教师的思维进行解题、推理、分析。这种重复性的练习,强迫性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学生没有充足的机会、时间去探索、思考,只能麻木地跟着教师进行学习,长久下去,原本一些敢于提出质疑的学生逐渐变得“惶恐”,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原本具有积极态度的学生,也不再愿意举手发言。久而久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学生也越来越讨厌学习数学知识,更别提灵活性思维的形成。
思维定式别名为“惯性思维”,主要指的是之前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使人们的思维逐渐变得固定化,进而影响后续的分析、解决过程。当环境发生变化后,学生会被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所禁锢,无法获取提升,所以整体的思维模式过于呆板。经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后,学生能够将解决问题的技巧掌握在手中,并经过有效的练习钻研,使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只要习题稍微有所变化,学生就会变得不愿意思考,甚至不知道如何思考,是能搬用之前的解题方法。同时,学生思维定式化的形成,也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综合能力等产生严重影响,学生将无法获取深层次的数学知识内容,只能进行浅表性的理解和学习,学习的学习成绩会呈下滑趋势,教学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
要想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的目标。首先,教师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素材,在进行备课工作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钻研,探索有效的素材,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要设置合理化问题,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尽量不要选择一些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或者压制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在钻研教材内容后,要做好引导工作,激活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的好奇心“复活”。
以授课“图形”相关数学知识为例。在课堂开展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要保持整体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的新颖性,针对学生层次选择合适教学内容,针对旧材料展开新的教学。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以全新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回想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将新知识、旧知识联想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得到培养。针对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图形;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重点激活学生兴趣,组织学生开展游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创新意识;针对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渐建立空间观念。教师可以将装满各种图形的纸箱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摸物体猜形状,最后以直观的方式揭示不同图形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通过语言进行形状特点的描述,以此加深学生知识记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在不断地描述、思考中变得更加灵活。因此,只有教师选择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让学生思维活跃,使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益处。
小学数学课堂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就是课堂提问,很多时候教师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就是“你问我答”,这种方式过于表面化。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独特的思维。而数学教学主要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是针对学生现有的思维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教学过程所实现的。所以,在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根据学生现有的思维特点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在课程开展时以合理的提问方式去启发学生,有目标的激活学生思维,让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此实现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的目标。
以授课“时、分、秒”相关数学知识点为例。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与教材内容、学生真实能力相吻合,要了解学生想要得到什么?为什么想要得到?重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巧妙的设计疑问,就能够获取“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成效,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点燃,使学生灵活性思维得以培养。如:“我们的生活与时间具有密切关联,而时间是怎么表示的呢?你知道关于时间的历史小故事吗?今天,我们就要探索‘时间’的奥秘,揭开时间的面纱,你们想和时间做朋友吗?”通过这种问题,能在学生的内心埋下一颗疑问的种子,学生会变得非常好奇,渴望与“时间”做朋友,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探究和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发展,为课堂添加更多的活力。
小学时期的学生缺少系统性、全面性的思维训练方法,训练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学习知识方法具有一定的限制,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数学思维联想运用的重要元素。在授课期间,教师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小学的数学课程是一种具有方法性、抽象性的学科,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应合理的运用自身思维,选择正确的方式,如转换、类比等多种方法,以此提高数学成绩,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以授课“数”相关数学知识点为例,教师就可以在授课期间将“类比法”教授给学生,并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比较“乘法和除法的相似点、不同处”、“因数和倍数的定义、概念、内在关系”等。鼓励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数学问题探究,让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得到培养。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思维时,就能够对自身的思维懒惰性产生冲击,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感知,使学生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钻研的思维品质。同时,教师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巧妙地选择教学角度,让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真正受到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逐渐形成。
如果教师只依靠课堂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灵活些思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适当的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数学课程主要产生于客观世界,还为客观世界提供优质服务。所以,在进行小学的数学知识授课期间,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引导学生将所获取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
以授课“圆形”相关书数学知识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圆形操场或者生活中的一些原型物体进行具体教学,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搜集,针对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去搜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圆形物体,并带到课堂中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物体研究圆形的特点以及性质、内涵等。这样的实践活动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能让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得到锻炼。
综上所述,加强学生思维灵活程度的锻炼,能让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帮助学生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得更加透彻,并逐渐学会融会贯通,将掌握的知识“编织”成巨大的知识网,使学生的思维链长度得到延伸,让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更为丰富的联想,感受思维所带来的益处。因此,在授课期间,教师要重视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拟定,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将培养学生灵活性思维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