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政经词汇特点及翻译原则

2021-11-27 09:36王倩
魅力中国 2021年23期
关键词:政经归化异化

王倩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如何准确并地道地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成为外宣翻译乃至翻译领域的前沿热点研究问题,关系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和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特色政经词汇专指表达党和国家的治国理念、执政方略以及中国重大时事、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外交政策等的中国特色词汇,其独特的特点使得其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和科技文化领域的中国特色词汇具有原则性的差异。

一、中国特色政经词汇的特点

首先,中国特色政经词汇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反映出当下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中国的新观念和新思想层出不穷地涌现。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先生曾指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政经词汇引起的语言变化频率最高,每一次有影响的政治事件和历史阶段,都会导致一些新词汇的出现。例如:20 世纪70 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出现了“经济特区”(specialeconomic zones);20 世纪80 年代的住房改革催生了“商品房”(commercialresidentialbuilding);20 世纪90年代的香港回归出现了“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21 世纪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发展全球化出现了“科学发展观”(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21 世纪10 年代“中国梦”(Chinese dream)的提出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的奋斗目标;近年来由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网红现象使“网红经济“(Wanghong economy/Internet celebrity economy)快速发展;而“守望相助”(mutual assistance)是2020 年新冠疫情肆虐时中国人民齐心协力的真实写照。政经词汇透射时代的变迁,烙上政治事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印记。这些词汇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创造出来的新词,比如:“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和“三胎政策”(Threechild policy);一种是新瓶装旧酒,在特定的语境中,一些词汇被赋予了新的语义,比如:“大水漫灌”原本是农业灌溉的一种方式,放在经济调控方面指往市场里“放水”,注入大量货币,刺激经济。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到中国经济不能搞“大水漫灌”(We will not flood Chinese economy with liquidity)。因此,翻译政经词汇必须首先透彻地了解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根据词汇蕴含的文化因素,不断完善和修正与之对应的译文。

其次,中国特色政经词汇高度概括,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便于传播。中国人善于归纳,关注整体,常将复杂的政治观念概括为高度浓缩的政治术语。由于汉语特殊构词法,有些政经术语常常使用缩略词尤其是数字缩略词来表达系统性的理论思想,比如:放管服、营改增、两个维护、三去一降一补、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六稳六保;有些政经术语使用俗语、谚语、典故以及连珠四字格结构,形象生动,比如:不折腾、同舟共济、有权不可任性,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些政经术语意义浓缩,内涵丰富,翻译时必须根据特定的语境和受众的需求,对蕴含的文化因素加以阐释,否则,外国受众只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另外,中国特色政经词汇蕴含浓厚的政治色彩,体现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立场,具有很强的政治严肃性和思想导向性。因此,翻译时必须把握好政治内涵和政治分寸,避免歧义造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例如:把“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译为CommunistPartyofChina&eightdemocraticparties就违背了英语逻辑严谨的表达习惯,会造成英美人士的误解,因为这个译文把中国共产党排除在民主的党派之外,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实际上,“八个民主党派”是指除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党派,正确的翻译为CPC&eight otherpoliticalparties。外事无小事,政治术语翻译的小失误会酿成国际关系中的重大误解,所以政治术语的翻译一定要“讲政治”。

二、文化翻译观下中国特色政经词汇的翻译原则

文化翻译观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满足不同时代群体文化需求之目的,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翻译规范和原则的选择必然受译者的意识形态、政治环境、经济形势、受众人群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并折射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文化身份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的,在中国发展的新时代,要想建构译者的文化身份,准确高效地宣传中国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结合中国特色词汇的独特特点,中国特色政经词汇的翻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由于文化和语言差异的客观存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采取归化的策略使作者向读者靠拢还是采取异化的策略使读者向作者靠拢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具体到中国特色政经词汇的翻译上就是当汉语和英语的文化因素发生冲突时,归化策略是要尽量地使用英语的表达习惯来适应西方的文化因素,而异化策略是要尽可能保留中国的文化因素,保持汉语的“原汁原味”。实际上,对中西媒体报道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研究显示中国媒体更多地使用归化策略,西方媒体则更多地使用异化策略,但中国媒体的异化倾向逐渐增加并为学者们倡导。

文化翻译观认为忠实的涵义在于译者并不是完全以译语的习惯去规范原文,翻译的目的是凸显差异,而不是消除差异,进而达到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为了凸显差异和达到文化对等交流,在政经词汇的翻译过程中就应该坚守异化为主的翻译原则。首先,异化为主的翻译原则贴近并忠实于原文,有助于我们传播和保留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如果为了语用层面的交际效果,而牺牲了原语中的文化色彩,无异于减损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中国特色政经词汇反映的是中国政府政策方针的核心,异化为主的原则能提升中国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政府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当然异化为主的原则虽值得提倡,但是出于对译文质量的考虑,有时也应在语言层面上采取归化的手段来增加译文的可接受性,使源语和译语在文化功能上达到等值。

(二)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翻译主体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文化翻译观为译者主体性发挥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巴斯奈特认为,在文化功能等值的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主动权,可以灵活地重写甚至打破原文的文学形式。和巴斯奈特一起提出翻译“文化转向”的勒菲弗尔甚至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理论赋予译者“操纵”能力,使翻译活动从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上升到了话语操纵层面。因此,译者不再处于从属的机械翻译地位,而是承担着使用操纵权搭建跨越文化鸿沟桥梁的重任。中国政经词汇具有浓厚政治内涵和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我国的政治立场、经济发展等敏感问题,所以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责无旁贷地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译有所为,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隐形走向显形,大胆保留中国文化元素,原汁原味地向西方受众展现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译者一方面应通过加注来补充词汇的有关背景知识,填补外国读者认知上的空缺。另一方面应在尊重和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去主动客观地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比如:外国媒体出于政治目的把“中国大陆”翻译成mainlandChina,这表明他们在意识形态上承认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而中国译者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此进行强有力的反击,将其翻译成the mainland of China 或Chinese mainland 或China’s mainland,言外之意还有中国的台湾。

(三)信息准确完整,避免冗余

中国特色政经词汇英译涉及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交往,译文必须字斟句酌从而确保传达的信息准确完整,语义上不能有任何发挥或偏离,否则会引起国际社会的误解,影响国家利益和世界局势的变化,准确表达原文的思想内涵是政经词汇翻译的第一要义。外交部翻译家程镇球先生认为,“政治文献的翻译首先要紧扣原文,不得任意增删,要注意原文的语序,甚至一些小零件也不应放过,避免犯政治性错误。”比如:无党派人士仅被翻译“Personage of non-party affiliation”是不对的,这里的“人士”不是指所有的无党派的人,而是指对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士,所以得译为prominentindividualsofnon-party affiliation。又比如:党内政治生活也不能译为intra-party politicallife,政治生活中的“生活”指政治活动或行为,不是指我们提到的日常生活,所以可译为intra-party political activity/conduct/behavior。

汉语讲究修辞效果,辞藻华丽,注重形式平衡对称和音韵和美,而英语崇尚简洁精炼和逻辑严谨,行文较少使用语义重复,大多数的语义重复被视为冗余。翻译时应该“深究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和事理情由,如该词译出后在译文中会导致语义重复,或显堆砌破坏译文结构,或在意义上无足轻重,或不符合译文表达习惯等,都应慎重考虑酌情删除”。比如:“互学互鉴、互利共赢”这个我们对外关系的基本方针,汉语为了语气的强调和结构的对称使用了四字格结构,认真推敲后会发现“学”和“鉴”语义重复,“利”和“赢”语义重复,如果字对字的英译会使行文显得累赘,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可以译为mutual learning and mutual benefit。又比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激发民族创业精神的理念可译为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其中“大众”和“万众”语义重复,只译其一即可。另外,汉语修辞程度强于英语,通常使用副词强化语气和渲染气氛。在中国官方文件里许多动词前都有表示程度的修饰语,如“坚决”“积极”、“大力”、“全面”,“努力”,“深入”“彻底”等,在汉译英时这些语气副词可考虑省去不译,避免冗余。比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决”不用译,译出反而显得累赘,直接译为win the battle against poverty 更贴近英语简洁的表达特点。

三、结语

中国政经词汇是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一部分,体现我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政策,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因素。“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政经词汇的翻译也不例外。译者在翻译政经词汇的过程中应根据中国政经词汇的特点和英语表达的特点审视和理解原文,并根据具体语境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原则,有效地从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对外译介工作。为了做好“融通中外”的外宣工作,政经词汇翻译的译者应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在不影响交际目的的情况下采用异化为主和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则。异化原则有利于保留中国的文化意象,原汁原味地传递政治话语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但不能一味地强调异化导致信息交流的不通畅。归化为辅是因为归化原则是满足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更易于被英语世界的读者认可和接受,但归化原则会损失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不利于推广中国的特色文化。

猜你喜欢
政经归化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政经资讯
2017十大政经展望
2016十大政经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