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培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大学是人生的转型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的学习模式、学习要求以及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如何帮助学生快速、平稳的适应大学生活,需要高职院校合理的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首先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试图贴近新生的特征进行活动设计,以引导新生学会自我关爱、自我调节,从多方面提升能力,传授化解学习和生活压力的使用技能,帮助新生扩展人脉和增强校园归属感,尽快调整开启属于自己的大学模式,并为即将谋生的职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95 后高职新生入学遇到适应性问题的比例为70%,其中,学习问题的比例为45%,其次是生活问题(28%),人际关系问题(23%),经济问题(26%)。在学习方面,高职新生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对所学内容缺乏学习动力(64%)、缺乏自学方法(61%)、学习氛围不浓(45%)、缺乏老师的督促和指导(25%);人际关系方面问题表现在,与异性同学相处有困难(36%),与非室友的同学相处不融(39%),与室友相处不融洽(28%)。
高职学生入学的平均年龄19、20 岁,入学平均年龄为18 岁,目前“00后”大学生正在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虽然这群出生在21 世纪成长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的大学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招生区域优势,生源构成中,很大一部分人也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无法从上一辈处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院校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多种手段,在帮助指导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对学生管理和就业工作也会有一定的协助作用。
在麦可思研究院的《中国2015~2019 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的报告中提到,高职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的变化趋势显示,这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保持平稳。从近五年的离职率来看,全国高职毕业生离职率从90 后的43%左右,95 后均保持在42%的水平。其中主动离职的最重要的因素有:“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偏低”、“想改变职业或行业”。而95 后主动离职的离职的群体中,45%的高职毕业生“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的高职毕业生“想改变职业或行业”,较90 后该比例分别下降了1 个和5 个百分点。
从目前高职院校就业相关工作者反馈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了几年的专业没有兴趣,不想从事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又无其他技能;本专业行业已经不景气,从事其他行业需要从头做起;专科生的能力比不过那么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我想要的工作不一定要我,这个单位我不想去等等问题,其中最难解决的是慢就业的问题。
反观这些问题,并不是毕业的时候才出现的,学校需要引导学生从入学教育开始就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教育经历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要对在校学生做出系列生涯引导,为毕业时的求职做准备,引导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做自己的职业规划,想清楚自己到底希望从事什么工作,在校期间要参与那些实习实训,以确保毕业后进入职场时保持工作稳定性,这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的助力,更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真正的职场。
传统入学教育机制缺乏创新,一般从校史校情、国防教育、专业认识、安全教育、入学适应教育、主题班会等几个方面开展,形式也多是开学典礼、专业报告、观看视频、心理问卷调查、迎新晚会等。且时间安排大多数在入学后的一个月以内,时间紧迫,内容没有延续性,形式化强参与感弱,很难有代入感。
传统的入学教育虽然基于00 后新生的心理特点和主要问题也在不断创新,但是没有系统性和持续性,缺乏对学生学业规划的引导,缺乏职业生涯意识的建立,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的激发,缺少对自我认知的教育。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下,需要对00 后入学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
创新入学教育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社交提供更多机会。高职院校可设置生涯体验周,针对00 后学生喜欢游戏的心理,借助游戏化打卡探索体验校园生活等,将大学生活划分为专业学习时间、兴趣学习时间、社会活动时间、社交时间、娱乐时间和日常生活时间,通过在学生服务以及指导工作在中添加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元素”,借鉴游戏中的角色分配、积分、徽章、闯关、团队协作等精髓步骤,持续吸引学生以玩家的身份进行校园探索活动,并适时运用奖励机制吸引学生坚持完成“打怪升级”主动获取校园资源并获得成效。当然,这需要高校管理着持续关注并追踪和督促学生努力付出取得进展。适时借助榜样的力量,开展专业或行业优秀人物分享经验,可以借助活动让新生为下一届学弟学妹留下宝贵的经验,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彩。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将职业生涯规划有效渗透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标导向,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进行个体心理辅导,职业咨询,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形态和诚信道德教育、行为规范和人文素养教育等相关内容进行结合,制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配套体系活动,探索融入到心理教育教学及辅导咨询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提供有效途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同高校国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大学生人格魅力、提升政治觉悟等“三全”育人方面有着共同的落脚点和出发点。高职院校的国防教育是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军事训练是高校学生进校后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实践体现,事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竞争力;思政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深入基层的社会实践、志愿活动、主题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客观认识自我,充分了解学习的规章制度,认真解读学生手册,以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为抓手,提高法制观念,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有着崇高人生境界的“大国工匠”,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为切入点,最终实现学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来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终身受益。更高品质地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
1.当代高职院校新生已经是“00 后”的时代,他们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着鲜明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认清自己的价值观、兴趣、才能意识到自己所偏爱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成长,完成角色转变,适应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身份,尽快适应学习、生活、心理生理以及高校管理方面的各种冲击;学会从他学到自学,学会自我约束,不要依赖管束。
2.从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自我了解是起点,通过专业测评工具例如:主观评价法、职业心理测评法等测评来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进而得到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有针对性的加强从个人角度探索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的职业生涯的规划。
在职业生涯发展的道路上,才能对将来的工作和人生有目的的规划,不断探索和发掘自身潜能,才能在将来的就业和人生中正确把握方向。
1.引导学生在喜欢的事、擅长的事和可以谋生的事情之间去寻求一个平衡点。利用主题班会、团辅等形式探讨兴趣的可塑性尚存空间;试问现在的大学生活是否是你理想中的样子,探讨理想的大学,想从事的专业、行业,以及报志愿的时候对现在专业的了解;你曾为你的理想做了哪些努力,进而思考自主学习的动力提升和终身学习的核心能力提高。多场景与主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理解、消化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了解自我,通过真实的行业互动,确定目标、发现差距、提升自我实现路径。
2.对于不能安心学习的学生,应尽快帮助其认清自己的人生规划。就业前拓展职业认知面,认识的职业种类越多,对职业的性质越了解,职业兴趣越广泛,择业动机就越强,择业余地也会越广,列出自己的职业机会清单,多渠道了解企业、职位所需,在校期间尽可能达成胜任力、提高就业技能,增强与职位之间的匹配度。
结束语:入学教育不止是新生入学阶段的阶段性教育,是贯穿学生生涯的教育,是思政教育、国防教育工作、心理教育工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工作,需要高校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方面助力,能让学生尽快进入大学生角色,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