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刚 杜悦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葫芦岛 125105)
引言:计算机专业本身有着比较强的特殊性,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空前增加,这就需要学校在计算机专业建设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现如今,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此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因此,计算机专业在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方面要积极探索,突破困境,改善校企合作的关系,创新教育理念,建立有助于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
实现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企业和高校有限的进行衔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双赢的效果也就产生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从合作机制和运营模式两个方面着手,更快地实现高校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加强了高校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在企业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就是未来谋生的职业技能,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企业在培养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优秀的人才,可以实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人力资源配置,当毕业生成为企业员工的时候,企业也实现了人力资源优化的改变。
产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推动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技能教学的层面,让学生以就业为目的进行在校期间的学习,实现与社会的接轨,这也是最初各个高校开始筹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初衷。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这样的理念下也应该积极地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中,积极寻找与本校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企业进行合作,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将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尤其是在软件开发的项目中,要比传统的学习模式获得更加高效的学习效果。
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最为直观的明确自身的就业方向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很多都会从事软件设计与开发的相关工作,在校企合作中,学生通过实践就知道了自己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转向技能,在校企合作项目结束后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联系,在就业中提升竞争力。
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企业和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企业既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又给高校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技能教师,学校的毕业生也成为了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后备力量,从而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双赢的效果。跟实际的角度出发,企业和高校的资源是互补的,二者之间的合作也是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首先,专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地位,结合企业的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和相关课程,并按照学校的教学进度配备师资力量。这样的校企合作模式一般都是企业派遣相应的工作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没有将企业的资源和高校的资源合理的应用,也没有办法培养出适合的技术人才,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其次,若将企业是为校企合作的主体,所有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会按照企业的标准来执行,高校的资源是为了配合企业的教学进程而存在,例如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室等,更加有效的为企业提供服务。这样的教学理念能够大大地改善因为理论化而造成的与社会实际应用脱轨的情况发生,还能够将资源进行最大程度合理化的应用真正地实现双赢。这样的合作模式能够让企业成为主导,拥有了更多的权利去实现资源的共享,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得在企业学习的机会。目前这样的校企合作理念应用的范围较广,效果也比较明显,也是未来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主要解决途径。但是部分院校在校企合作和产教结合方面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对该培养模式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学实践的配套不完善,教学方案不匹配,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师资水平也难以适应教学要求,使得该模式不能很好地落实。
学校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价值取向有着比较大的不同之处,其社会定位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难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影响因素。高校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为了弥补师资方面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与市场实践有效对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技能水平,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资源、高新技术资源的满足,学生进入企业实际上也相应地消耗企业的资源,对于企业的未来利益的增长实际上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企业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方面缺乏实际的动力。
计算机专业主要从事的就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工作,企业的相关工作中会涉及计算机行业的相关商业机密,这是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难以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企业的生产和研发基本都是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学生的校企合作只能参与到某一个环节的工作当中,学生不能深入参与,校企合作深度也就受到了影响。
高校若真正的想将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地实施,首先就需要在观念上做出改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开放的办学理念能够提升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校是有着十分重要且能够被企业利用的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实验室、图书馆、人才储备等资源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近些年“双师型”建设成为了大部分高校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重点发展方向。教师到企业中顶岗实习既能够让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又可以累计实际的工作经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就能够将企业中学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职业素养得到了升华。另外,教师参加企业的实习也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渠道,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与高校进行衔接,不同类型的公司对学生有着不同的要求,学习到的技能也会变得更加的多元化。
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过程中虽然存在比较大的阻碍,但是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要不断探索,积极突破。计算机专业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借助于校企合作的契机,与企业深入合作与沟通,到多家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对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技能需求、岗位工作标准能进行了解;另外,还可以选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深入学习,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还可以聘请企业的专家、技能骨干等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通过到校授课的方式促进学生与社会、与企业的近距离接触;计算机专业也可以与企业交流,共同协商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积极推进教学计划的改革,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当中,在校内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项目开发,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企业模拟实训室的建立,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提升学生的整体技能水平。
为了深入开展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可以采用分层合作的形式,从而结合涉密技术等相关问题。例如一次校企合作的实习期为半年,那么就可以将这个实习期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首先是进行岗位情境的感受时间可以设定为三天左右;第二阶段是岗前培训,时间可以确定为两个星期左右;第三阶段则是顶岗实习,岗前培训之后要进行实习的考核,与企业的岗位需求想满足之后才能上岗实习,这样能够增强学生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满足岗位需求的学生可以与企业进行合同的签订,然后进入岗位进行实习。
首先就是要进行相关保障机制的构建,合理选择校企合作企业,进而提升合作的质量;另一方面就是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政府积极介入,这是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励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当中,促进校企合作的开展。学校也应该为校企合作的学生设立专门的奖励制度,在一些校企合作项目中,学生是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和学习压力的,这些压力是远远大于在课堂中学习的,学校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安慰,目前较为常见的就是以奖学金的方式来实现,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效果上来看,奖学金的给予明显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学生的关注点更多在奖金以外的能力、工作、就业层面,学校应该结合目前学生关注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设立适合的激励措施。
结语: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出现,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不断推进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使得计算机专业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构建良性且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能够让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效果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