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万军
日照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山东日照 2768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多发于青壮年,且年龄超35岁的女性发病率较男性明显更高,据临床统计显示,年龄超35岁女性与男性的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比值为1.6:1[1-2]。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行为异常、情感冷漠、思维变化、无法控制的意志消沉、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动作迟缓等,其病程长,且极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当前临床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多采取药物治疗方式,通过服用药物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延缓患者病情[3]。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均是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物,为探讨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该研究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该院收治的146例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分别行阿立哌唑和利培酮治疗,并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该案选取该院收治的146例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利培酮组与阿立哌唑组,每组73例。所有患者均与ICD-10诊断标准相符,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超60分。排除已接受过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合并存在癫痫、器质性精神病、肝肾功能严重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患者。利培酮组患者年龄18~46岁,平均年龄为(34.27±3.56)岁;病程2~10个月,平均(7.26±1.13)个月。阿立哌唑组年龄20~45岁,平均(34.32±3.49)岁;病程2~12个月,平均(7.23±1.1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利培酮组患者行利培酮(国药准字H20050160,规格:1 mg)治疗,即让患者口服利培酮,起始剂量为2 mg/d,2周后逐步增加至6~8 mg/d;阿立哌唑组患者行阿立哌唑(国药准字H20041501,规格:5 mg)治疗,即让患者口服阿立哌唑,起始剂量为5 mg/d,2周后依患者病情逐步增加至10~15 mg/d。
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治疗期间不再使用其他抗精神疾病类药物或是行电休克治疗,若患者出现失眠或锥体外系反应,可依实际情况给予患者苯二氮卓类药物或是抗胆碱类药物。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分,此量表包括阳性、阴性与一般精神病量表3个子量表,3个子量表分数之和为PANSS总分,总分越高表明患者精神症状越严重。
②依患者的PANSS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患者经治疗后PANSS评分减少至少75%为治愈;患者经治疗后的PANSS评分减少至少50%为显著进步;患者经治疗后的PANSS评分减少至少25%为进步;患者经治疗后的PANSS评分减少低于25%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00%。
③利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患者治疗过程当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评定,观察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④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行血尿常规、血糖、电解质、心电图与肝肾功能检查,并检测患者体质量与血清催乳素(PRL)水平。
研究所得数据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阿立哌唑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15%,与利培酮组的90.41%比较,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评分比较[(±s),分]
?
阿立哌唑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利培酮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锥体外系反应、体质量增加与停经,阿立哌唑组的发生率较利培酮组明显更低。两组不良反应的程度均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见表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常规、血糖、电解质、心电图与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未见异常。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n(%)]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体质量与PR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与PRL水平明显上升,且较阿立哌唑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与PRL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体质量与PRL水平比较(±s)
?
当前临床尚未阐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相关学说认为其与机体的DA功能失调有关。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主要在加强额叶皮质与纹状体埏的DA的活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4]。抗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作用于患者机体下丘脑的5-HT、组胺H1和H2受体、DA-D2等而实现治疗的目的。但是抗精神疾病药物的这种作用机制可能会使患者机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利培酮是第二代抗精神疾病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5-HT2A受体来改善患者的阳性与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5-7]。利培酮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延缓患者病情,但其对催乳素的改善效果不甚理想。阿立哌唑是第三代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对5-HT1A受体与突触前的D2受体产生部分激动而对5-HT2A产生拮抗作用,且其可依内环境的相关神经递质对激动与拮抗作用进行调节[8-10]。阿立哌唑是一种多巴胺能递质稳定剂,当机体前额皮质的多巴胺能不足时,其可发挥激动作用,改善患者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而当机体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亢进时,其可发挥拮抗作用,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11-13]。阿立哌唑有利患者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的稳定,维持患者DA生理功能的正常。
该案选择该医院收治的146例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并比较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阿立哌唑组93.15%;利培酮组:9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与张红等[14]的研究结果[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的临床疗效分别为93.88%、91.67%;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治疗后的PANSS评分分别为(46.9±12.5)分、(47.5±11.2)分]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利培酮与阿立哌唑均可用于治疗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且两者的临床疗效相当,这与多数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保持一致。据临床研究显示,长期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疾病药物会使得患者产生糖脂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体质量增加等症状[15]。该案研究结果显示,阿立哌唑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较利培酮较优,尤其是在锥体外系反应、体质量增加与停经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明显低于利培酮组。此外,利培酮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与PR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高于阿立哌唑组患者水平,此研究结果与冀伟等[16]的研究结果[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治疗后体质量分别为(56.2±10.8)、(72.2±9.8)kg;阿立哌唑组与利培酮组治疗后PRL水平分别为(21.3±10.4)、(76.6±15.8)ng/mL]基本保持一致,表明阿立哌唑给患者体质量与PRL水平的影响更小。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阿立哌唑对5-HT1A受体与突触前的D2受体产生的是部分激动作用,再加上其可拮抗5-HT2A,使得其毒副作用要小于利培酮。
综上所述,针对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利培酮与阿立哌唑治疗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阿立哌唑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更轻,尤其是对患者体质量与PRL的影响更小,更适合女性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