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丰良
(龙岩市永定区林业局 福建,龙岩364100)
解决森林病虫害是当前森林保护工作中重中之重的问题,由于病虫害的种类居多,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了解并掌握森林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及传播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发展与蔓延,为树木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树木的生长状态以及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与其抗病虫害的能力息息相关,若是树木的生命力旺盛、生长状态良好,那么该树的抵抗能力就会越强,发生病虫害的几率也就越小,反之,则会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犯,直接影响着该树的成长寿命。因此,为了提高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能力,需要从根源选苗开始,在选苗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林地种植区域的气候环境、土壤环境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从中选出适合在该林地种植生长的树种,同时在选择合适树种的过程中,尽量的挑选出环境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良好苗种进行种植,从而提高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比如气候条件干旱、水土流失严重以及地质以沙地为主的林地区域,在进行树苗选种的过程中,应尽量选择抗旱能力强且适应沙丘环境的树种,像樟子松、油松等。其次,树苗检疫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树苗选种的过程中,通过对树苗的检疫,从中筛选出优良的树种,并将品种不良和患有病虫害的树种进行排除,从而加强林地树木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同时为了确保苗木健康茁壮的成长,树苗种植后,还需要结合科学有效的森林管理技术,对森林区域的苗木进行科学可靠的管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诱发林地种植区域病虫害侵犯的主要因素在于树苗和树种上自身携带的病菌与虫卵,因此,在选定种植树苗后,需要对这些树苗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将树苗上寄生的病菌和虫卵全部消除,从根源上排除病虫害隐患。其次,在种植树种的过程中,为了给树苗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健康茁壮的成长,种植人员需要加强控制林地种植区域的空气湿度、土壤质量等种植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树种的成活率,而且还有助于增强树木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种类颇多,但是大多数病虫害仅能够危害同一种少数树木,对单一树种带来毁灭性的伤害,因此,在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中,保持树种的多样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树种进行混搭,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建造完整的生物链,以便维持生态环境系统中是生物链的平衡,在林地种植区域营造混交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林地种植区域内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不仅降低了人工治理病虫害的成本,而且还能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即使某种树木遭受病虫害的侵犯,通过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也能极大的遏制病虫害的扩散与侵害,大大降低了后续病虫害治理工作的难度。在人工造林培育初期,需要综合的考察林地种植区域内的一切自然条件,创造完整的生物链,完成营造混交林工作。树木掉落的树叶、枯枝以及动物的粪便等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自然的分解变为土壤中的养料,促进树木的生长。同时选择生命力旺盛的优良树种进行栽种,随之逐渐的加入其他树种,慢慢的调整林地内种植树种的构成比例,谨防人工造林内的树种比例失衡,不仅提高了树种的成活率,而且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此外,混交林可以为林地内的生物提供多样化的生存环境,提高生物种类的繁殖,对病虫害的预防同样起到积极的作用。
由于病虫害对单一树种的威胁性比较大,特别是在多风气候的单一树种林地种植区域,更是加速了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为了减缓病虫害的蔓延与发展,可以在林地种植区域设置隔离带,隔离带的距离需要根据林地种植区域的大小进行设定,如此一来,无论病虫害通过哪种传播途径进行传播,都可以将这些危害控制在隔离区域内,大大的降低了病虫害传播的速度,同时更为管理人员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治理来自病虫害的侵犯[2]。
早期的森林病虫害的蔓延速度比较缓慢,治理工作相对简单,因此,在树木成长期间加强对其病虫害的监测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林业管理部门可以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系统,根据监测系统缜密的监测,对林地种植区域开展针对性的防治与养护工作。首先通过大数据技术将森林病虫害的所有信息进行归纳与整理,包括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症状、传播途径以及治理措施等信息,同时建立病虫害防治专门档案,将整理好的信息记录在档案中。
生物农药是以环保为出发点研制而成,其中包含的化学成分较少,不会对人类、家畜和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不仅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达到消除森林病虫害的效果。生物农药主要用于治理昆虫病害,昆虫具有繁殖快、危害强的特点,通过人工培养病原微生物细菌形成微生物杀虫剂,可使昆虫的死亡率达到80%以上,极大程度的控制了昆虫病害的危害与影响。其次,昆虫生长调节剂虽然不会将昆虫病害杀死,但是却能通过抗虫药物抑制幼虫的发育,对病虫的生长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有效的缩短了病虫的成长寿命,从而达到根除病虫害的效果。生物农药作为一种新型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不仅可以彻底消除昆虫病害,而且还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是未来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相关实验证明,在众多的森林病虫害的体内,发现了大量的蛋白酶抑制剂,这种基因可以确保病虫体内进行正常的生理新陈代谢,增强病虫躯体的抵抗能力,对病虫体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随着我国生物科技不断的发展与提升,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了对蛋白酶抑制剂研究,并将生物酶应用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抑制病虫体内的新陈代谢功能,破坏病虫体内的防御系统,阻碍病虫的发育,从而降低病虫的生存能力,达到治理森林病虫害的效果,确保树木健康茁壮的成长。
众所周知,在诸多的鸟类中,大多数鸟类以捕食害虫为生,堪称森林病虫害的“天敌”,因此,在林地种植区域内培养以昆虫为生的鸟类,不仅大大降低了森林病虫害人工治理的成本,而且还能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利用鸟类治理森林病虫害效果持久,对环境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见的鸟类有杜鹃、啄木鸟等,它们都以捕食森林中的病虫害为生,不仅有效的阻止了森林病虫害的蔓延,降低病虫害对树木的危害,而且对维持森林的生态环境起着关键性作用。此外,为了防止非法人员以一己之私对鸟类进行围捕、猎杀,使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妨碍对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工作,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鸟类的看管与保护,为其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这样才能在森林病虫害发生后,利用生物链的规律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3]。
林地种植区域的周边环境也是诱发病虫害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展开对林地种植区域周边病虫害发展情况的调查,包括病虫害的种类、发展规模以及危害程度等,根据调查结果对病虫害的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并且借助现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病虫害专门档案,将病虫害每年的发生时间、情况以及治理方法记录在档案之中,为后期的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其次,正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除了调查病虫害的发展情况,还要调查病虫害天敌的情况,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与备案,对于发生病虫害的树木要进行及时采取相关的治理措施进行治理,避免树木发生交叉感染病虫害。同时在病虫害繁殖的季节,加强对树木的农药治理工作,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尽量的避开树冠部位,从而有效的保护病虫害的天敌种群,确保森林生态环境中生物链的完整[4]。
总之,森林病虫害的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为了彻底的消除森林病虫害,管理人员需要针对病虫害的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展与蔓延。同时在治理森林病虫害的过程中,为了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可以通过生物防治技术和营林技术,在治理森林病虫害的同时,还能对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从而促进森林保护工作健康稳定的发展。